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荣耀:屠呦呦与青蒿素

时间:2016-01-01 10:09:36来源:作者:郭潇雅
从“呦呦初鸣”到“享誉世界”,屠呦呦将中医药带上了世界之巅,更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2015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

      而就在这之前三天,屠呦呦启程前往瑞典。登机时,屠呦呦低调地走了普通安检通道,留下一堆记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在VIP大厅干等。

      尽管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使中医药登上了世界之巅,但屠呦呦仍旧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作风。在她眼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褒奖与争议,无非就是一片浮云。

      “三无”科学家潜光匿

      板凳甘坐十年冷,一朝闻名天下知。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消息一出,举国轰动,屠呦呦与青蒿素一夜之间登上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因为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然而,翻出当时的报道可以看出,新闻同质化十分严重,蜂拥而来的记者用尽浑身解数,却都在屠呦呦这里吃了闭门羹。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作为中国新闻界的“老大”,新华社记者在多次恳切提出简短采访的请求后,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新华社记者请进家门,但除了简短的几句获奖感言外,屠呦呦说的最多的,却是“也没有什么好讲的”“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

      在当今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公民都会因为一些琐事被“人肉搜索”出来,更何况像屠呦呦这样的医界大咖。没过多久,屠呦呦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工作背景、性格特点等信息就被翻了个底朝天。

      有关屠呦呦的海量信息中,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身份备受媒体关注。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屠呦呦就没有当选院士的问题显然不想回答,简单敷衍了一句“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然而,这无心插柳的一句话,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媒体指出,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如今获得医学界最高奖项,无疑让空有一堆头衔却在学术上毫无建树的伪学者脸红,并狠狠打了中国学术界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唯头衔论的失当评价机制一个耳光。不少人呼吁应该给屠呦呦追加院士头衔。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很好理解,这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没有被评为院士则与她的治学为人风格有关。例如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而招致批评,被很多人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不够淡泊名利且个性执拗。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推功抑己,证实她不是一个狭隘的人。其实,与屠呦呦“三无科学家”的身份相比,另一个有关她的“三无”才真正值得人们关注,那就是在屠呦呦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时候,无实验室、无课题经费、无奖金。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尊重。

      神奇青蒿素激励国人

      2015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问世,在全书的第一章“呦呦初鸣”中写道: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时分,居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屠家喜获一女,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女儿取名屠呦呦之后,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谁知,这四句古诗竟使屠呦呦一生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中药青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有媒体曾对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背景做了如下梳理:“越南战争时期,由于恶性疟疾流行猖獗,平民与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政府请求支援。我国政府于1967年5月在北京成立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抗疟计划的实施,代号为‘523’。在经历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上千个方药提取实验失败后,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让中医药走向了世界。”

      媒体将青蒿素的提取及研制归功于中医药的成果,而屠呦呦本人在瑞典的演讲中,也认为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全世界的礼物,称“青蒿素正是从中医药的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不曾想,这却引发了一场青蒿素的中西医之争。

      有观点认为,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受到了传统中药验方的启发,因此这是中医药领域的成果。但另有观点认为,青蒿素是应用现代科技从青蒿中提取出的一种单体,不能算做真正的中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认为,在中药的研发上既有传统传承的复方,也有单体化合物这两个方向。青蒿素就是在几千年临床经验的传承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创新新药产品。对古代的经验,就应该用现代方法加以验证,传统中药研发不一定要摒弃现代科技。

      青蒿素作为“拯救2亿人口”的神奇药物,功劳到底属于是中医还是西医,业内大可不必为此争论。人们所要关注的是,青蒿素作为中国首个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权,大量青蒿素原料出口给其他国家或供给跨国药企,成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手段。

      此外,日本政府曾在2000年提出要在今后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如今15年过去已然完成近一半,而我国各领域的科研水平却难以达到国际标杆,这是很需要国人警醒奋起的。正如屠呦呦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她希望借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能在社会上产生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人更加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再创神奇。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回溯2015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