“省医速度”促变革

时间:2017-01-09 16:52:43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孙茜
风雨兼程十四载,贵州省人民医院走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转型路。从最初的“发展滞后”到如今的“跨越发展”,孙兆林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响亮的“省医”名号,更是一段改革传奇。

获奖理由:拆围墙换形象,建学科引人才。对外不吝支援,对内强基固本。凝心聚力,低调务实,他们让贵州省医的招聘重新熠熠发光。

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贵州省医”)自1947年建院以来,历经几代省医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该院拥有博士170多人,院士工作站分站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学科12个;心脏介入手术、外科微创腔镜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15年医院门诊量170万人次、住院量7.71万人次。如今该院已发展成为贵州省一所人才技术密集、服务优质、设施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医院。
历经一个甲子,这样的医院不缺故事。院史上每段不寻常的故事,都对应着一个重要的时间注脚。翻阅院史,2002年一定会占有一席,因为贵州省医的新故事由此展开,并延续至今。当年,孙兆林刚刚接任院长,面对不像“省医”的医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振省医。这一诺,他用了14年的光阴来践行。
如今的贵州省医硕果累累,饱受赞誉。孙兆林实现了他的承诺,带领医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使其再也无愧于“省医”的名号。而一路走来,他留给省医的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更多的是那些无形的精神财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一切都为医院未来几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没有围墙的医院
14年间,贵州省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所医院却从未大肆张扬。院长孙兆林低调而务实,默默地耕耘这一方天地。“相比曝光率,百姓和员工的认可才是医院形象的真实体现,也是我更在乎的事情。”孙兆林坦言。而为了争得此种“形象”,就需要为百姓和员工做实事。
“来到一家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外部环境,这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所以外景对树立医院形象非常重要。”孙兆林表示。他以新门诊综合大楼的建设为契机,腾出空间重新梳理医院的生态景观,形成集中的中心绿化景观。以道路为绿带,把医院各个景观串联成富有层次的整体生态。他利用地形营造丰富、活泼、健康的广场景观,形成精彩的入口空间,创造了新型花园式医院的新景观。最重要的是,孙兆林拆掉了医院的围墙,解决了原有医院门前拥挤不堪的景象,也打破了患者与医院间的那层“心理墙”。
“忙而不乱,闹中有静”是许多人对贵州省医的第一印象。步入医院新门诊楼的大厅,即刻会被潺潺的流水声所吸引,循声望去,便可见一座约有近三层楼高的假山屹立于大厅中心。这座山水瀑布吸引了不少人的驻足流连,也不乏家长带孩子在旁休息。这场景仿佛让人忘了身在何处,烦乱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在医院最易产生的焦虑感和隔阂感也不复存在。
“外壳”是提升形象的第一步,而“内在”则是重点。“一家医院的先进与否,应主要体现在其医疗水平、科研水平和医院文化三个方面。没有成功的文化,就没有精神,医院的先进是脆弱的。”孙兆林表示。一直以来,贵州省医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时代主题,将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人性化的管理上,把“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依靠主题,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以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省医服务好”的口碑。
“医院一直致力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形象也由此而生。”孙兆林介绍道,2014年年底,医院新门急诊科研综合大楼正式启用。省医为患者设计的一系列科学化流程也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刷新了医院的形象。
新门诊部统一制作各种规范、醒目的平面图、导引图、安全标识、就诊标牌等,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就诊、检查及治疗等具体位置及流程;儿科门诊设立儿童游乐区供儿童玩耍,每日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用贴画暖心装扮儿科门急诊、儿科病房;口腔科的生冷自来水换成了有温度、可饮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自来水,升降摇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与高度进行调整;导诊台为行动不便患者提供全程陪检、协助患者操作自助挂号机、对年纪大的患者搀扶上下电梯……这些“有温度”的服务让患者有了家一般的感觉。他们因此刷新了对医院形象的认知,良好的口碑由此传播开来。
除了在本院进行“拆围墙换形象”外,贵州省医还积极支援基层医疗机构,打通了不同医院级别间的围墙,将“省医形象”播种到基层。
该院由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抽调医院既有管理经验,又有精湛医术的专家组成专家巡诊团和定点帮扶专家组分赴毕节、铜仁、丹寨、雷山、荔波、正安等地受援医院进行精准帮扶,将优质的医疗送到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专家级的服务,为全面提升当地医疗机构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做出了实效,受到山区人民和基层医院的欢迎。
早在10多年前,孙兆林就亲自带领医疗专家走基层服务群众,为当地医生带去了先进的医疗理念,真正做到“缺什么帮什么”,率先探索出一种医疗扶贫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2014年,由党委书记张湘燕亲自带领的医疗队进驻铜仁市人民医院后,不到一年时间,帮助完善了五大类机制、四十余项规章制度,建立起重点学科评价体系和进修学习奖励机制,并承办了5次高规格省级医学学术会议、填补了4项市级医学空白……这一系列的对外支援工作,其实也是贵州省医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2016年,贵州省医又陆续对望谟、纳雍等贵州最边缘的基层医疗开展了对口支援,将省医形象传播到了贵州的“末梢神经”。
“多年来,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这也是贵州省医实力的认证和形象的塑造,获得了政府的信任和百姓的口碑”医院宣传科科长邱焰表示。
 
多维发力建学科
经过多年的改造,贵州省医不仅外观变美了,楼变多了,更重要的是内在实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近5年来,贵州省医学科建设硕果累累。优势学科效应不断突显:临床护理、呼吸内科、心内科先后成为国家级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呼吸内科、心内科、骨科等9个学科先后获得省级临床重点学科;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较2005-2010年这5年的科研成果相比,2011-2015年总体有大幅度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门急诊患者量、床位使用率、患者满意度、治愈率、医院年收入等稳定上升;平均住院日、病死率、药占比等持续下降。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各级重点学科均发挥了标杆典范作用。”孙兆林表示。对于学科的建设,他觉得首先要从领导层上足够重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于是,他成立人才领导小组,亲任组长,不断健全学科建设领导组织,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在学科结构优化调整、学科带头人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从而打造特色学科建设新模式。
很多学科的发展都得益于该院的学科发展策略,心内科就是其中之一。心内科一直是贵州省医的传统优势学科,如今更是发展势头迅猛。近5年来,全科各级医务人员承担了包括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30余项科研课题,共获400余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并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心血管病疾病诊疗中心。“对于重点学科,医院在经费保障、设备投入、人才团队建设和引进、培训及科研题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些是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取得成绩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心内科主任吴强表示,“院长对学科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角度和更长远的规划,科室的先进设备,有些还是院长‘逼着’买的,现在它们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借着医院的大力投入和良好的科研氛围,该科室先后成立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心律失常心脏起搏、结构性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危重症等10余个亚专业学组。同时,获批为原卫生部心脏介入诊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培训基地、省心血管病重点学科人才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基地,以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优势学科是医院发展的引擎,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孙兆林一直格外重视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并计划将该院打造为“贵州医学人才干事创业首选地”。因此,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从学科建设目标和大局出发,针对学科的现状、特点及需要,对现有人才资源的数量、学历、职务、年龄、知识机构等进行分析,勾勒出最近几年的人才资源发展趋势。以“趋势”做依托,他随即采取灵活和务实的人才引进措施,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实施人才“引进来”策略的同时,孙兆林也加大对本院人才的培养。医院实施“百人精英国外留学“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名医培养。同时,该院于2011年起每年组织开展“青年名医”评选活动,评选出的青年名医,将作为今后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重点培养,为打造全省名医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兴则医院兴。”孙兆林表示,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加大加快对中青年有意识的培养,对45岁以下、具有外语交流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医院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由医院按计划公费选派到国外相关院校进修。据统计,2011-2015年期间,该院共计派出3086人次外出开会学习,318人次短期进修,45人次出国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后。
“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一刻也不能松懈。”孙兆林表示,医院力争在“十三五”末使45岁以下临床医师研究生学历达到80%以上,正高职称以上专家达400人,博士以上学历达300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促进医、教、研均衡快速发展。如今,贵州省医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有机结合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医疗技术过硬、学历职称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老、中、青比例日趋合理的学科人才梯队。
有了人才做保障,对于未来的学科建设,孙兆林目标笃定。在他的规划中,医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继续加强心内科、呼吸内科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新增泌尿科、骨科、肾内科等2~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及5个省级重点学科,使省医成为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同时,该院计划未来5年内再培育遴选3~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5个省科技核心人才团队和人才基地,争创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信息化不落人后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作为省医,必然要敢为人先,起到表率作用。”孙兆林相信,医院信息化建设会为医院发展带来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会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医疗行业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升医疗质量及服务的水平、打造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医院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过,医疗与互联网的融合虽是趋势,但引入互联网技术意味着医院内部流程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革。互联网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与新的业务流程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管理机制难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此外,互联网的引入也会给医院数据安全、医院已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孙兆林并没有闭关求稳,而是主动拥抱“互联网+”,顺势进行改革。
如今的贵州省医信息化建设贯穿全院,从门诊到科室,从管理到执行,无处不有信息化的身影。目前,该院已经实现网上预约、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系统的上线工作,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同时,已经建成了HIS系统、门诊医生站、住院医生站、电子病历、LIS系统、RIS系统、PACS系统、移动护理系统、出入院管理、院长查询等60余个系统,各系统间实现无缝整合。进一步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以及医院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了‘三长一短’的顽疾,医生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也上来了。”孙兆林表示。
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顺畅的工作流程是该院信息化建设上成功的重要保障因素。从领导层的决策来看,信息化建设是该院的“大头”。该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每年有近1000万,资金上的保障极大地推动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其次,良性的工作机制让信息化运行更加顺畅:该院每个临床科室均配有信息员,负责收集临床科室对院信息系统的意见、建议;把这些建议反馈给信息科,信息科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梳理判断,并对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并向临床科室进行改进后的反馈,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信息化的建设给医院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和骄人的成绩,对于未来,该院定了下一个“五年计划”。而孙兆林又把它拆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目标越精准,实施越容易。”据孙兆林介绍,近期规划即2016年-2018年,将医院综合资源管理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解决信息孤岛;逐步取消医疗工作的手工业务额;针对新启用的门急诊大楼的流程优化改造;对现有数据进行梳理和改造,为数据中心建立基础;为金朱医院(北院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工作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案。而远期目标则是在2019年-2020年的两年间,完善医院精细化管理,为医院各层面的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及运用最新最安全的技术建立医院的数据中心;完成金朱医院(北院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工作。“虽然地处贵州,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省医一定不会落于人后。”孙兆林对此信心满满。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赢在团队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