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安全: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

时间:2017-02-21 15:33:30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李芳晨
质量与安全是医院最基本的底线,没有质量和安全,医疗行为无从谈起。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已成为医界共同追寻的目标。如何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是每位医院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

质量与安全是医院最基本的底线,没有质量和安全,医疗行为无从谈起。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已成为医界共同追寻的目标。如何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是每位医院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

 
韩光曙:重要的是建立医疗安全文化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韩光曙说,如果没有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就无从谈起。在医院的文化建设中,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他强调:“对于医疗这个高风险行业而言,建立良好的患者安全文化至关重要。”
2004年鼓楼医院提出医院文化的概念,将安全作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并提出“与行为规范相伴,和文明高雅同行”的口号。
韩光曙坦言,对于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多人认为是个人对自身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在没有确认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之前就匆忙行事。而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有效的管理,就不可能出现失误,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的办法通常情况就是教育和惩罚。但事实上,惩罚个人并不能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他表示,培养责任感是医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也强化了绝对无过错概念。年轻医生的教师大部分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权威,权威多半被认为不会犯错误。要求不犯错误的压力可以产生不诚实,掩盖而不是承认失误。承认失误就意味着责难和更多的监督。更糟的是领导、同事、患者会认为他不称职。
“正确的方法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意外’为何会发生;其次考虑和改进我们医院系统中的缺陷,而非惩罚个人,并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为大家创造一个犯了错误可以主动报告的环境。医院管理者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未遂事件上,然后分析原因,改进医院的安全管理系统。”
“在医院安全文化建设上,鼓楼医院有一些新的进展。”韩光曙说,建立新的管理系统,保持良好的安全文化,是保证个人和医院安全的最重要因素。首先鼓楼医院对本院的安全文化水平做出评估,同时建设公正公平的安全文化制度。改变旧有习惯,规定规范新的安全行为。主动、及时报告潜在缺陷;主动报告“未遂事件”;公开讨论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关注系统,建立非惩罚文化。
态度决定行为,员工对待安全的态度、共同信仰、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至关重要,这也是患者安全文化的精髓所在。韩光曙表示,希望通过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促进医疗安全,改进医疗的医疗质量。
瞿介明:创新驱动的基础是培养创新的人才
“医院要发展好、建设好,首先要把控好临床安全、医疗质量的底线,而守住底线人才培养是关键的一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这样认为。
瞿介明表示,即将进入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瑞金医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关键时期。
“瑞金医院以基本医疗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为砥柱、以医学转化和创新科研为动力、以提升管理为抓手、以先进文化为支撑,努力打造公益目标明确、医疗特色显著、教学科研并举、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瞿介明坦言上述这些要求就是他们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构建人才培养梯队的过程中,在上海市政府和卫生局的支持下,瑞金医院先试先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行业人招录培训点。首批招录51名住院医师与卫生局人才交流中心签订劳动暨培训合同,并提出“单位人-社会人-行业人”的概念,努力培养人才并向社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切实推进住院医师规培项目,打造瑞金品牌。
在人才建设中,瑞金医院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等前辈的楷模作用。充分调动中青年同志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青年人的培养,做好顶层设计,此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瞿介明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侯建全:以标准化日间手术推动管理上台阶
面对当下的医改,医院如何利用现有的病床,在做好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两个效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一院”)院长侯建全不可避免地就会谈到日间手术。
谈及日间手术问题,侯建全表示,日间手术之所以要引起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是因为这是在现有床位的基础上,抓好医疗数量与质量,搞好两个效益的事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医治更多患者,这是医院院长需要始终考虑的问题。
对患者来讲,日间手术可以降低费用,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交叉感染,缓解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所以对患者是有益的。对医院来讲,日间手术可以加快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的感染几率,提高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对政府来讲,日间手术对于缓解因床位紧张而导致的就医难有明显的效果。
从2015年起,苏大附一院新院启用,同时全院开放日间病房。日间病房建立单独的编制,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同时对于专科患者实行专科医生的轮转制,可接受内外科患者。
目前苏大附一院对日间手术建立了基础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实行授权管理制,技术分类、手术分级与高风险技术都进行授权;明确手术、医生、患者三方准入标准;对患者实行入院前、出复苏室、出院三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离院后随访。除此之外在患者住院中与出院后都做好应急预案,做好实时动态管理。
“日间手术必须严控医患双方准入标准,保证医疗安全。”侯建全强调。苏大附一院对日间手术医护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参与日间手术团队中的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均要求中级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严格执行对患者的筛选标准,充分做好术前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制定严格的出院评估制度及严密的随访计划,建立完整的的应急预案,为每个病种制定单独的临床路径,严格保证医疗安全。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大一附院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相对标准的流程和规章制度,有稳定的日间医疗团队。按照流程,每位患者只要来医院两次就能完成手术,大大提高了效率。
日间手术是通过项目管理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模式创新,涉及众多科室与人员,自然而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部分医务人员对日间手术未完全接受,患者担忧手术安全性等等。医院通过制定相应病种路径加强管理等措施,改进和优化日间手术流程,逐步提高运行效率与安全性,最终实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和工作效率的目标。
 
乔杰:管理环环相扣才能担起医疗安全的重担
“医疗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坦言。在三级甲等医院中疑难患者比较多、平均住院日最短的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如何做好医疗临床的质量控制?乔杰表示,一定要以脚踏实地为前提,一方面凭内部的合力保质量,同时顺应时势,向外部政策借东风。
为保障医疗安全,医院从构建保障体系、过程质控与结果质控三方面加强管理与跟进。他们首先建立起院级医疗三级质控体系,并通过诊疗规范管理、医疗环节监控、工作量与效率管理等方面对医疗质量管理整体构架进行持续改进,同时优化医疗质控考核指标。
乔杰介绍道,在诊疗过程中的质控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第一是病案全过程质控管理,基于电子病历系统提高病案质控能力,强化住院电子病历,强化住院病案质控,提升病案水平,实施运行病历、终末病历的个人、科室、医务处分级质控及监管。增加质控项目,强化非计划再入院、非计划再手术、非计划临时加配血及死亡患者病历院级人工质控率100%;深入挖掘病案信息内涵,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是推广临床路径、DRGs系统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建立临床路径信息化监管系统进行环节监控,实现CP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保证了诊断、质量规范和统一;确保了各节点任务的执行;加强了对变异的管理。通过诊断字典库、手术名称字典库、变异字典库等规范临床操作,规范了各项检查、药物治疗、输血等工作。临床路径系统优化方便操作,得到医生认可;按路径执行,加强环节质控,严格按节点执行完成诊疗工作,每一步尽在质控中。
第三是构建医院合理用药组织结构。通过医院内用药数据的动态监测、处方/医嘱审核等渠道发现医院内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其重要性评估。对于普遍存在且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院内的推荐意见进行规范和统一。
第四,成立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多学科合作中心,统筹质控体系,完善制度手册,整合平台项目实现资源调配,完成督导检查,落实质控工作。
最后通过建立手术部,保障手术安全。手术部主要负责加强手术相关质量管理工作,对手术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指导、提出建议及督导落实,实行“例行检查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加强对麻醉科、手术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尤其是手术科室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制定手术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及流程,参与新手术的论证、授权、协调与实施,组织开展多科手术协作,为医院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建议。
在结果质控管理方面,通过搭建院级质量监控沟通平台、建立医疗绩效激励机制、发挥行政医师作用并加强医疗监管,通过完善医院感染安全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通过总结多年的管理经验,乔杰说,我们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发展。而在所有的管理当中,医疗质量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吴世政:提升供给能力 推动医院的发展
青海省人民医院院长吴世政指出,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医疗质量的良性发展,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吴世政表示,首先通过建立科学标准提升管理的尺度;加强质量监管提升监督的精度;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效度;强化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效地提升“三度”。
其次构建预警机制,完善医疗安全供给环境。建立健全投诉管理制度,以医疗风险三级预警制度和四级防控机制为依托;以改善服务态度为宗旨;以强化医患沟通为手段;以提倡人文关怀为目标,将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将缺陷讨论常态化,院内听证制度化,集中培训重点化,以案说法,从纠纷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全院职工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核心制度的建设,完善精益管理供给环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PDCA、QCC、Balanced Scorecard及OPM和CQI等,对医院进行管理,使医院整体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实施科学化、精益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转变管理理念,实行良性循环管理。实行责任护士包干制,建立流动护士站,贴近患者,贴近临床;改革排班方式,再造工作流程;简化护理病历书写,创新规范表格式标准化病历;应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质量。
吴世政说,在补偿机制方面,政府要确保财政对于医院的投入到位;基本建设的投入,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以及政策性亏损的补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费。人事薪酬制度上,完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公立医院的功能和职责,优化布局和结构;建立医院与社区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制度。取消以药补医、完善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标准,对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实行由医院自主定价,上级备案,改革医保支付途径,确保病人就医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方向是公益回归。我们要打好质量安全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吴世政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需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发力,构筑质量安全转型发展新优势。”首先,努力建好医联体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做好分级诊疗,根据影响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人口分布、健康需求,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地方病,合理配置资源;瞄准严重威胁高原各族群众的重大疾病,做好疾病分类和定性,在基础设施、大型设备、学科建设和领军人才上给予重点专项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应建立1~2家综合性或专科性区域性医疗中心,确保疑难病不出省,为保障患者疾病诊治兜底;建立医联体内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确保医疗质量标准化、同质化。
其次完善薪酬制度改革,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合理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的管理方式,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统筹考虑,按规定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的用人自主权,对医院紧缺、高层次人才,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招聘;根据事业单位编制创新改革的方向,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和行政级别。
 
孙树梅:用好大数据 管理更高效 服务更精准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时效强的特点。而医疗大数据主要指的是将各个层次的医疗信息和数据,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医疗服务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使医疗行业运行及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孙树梅介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在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通过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来完善整个医疗质量的控制体系,现在各个医院中以电子病例为核心的质量控制系统,包括了合理用药控制系统、病例质量的实时监控系统、危急值报告系统、感染控制系统等等,已经覆盖了医院医疗行为的各个方面,能够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除此之外,基于大数据的医院管理也用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测与干预体系。目前院感管理各种资料信息需手工输入,效率低下,工作人员很难快速分析预测医院感染的发生、暴发及发展趋势,以及抗生素耐药等医院感染控制的综合状况。而通过大数据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功能,可以实现多系统数据的对接、系统间的共享与调用、异常数据的自动判别。数据智能分析功能通过模型为智能预警提供解决方案;数据挖掘功能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数据,并在有效数据间建立逻辑关系生成报表,此外大数据还具有干预反馈功能,协助完成持续质量改进。
通过自动采集病例数据,自动统计分析、数据清洗,自动预警提示与干预措施,提供干预与共同控制,最终达到提到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医联体维新 > 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