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17-01-09 17:02:2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徐书贤
职工作为主人翁的意识较强,有存在感,这是医院的文化使然。
获奖理由:这里,文化如家风。朴实、包容、相亲相爱。这里,提建议备受尊崇,好建议直达院长。这里,人人是主人翁,个个是管理者。
 
“孙院长您好:我是内镜中心史春阳,悉闻,近日因312路公交车改线问题致老家王因镇人民前来我东院区看病不便,现反映于您。希望医院尽早为兖州市、王因镇等群众前来东院区看病就医开辟便捷之路,谢谢!”邮件附件中还上传了具体的改善建议以及关于交通路线的截图,上面用红线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
这是一封发给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孙树印的邮件,发件人是该院内镜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
在孙树印的微信中,《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还看到,有医院皮肤科博士史冬梅发的关于实验室建设的建议,有肿瘤科医生张芹关于制定制度和流程加强肿瘤患者管理的建议,还有骨外科医生李咸州关于如何预防伤医事件的提示……收到这样的建议后,孙树印会一一安排分管领导去协调解决,有时候也会亲自去现场查看调研,还会跟踪工作进程。
一名员工的建议可以直接发到院长手机上,并且受到关注、落实。在孙树印和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看来,是最为稀松平常的事了。孙树印说,“员工的角度和管理者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很重视员工的建议。有些问题可能是老百姓或者员工特别难解决的问题,但作为管理者稍微一关注就可以改善,我们鼓励这样的好建议。”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纪委书记郭金菊笑着说:“我们医院的员工主人翁意识比较强,好建议可以直达院长,这就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文化。”她认为,医院文化就像家风一样:“朴实”“包容”“相互之间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这是她理解的医院文化氛围。每年都会有新的员工加入,并逐步被医院的文化融合和同化,她告诉记者,许多来医院参观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这所百年老院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许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院训“诚信、厚德、至善、求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美国教会巴可门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第三分院,是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百年老院之一。经过120年的发展,该院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学科门类齐全、医疗设备先进、专业特色突出的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公立医院。
 
学科人才 真抓实干
作为鲁西南地区知名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患者辐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的30个县市区,辐射人口达3000万人,其中包括了济宁地区的850万人口,是济宁及周边地区医疗急救、重症救治、教学科研和保健康复中心。
据了解,2016年上半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总院区、东院区、儿童医院)门急诊工作量105.68万人次,出院病人7.19万人次,手术(含介入、门诊手术)4.15万台次,床位使用率109.28%,平均住院日7.98天,药占比29.45%,耗占比(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16.10%。
通过数据可以窥见医院的快速发展的一面,这离不开医院发展的基石——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深化学科建设,打造精品学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定位,制定规划,创新学科发展思路。选择凝练学科方向,聚焦发展。积极推进整合医学、精准医疗。实施品牌战略,更加突出特色和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和集约发展。大力开展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适宜技术,坚持以临床科研为主导,努力做出创造性贡献。把握人才“第一资源”这个核心,着力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始终把“第一资源”放在第一的位置,坚持以国际视野超前谋划,加大名医名师的培养选拔,牢牢把握学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两个重点群体,积极推进知识更新工程(专业人才)和职业培训工程(管理人才)。
针对重点学科建设,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制定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和“夯实综合基础、强化特色专科”发展思路,用三年的时间争取再创建1〜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重点特色专科达到5〜7个、市级重点专科达到10个。
该院在人才建设方面,搭建技能再造凤凰台—培育高端人才;创新发展氛围和机制—激励优秀人才;展示愿景营造新凹地—吸引实用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现有编制床位4200张,开放床位3300张。现有员工488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济宁名医3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1人,博士后、博士、硕士1133人。据了解,这些因为早期支援、建设等历史原因而留在该院的老专家成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批宝贵人才,也成为该院文化的缔造和传承者,他们秉持传、帮、带的职业精神,为医院人才持续和继承做出了贡献。
为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人才断层,医院制定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计划,为医院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医院快速高效发展。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分层次培养和管理,分别设计了针对成长型人才、骨干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等不同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
此外,医院还打破用人观念,大力挖掘中青年人才资源,重视青年医护人员的发展与培养,对有真才实学的骨干破格晋升。院内培养与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并举,尤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起人才引进评估机制,真正把优秀人才引入医院,带动学科整体发展。孙树印表示,要不拘一格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向国内外知名医院学习好的技术和经验,医院鼓励学科带头人和举荐德才兼备、有培养潜能的中青年骨干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国内外学习、进修、交流,倡导、促进与国内外的技术协作和学术交流,加快引入新技术、新疗法步伐,同时为他们学成回院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在派出时,我们还会考虑到南北方不同地域治疗方法的差异,充分学习结合,争取达到最优治疗效果。”
人才“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为加快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引进和开发的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医院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和医院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分析研究后决定,根据医院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需求,面向社会重点引进了一批专业技能突出、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强,在学科建设发展中发挥领头作用的顶尖和特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精细化管理
面对新医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达成的共识是强化精细管理,促进医院全面发展。孙树印认为,医院精细化管理包含八个方面,即组织管理、目标管理、基础服务、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安全保障、质量管理、员工关爱。
    在绩效管理方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以医院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工作量、劳动复杂程度、工作质量评价为基础,统筹效率、质量、成本的绩效工资体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由此,不与收费价格挂钩,充分体现劳动量、劳动价值、难度水平、风险系数,提奖比例不再用价格体现。
    在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进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JCI医院评审标准等制定医院长期改进计划,通过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医院指标监控体系、医院风险管理体系等把影响质量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这些因素能够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达到质量目的而相互配合。据介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种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位,住院绩效在全省排名第四位;三级医院评审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
此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药事管控也是亮点工作之一。2016年上半年,医院药占比为29.45%,优于国家规定标准。该院每月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分析,对用量前十位的药品进行公示,对抗菌药物、辅助用药严格管理,纳入医院质控体系,与医生绩效、评优、晋级、聘任挂钩。结合行风建设,由纪委牵头进行辅助用药专项检查,对问题科室主任进行约谈,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信息系统对医生用药进权限行规范、限制。
据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郭洪敏介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合理用药制度建设方面,药师与临床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药师全面参与医嘱审核、处方点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及时与医生沟通解决;临床药师与对口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参与临床治疗决策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的用药重整病情评估,初始治疗方案的设计,医嘱审核,用药过程患者与护理的交代与咨询,治疗药物监测、临床查房与药物治疗评估,病例讨论,患者出院用药教育,院内多学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
此外,医院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处方点评和抗菌药物、中药、特殊药物等专项处方点评。信息系统可根据具体要求随机抽出需要点评的处方并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信息系统可限制医生处方权,使医生不能开具限定的药物,或不能同时开具相同作用的药物。医生开具处方时,信息系统对有问题的处方可随时亮灯提醒,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亮不同颜色的灯。
 
信息化全面建设
医院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医院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资源共享、扩展信息服务、支持教学研究、提高医院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在硬件和软件上不断加大投入,已经建设并投入了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全院级PACS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重症监护管理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血液透析管理系统、儿童健康管理系统、体检管理系统、区域心电网络系统等。系统建设时遵循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数据字典等标准,通过电子病历,可以实现患者统一高效的管理,可以将患者分布在医嘱、检验、检查、影像、用药、收费等各个系统中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归并到电子病历中,实现内部系统间互联互通。通过患者主索引,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系统中,以不同识别ID记录的信息进行采集、汇总、跟踪、分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同时,该院在利用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员工工作效率、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孙树印介绍,通过数据仓库及相应的分析工具,可以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经营数据进行实时、准确的财务分析、成本分析、预算执行分析、资金变动分析、设备投放分析、人均产值效率分析等;管理者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医院的运营状况并逐步进行面对科室、个人甚至医疗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通过预约、转诊等综合的手段加快周转,有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闭环医嘱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医嘱在医护间共享,改变护士手工转抄医生医嘱,为此将避免由于转抄错误所带来的风险,留下更多的时间给患者;用药信息自动传输也同样可避免转抄差错风险,并可发挥临床药师对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的实时督导与监测。通过建立“入院时间”与“病历文书完成时限”之间的关系模型,适时提醒医生及时补充完善病程记录或其他相关记录。并随着诊疗活动推进和疾病转归(如转科、手术、抢救、出院与死亡等),产生一系列触发事件,动态调整病历时限控制与倒计时提醒。这样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很难清晰记忆某一具体处置或过程,从而导致病程记录等错误发生的机率。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于信息化建设有较为完整的近期和中期规划。孙树印表示,信息化建设坚持标准化、易用性、安全性、灵活性、可维护性、先进性、一体化、合法性、信息集成、多院互联数据中心建设等原则。这些规划分别涉及面向临床、患者和管理等具体目标。其中,面向临床,以多院数据中心为基础,打通多院临床数据的壁垒,实现围绕患者的临床数据统一存储。在多院数据中心基础上,建立全院统一临床视图应用,随时随地全面直观地获取患者的诊疗历史,提高信息的可及性。面向患者,以患者主索引为基础,实现多院集中预约管理,支持跨院预约门诊以及跨院预约申请住院,实现服务人性化、便民化,改善就诊体验。面向管理,实现多院运营业务数据整合,查询、报表统一,职能部门无论在哪个院区,均能获得多院单独或合并的数据。实现价目等标准信息的集中维护,多院共享。实现职能科室多院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区域医疗同质化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医院,从2013年3月开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300余万建立心电网络平台,为济宁市及菏泽地区17个县、市、区的117家医疗机构免费安装了心电工作站,365天全年无休息,进行免费24小时心电图远程会诊,心电网络远程系统及时、准确的诊断,从而弥补了广大基层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专职心电工作者缺乏的现状。使广大的鲁西南人民不出社区或乡镇就能享有“三级甲等”医院的服务。
据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副主任王彦梅介绍,自心电网络远程系统成立以来,共会诊25多万人次(至2016年10月9日)。远程会诊服务使基层医院及社区机构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为了帮扶基层医疗,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进展,2016年4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的积极推动下,济宁市印发《开展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到2018年,建成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涵盖20家二级及以上医院、100家乡镇卫生院、3000家村卫生室的医疗精准服务同质化服务网络体系。
此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各种方式对基层医疗进行帮扶,在该院开展的“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中,在2016年上半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帮扶的4个县﹙微山、泗水、嘉祥、汶上﹚累计巡诊4987户,义诊3849人,签订服务协议书340份,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416人、糖尿病患者275人,发放健康教育材料4000份。实施“第一院长”帮扶活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9名专家受聘基层医院第一院长,开展业务培训、教学查房等工作,帮助、带动基层医院业务和管理发展。
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快速,并且多年以来能够可持续发展,孙树印认为,这主要源于:职工作为主人翁的意识较强,有存在感,这也是医院的文化使然,医院的领导班子包容务实,中层管理人员有担当意识,执行部门执行力强,这其中每一环都是必要的。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赢在团队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