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政策热实践冷

时间:2016-08-16 11:16:17来源:作者:刘文生
“十二五”收官之年,公立医院改革呈现政策热、实践冷的局面,地方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革举措,批评声接踵而至。

      2015年,深化医改的“重头戏”——公立医院改革在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5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以下简称“33号文”);5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以下简称“38号文”)。

      两份重量级文件在10天之内相继出台,表明高层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决心。在客观环境上,2015年是“十二五”医改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改革“敲边鼓”数年后,如不触动改革核心,“十三五”将难以有一个“体面”的开局。

      33号文提出,2015年,在全国所有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8号文则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症结清晰可见,解决路径上,两份文件都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鼓励地方发扬首创精神,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突破政策障碍和利益藩篱,建立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

      2015年,国家层面还出台了《关于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级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操作办法的通知》《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层面对公立医院改革持续加力。

      改革成效不明显

      政策持续推进,地方却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革举措,更难有可大规模复制推广的成熟模式。公立医院改革陷入停滞,批评声接踵而至。2015年7月,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低调发布两份公立医院改革评估报告,更是罕见地直指公立医院改革存在的种种弊端。

      报告指出,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尚未完全破除。患者在大医院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普遍超过50%,超过1/5的患者认为看病贵。一些公立医院虽然取消了药品加成,但药占比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以检查、化验养医的情形。

      “三医”改革都有亟待改进的地方。从医疗方面来看,建设发展和管理服务改善等方面的措施往往推进较快,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不明显。从医保来看,各地改革的重心仍然集中在提标扩面方面,支付制度改革缺乏宏观指导,进展滞后,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医药方面来说,大部分地区只是将改革重点放在取消15%的账面药品加成方面,生产、流通、招标采购等领域的改革进展迟缓,药价虚高问题仍然凸显。“三医”改革在政策设计及推进实施中,动而未联,没有做到相向而行,形成整体合力。

      “多数试点城市先从容易操作、感兴趣的做起,表面看起来都启动了改革,但实质性举措不多,未触及改革的根本,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报告指出,“改革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的试点城市‘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各项任务都只是‘蜻蜓点水’般进行了尝试,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不够。有的城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此外,改革综合性不强的问题也异常突出,单项改革有不少亮点,但鲜有可推广性的改革模板,导致单项改革难以持续,效果打了折扣。一些地方只选择了几所公立医院开展改革,容易形成“洼地效应”,使改革先行者吃亏,不利于改革的深化。不同层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尚未落实,没有形成各级政府协调推进改革的联动机制。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看来,现在卫生计生系统只能在医疗改革方面多下功夫,其他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联动需要政府下决心,以及多部门协调配合,但在目前看来还缺乏足够的体制和政策支撑。如医保体制改革悬而未决,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统筹管理无法达成;医药流通领域积弊还没有根除;医疗服务优质资源总体不足,基层能力薄弱,价格调整受制于医保筹资和患者承受能力,医务人员薪酬制度迟迟难以突破,即使给政策,资金渠道也存在现实困难。虽然各地试点有一定的政策创新空间,但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愿意主动突破,除非中央给出明确的政策。

      “三明”的光荣与梦想

      尽管公立医院改革整体沉寂,但少部分地方的些许亮点或可助推起改革大波澜。2015年5月,深圳市首先在改革试点城市中推出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深圳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介绍,深圳将“从医疗财政拨款、退休保障、人员交流任职这三个方面是否与编制挂钩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编制就成为了一个空壳”。

      2015年,最耀眼的改革明星仍然是三明。11月底,一场大规模的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在福建省三明市拉开帷幕。此次培训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将通过举办2期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班和5期公立医院院长培训班,对各省(区、市)的医改、财政、发展改革(物价)、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职能处(室)负责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院、医改综合试点省所有省级医院、试点城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院长等进行集中培训。每期3天,年底前结束,预计将培训1700多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举办此次培训班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改革政策落地、推广医改典型经验的重要举措。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尤其是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方面是前期医改试点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乃至有关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据悉,培训主要从“三明市公立医院工资总额和院长、医生目标年薪制方案设计”“三明市医保制度改革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展开。

      三明医改一直受到政府垂爱,此次培训被认为是三明模式在全国推广的标志,但政府强调三明改革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方面“前期医改试点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并不是公立医院改革全方位的模版。从这个角度讲,三明模式恐怕不会得到官方正式推广的机会,因为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事实上,三明模式在业界从来没有缺少争议。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调研后得出结论,“全国能够像詹积富这样懂业务又有权力的官员凤毛麟角。他靠的是行政权力和个人魄力来做,一旦他退休或者离开,改革难以为继。凡是靠行政力量,没有形成机制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体制上讲,三明医改是个回光返照。这是当年公费医疗的加强版。”

      “十二五”收官之年,公立医院改革呈现的“热”、“冷”反差,在新时期能否取得真正进展,还要看改革“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宗旨能否得到贯彻。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回溯2015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