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口政策机遇 优化学科建设

时间:2017-02-16 15:09:3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唐超
北医三院在新时期下把握人口政策机遇,协调运筹,及早部署,优化学科建设。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到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权衡利弊,依照法律程序适时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再到2015年底推出全面“二孩政策”。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疑对医院相关学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中国大陆成立最早、亚洲规模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这家在医、教、研各方面均已硕果累累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是如何在新时期下把握政策机遇,协调运筹,及早部署,优化学科建设的呢?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据统计,2012年末,中国大陆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人口首次下降。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2.0243亿人,比上年增加853万多人,占比接近中国人口的15%,上升了0.6个百分点。
生育政策调整 妇幼保健需求提高
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实施以来,几个监测地区监测结果显示:分娩量和孕产妇建档数较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加,2016年上半年孕妇建档数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6.2%。2016年第二季度,分娩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6%,其中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增长了54.2%。所以,二孩政策的社会改革,与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直接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开展的有关《完善生育政策对妇幼健康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前出生人口总量将增加。新增出生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20岁以上育龄妇女中的独生子女,约80%在城镇,仅有20%在农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交通等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城镇定居,并在城镇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妇幼健康服务,对妇幼健康服务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孩政策放开后,生育人群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生。”从事多年妇产工作的北医三院院长乔杰表示。她给出了一些数据,20岁~30岁的有48%人群愿意生二胎,30岁~40岁的有52%的人群愿意生二胎,40岁以上的有52%的人群愿意生二胎。但是20岁~30岁的人群仅有19%愿意马上生,大部分希望马上生二胎的集中在30岁~40岁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有76%愿意马上生。“这意味着高龄产妇数量将会呈现‘井喷式’增加,分娩量将激增,医护、产床需求量大,高危人群比例将增加。这样一些变化对学科影响非常大,所带来的严重不良结局将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高龄产妇面对生育难关,易出现流产、出生缺陷多、高龄妊娠合并症多、血栓风险高等问题。”乔杰说。
然而,不仅存在以上问题,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也同时存在。一是床位增加滞后。2014年按核定床位数计算,北京年接产分娩量为27.5万,2016年预计分娩量为30万~50万,但床位增加存在滞后问题,缺口较大。二是床位使用率过高。较为合理的床位使用率为93%,但北京市2016年第三季度调查数据显示,二级机构床位使用率达119.8%,三级机构达133%。三是人力资源短缺。北京三级医疗机构产科医生呈下降趋势,2013年为2447人,2015年为2383人。助产士增长缓慢。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高级职称多于中级,中级多于初级,呈“倒金字塔”现象。
那么,医院应如何应对挑战?乔杰认为,这是对医院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首先,国家层面对于妇幼健康保障极为重视。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指出,妇幼健康服务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关口,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妇幼健康服务面临新挑战。要结合深化医改,加快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确保母婴安全。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做好生育咨询、指导和再生育技术服务,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国家还出台了相应文件,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出生缺陷,针对性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加强妇幼健康管理,提供优质妇幼健康服务。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结合这种新的形势、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策略,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司长宋莉在论坛上表示,当前重点任务和主要发展措施是:第一,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出生缺陷。促进生育全过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加强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症监测和急救能力建设。
第二,针对性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并逐步扩展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协调推进重大科技攻关研究。结合精准扶贫战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关注妇女儿童健康状况较差地区和人群。全面推行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制定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将新生儿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促进儿童医疗保障全覆盖。
第三,切实加强妇幼健康管理,提供优质妇幼健康服务。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助产技术、产前诊断、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计划生育技术等专项技术管理。强化妇幼保健机构监督管理与评价。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县创建,加强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妇幼健康、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妇幼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从而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改进群众就诊体验。
第四,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生育政策顺利实施,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提升能力、创新机制”等措施强化体系建设,满足新增妇幼健康服务需求。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专业人员;重点支持省、市、县三级设置一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推进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网络,发挥合力。
而对于医院学科发展来说,精准医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面对中国特殊人群、特殊疾病都将迎接挑战。乔杰认为,未来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将会有所突破。高龄、瘢痕子宫等再次妊娠相关并发症诊治水平经验会不断积累,之后争取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北医三院的产科现已是北京市最大的危重症孕产妇转诊中心,该中心转诊的孕产妇数量是北京市其他医院的总和,这也是北医三院在产科方面的一个巨大优势。“未来医院将着重发展病理产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全透露。
 
注重自主创新提升生殖健康服务能力
人类生育力下降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特别规划报告指出,世界范围内不孕不育率高达15%~20%,中国不孕夫妇约1500万对。我国出生缺陷率为5.6%,是发达国家的两倍。现如今,不孕不育已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并列成为当今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
早在1994年,开罗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生殖健康”概念,并提出“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的生殖健康服务”全球性行动纲领。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将“人口与健康”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生殖健康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与协调发展,不孕不育、出生缺陷、避孕节育等问题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成为导致家庭破裂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乔杰表示。
与国际相比,乔杰认为我国在生殖健康领域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基础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殖健康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三是我国生殖健康基础医疗服务不足,缺乏有效组织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难以制定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临床诊疗指南。四是我国生殖健康信息化建设远不能适应需求,尚未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管理系统及网络平台,也缺乏远程生殖健康教育系统。
面对以上问题,北医三院不断提高不孕症诊疗技术,建立辅助生殖新技术。实现出生缺陷出生前阻断的前沿技术突破,建立遗传病的无创产前筛查、诊断技术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外,在不孕不育原因中,男性原因大约占50%左右。乔杰认为,从医学的观点看,需要我们重视女性的生殖健康,同时也需要重视男性的生殖健康,所以,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新形势下,为了生育更健康、家庭更幸福,也需要从学科建设发展的角度,更加重视男科医学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推动男科医学的发展。
对医院来讲,“男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姜辉表示,北医三院的男科通过大众生殖健康教育,创新技术及推广,提倡生育力保护与保存。如北医三院开展“中国男性健康万里行”项目,开展“关爱男性健康”的相关主题活动,发布《中国公民性福素养》大调查。北医三院的男科显微取精成功率也已达到国际水平。建立了中国男性生殖显微外科培训中心。该中心以北医三院男性生殖庞大的患者群为基础,以完备的培训软硬件设施为保障,以国内男性生殖显微外科权威专家为班底,建立了第一批13名专家讲师团队伍。通过短期内接触临床大量的梗阻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实际病例,强化培训效果和快速提高临床诊治能力。为国内医生提供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显微外科培训,每年会进行三至四期培训。
各学科协同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是全面的。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96年起开始低于1.6,至今已10年,根据日韩经验,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对育龄妇女和生育率的提升作用有限。长期看来,不会逆转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7%,比2014年增加7%。作为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部分大城市如上海老龄化比例已经超过30%,这些迅猛增长的老龄人口将对中国医疗系统造成空前巨大的压力。
哪些科室将“首当其冲”?王健全认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现有医院科室体系中的内科、骨科、肿瘤科、口腔等科室将面临空前巨大的就诊压力,且随着合并症的增多,针对老年人的分科将越来越困难,老年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将成为全面趋势,医院科室设置也将面临改革。
宋莉指出,医院要抓好老年科的建设,要抓好多学科协作,按照整合医学的理念来影响医学,同时在新形势下要因势而为、顺势而为,更好地推进供给侧改革,从而助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北医三院在老年多学科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如老年科扩大100张床位,解决了住院难问题和学科发展问题。形成以老年科医生、营养师、精神科医生、药剂师、康复医生为链条的多学科协作,使平均住院日和再入院率下降。针对老年人肿瘤患者会增加的情况,北医三院为肿瘤患者提供一种综合、全面、便捷的诊断治疗模式。将所有肿瘤患者化疗管理于肿瘤内科,组建和大力发展肿瘤放疗科,提高肿瘤治疗完整性。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收入逐年提高,人们的娱乐活动相应增多,如体育运动、旅游、文艺等,如将娱乐归成运动,那么运动其实对人的疾病控制是有好处的,可以作为治疗一些营养过剩疾病的手段,如轻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但是运动本身也会造成疾病,所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运动系统的疾病就会相应增加。” 王健全说。他认为运动医学面临着诸多机遇,未来医疗模式变化将在三个方面发生,一是民众层面,将由被动治疗变成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二是医院层面,将注重收治数量变成注重疗愈质量。三是治疗过程,将从短期治疗痊愈前后延伸为日常预防和院后康复与保健。北医三院的运动医学科开展了大量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及早期治疗原则。开展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新技术,建立与规范关节运动损伤微创治疗与培训体系。以交叉韧带重建为龙头,带动微创重建韧带技术全面开展,并进行临床转化研究,开展新技术。截至目前,诊治关节运动损伤患者超过60万人次,实施关节运动损伤手术32000余例。
面对人口政策调整,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学科未来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学科,将研究所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有紧跟与赶超世界一流的精神,追踪国际前沿并有重点突破。建立国内多功能、跨学科领域的运动医学中心,使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运动伤病治疗中心。
另外,人口政策的调整使骨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而骨科的骨关节疾病很多都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因此,人口老龄化导致骨科患者不断增多,使骨科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表示。“砥砺前行,锐意创新”是刘忠军对北医三院骨科学科发展的高度总结。骨科始终以向世界一流学科挺进为目标,围绕疑难重症攻关推动技术进步,围绕疑难重症攻关形成研究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学科发展和强化梯队建设。
刘忠军认为,疑难重症治疗攻关是学科技术领先的灵魂所在,为此,“疑难攻关治疗攻关使我们付出很多,但同时又收获更多。”刘忠军说,一是收获一大批宝贵的病例资料;二是收获一大批研究成果;三是学科实力及持续发展潜力增强;四是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五是形成国内骨科领域的学术联盟。同时医院骨科以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环境,从而增加了科室团队的凝聚力。
面对人口政策调整,王健全建议,当前中国应当大力发展预防医学及运动医学,鼓励民众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增强民众身体素质,加强疾病预防,从根源上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未来预期发病支出;同时放开生育限制,减缓老龄化程度,降低老龄人口对于医疗系统及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
北医三院面对人口政策调整,促进各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如生殖学科和男科一起发展,骨科带动了神经外科和运动医学共同发展。因此,“医院应建立学科群,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让学科群整体地进行发展,从而带动医院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医院既有创新的动力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从一个一个学科发展当中,所看到的益处。”乔杰表示。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医院创新纪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