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到现实:熔时代的医界缝合

时间:2018-01-29 15:56:12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黄柳
从“做大做强”过渡到“做细做优”,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一站式患者与用户体验、远程医疗布网、人工智能抢滩……医疗信息化如影随形。

如一股“熔”的力量,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正应健康与医疗需求之变,将医疗机构供给服务领域的缝隙缝合。第十一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创想空间:熔时代的医界缝合者”专场论坛,带来各类型医疗机构管理者及专家们在“医疗+互联网”方面的践行与思考。

医疗+互联网的最佳路径
是互联网在改变医院还是医院在改变互联网,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执行院长朱福在论坛上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时表示,与其被动,不如医院主动迎接改变。
他继而以不同人群划分,总结“互联网+医疗”的四大切入点:病患——包括咨讯信息,互动平台,挂号,医疗或传感自查设备,健康管理;医疗专业人员——包括专用工具,教育学术等;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包括医疗信息系统,患者信息查询;医药厂商——医疗营销、医疗器械推广。当前具体的应用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远程会诊、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门诊预约、远程治疗和康复等。
但就医院和医疗机构而言,朱福指出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医院应对互联网及信息化面临的不足,具体体现为人才匮乏、领导重视不够、经济与体制束缚等方面。与此同时,他指出,医疗主体仍是医院:目前大多互联网+医疗均非医院为主体,难以实质性解决医疗中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鉴于两方面制约因素,首先,患者并不满足于更方便地找到好医生咨询、挂号,而是要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导致服务有限;其次,互联网医疗将设置执业资质红线,并只能开展医疗机构间的远程会诊和慢性病管理业务,构成“制度红线”,朱福表示互联网医疗企业须与医院联合或再组建医疗实体。
谈到实践,朱福介绍徐汇医院与技术厂商合作建立了上海徐汇云医院,当前已有83万实名的注册用户。在云医院的具体业务上,首先,熔入先进的互联网医疗设备,机构已建成为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华东远程心电监护监测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远程心电心肺功能统读统判平台上海中心。其次,熔入区域性医疗合作平台,对接徐汇-中山医院医联体,机构打造了整合式的一体化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打造疾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再次,熔入新型医疗健康商业模式,机构以咨询服务为切入点,构建健康管理一体化全方位的单位会员制服务模式。最后,熔入新型便捷的健康服务,机构云上整合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信息,将不同的需求寻求一体化解决。
抢滩人工智能热点,智能诊断医生系统、智能分诊系统也在上海徐汇云医院的紧密布局中。
 
分级诊疗、医联体离不开信息化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医疗中心,当前床位3000张,年门诊楼230多万人次,住院量14.5万人次,手术量7.2万人次。
院长杨军介绍,医院通过以手机APP、自助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助服务模式的广泛应用,改善患者体验;实现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分时段诊疗,诊间付费,报告单推送,信息咨询,满意度调查;当前门诊预约诊疗率已达到65%。
杨军介绍,在当前建设医联体的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也上升到新的台阶:建立居民健康卡,实现统一的ID就诊与信息储存,门诊就诊信息、检查/检验结果、住院信息、医嘱、病历、手术(操作)记录、出院记录等全面联通。
毓璜顶医院也十分注重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基本配套齐全,基础质量管理的同质化,从指南规范流程、诊疗全程路径、规范名称术语到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同质化。杨军继而强调,信息智能化技术用于疾病管理和二级预防,大医院医生借助互联网进入家庭医生行列关系到分级诊疗的未来发展。
此外,杨军认为,医保政策引导、发展私人诊所、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通过多点执业“把根留住”的资源下沉也是关系分级诊疗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样是公立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2014年,医院获HIMSS六级认证;2015年,获国家卫生计生委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称号;2016年,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测评为最高级别四级甲等,并被授予国家医疗健康物联网感知设备信息集成技术标准规范验证示范单位。
院长赵德伟介绍,医院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并将影像、检验、病理等资料都集成在病历上;通过集成平台及临床数据中心的监控管理,当前对管理和科研都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除院内医疗数字化之外,医院还在区域医疗数字化、远程医疗数字化方面有突出贡献。
2016年,医院与供应商共同研发了针对社区居民养老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中山网络医院E-Doctor(医多得)APP”,是一款依托于家庭签约医生、分级诊疗,集就诊、医患沟通、医生交流、视频问诊为一体的一站式就诊工具。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该系统运行已形成三种较成熟的模式:居家养老家庭签约医生的“林海模式”、社区(养老机构)协诊转诊的“桂林模式”、理化检查合作模式。
做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先行者”,医院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注重发挥三甲医院的功能,立足城市社区、支援偏远农村,依托物联网技术、远程医疗援助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流动急救手术监护信息系统和家庭健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实现了与社区、偏远农村医疗机构的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山医院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以东北地区唯一的群岛县——长海县为试点,医院建成了示范性的农村远程会诊系统,全面覆盖县乡村医疗体系,当前更纳入了青海、贵州等地的医院。
 
“做细做优”取代“做大做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苟建军在论坛上介绍,在经历前一阶段的做大做强后,2013年,医院迈入做细做优、全面做强的阶段。
管理再上台阶,医院领导班子也意识到既往本院包括其他大型公立医院普遍面临的难题:规模大、人员多带来的医院管理难度大;医疗供给矛盾大带来人民群众看病难;医疗质控难度大带来质量安全挑战;部门多流程繁琐带来医疗服务不连贯。医院领导集体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实现机制、技术、学科、管理、服务五力合一,才能促进大型公立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确立价值理念、学科引领等方面目标的同时,医院还坚定做好信息时代的精细化管理。苟建军表示,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管理“优质、高效、低耗”的最有效手段,在革新医院管理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患者就诊体验等诸多方面成效显著。
促进管理精细化,医院当前通过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统计分析、实时与动态监测、药品管理、成本控制、耗材追溯、无纸化办公。下一步,医院将通过信息化建成更为完善的医疗质控管理体系以及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苟建军重点介绍了医院正在运行的全院随访平台,通过建立院-科-医师“全院随访服务体系”,当前回访平台的回访率已经达到70%以上。
远程医疗在郑大一附院已建成系统工程,包含远程急救、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与帮扶基层的综合功能。“不应该说我们是最大的医院,而应该说我们是患者最多的医院。”苟建军表示,解患者之忧,郑大一附院致力于通过互联网、远程的技术让优质资源得到更广辐射。
 
预约就诊率高达95%的背后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医院的神经网络,信息化是医院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从此岸到彼岸的诺亚方舟。”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安健在论坛上表示,医院信息学既具有信息科学高科技属性,又具有医学特点,还继承和发展社会科学,是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安健总结医院信息工作的两大要点是“给使用者照路”“让使用者带路”(图1)。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年出院人次为5.3万,床位使用率135%,平均住院日为4.6天。围绕医院患者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推出医技项目集中预约;高危孕产妇细致分级管理等举措,配合专业化、临床高度参与的信息工作,当前预约就诊比例高达95%。
总结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成效,安健强调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整体思路。“顶层设计”指的是开放包容,与银行、媒体、技术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调推进”是指打通医院各业务系统,实现全程电子化;医院财务系统与微信、支付宝对接;微信与HIS对接;“重点突破”则是从预约挂号、免费Wi-Fi入手,提高患者体验。
具体到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的落地,安健介绍,满足妇女儿童、医生、用户一站式使用体验要求;讲求速度,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蹄疾步稳;不屏蔽任何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成了“功能为王、唯快不破、借力打力”的成功经验。
 
“燕达+春雨”的“医疗+互联网”实践
作为民营医疗与移动医疗企业的两大领先品牌,河北燕达医院与春雨医生的合作渐入佳境。论坛上,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分享了双方合作的过程与细节。
“当前,可以说燕达医院在春雨医生移动问诊平台上的用户累积到开始绽放能量,进入更好的状态。”李海玲介绍,当前医院全职的医生在春雨的上线人数达260人,“可以明确地说,他们在线的接诊与咨询不是个人行为,是院级行为。”
对于哪些医生可以在线上,医院也有把关的环节,重点在于医生是否具备线上咨询的综合能力。当然在绩效考核方面,上线的医生会得到基于用户评价与工作质量的激励。
2017年1月,京津冀异地就医即时报销试点正式启动。河北燕达医院是京津冀地区第一家试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院。2017年4月8日零时起,医院实现与北京同步医改。具体内容涵盖: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统一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设立医事服务费,并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规范。
李海玲总结,与春雨医生的合作中,实体医院借助互联网的工具,扩大服务半径,将功能延伸、放大。同时,互联网平台强化了患者的全程监督管理,弥补了传统医疗模式的不足。
 
美国远程医疗的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坛上,哈佛医学院教授、美国哈佛大道一号健康研究院院长吴功雄在论坛上分享,美国远程医疗协会ATA公布了2014-2015年度美国各种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和次数。而有些远程医疗服务,患者未必知晓,但已被医护人员认可是最佳实践,受医护欢迎程度非常高。
对一年次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远程影像咨询服务、移动远程心脏监测、网上健康咨询服务、退伍军人健康管理、神经系统疾病监测、移动ICU远程监测、远程精神疾病咨询服务、拘留所或监狱远程医疗服务等,其中最高的远程影像咨询服务次数高达750万人次,第二名的移动心脏监测为150万次,网上健康咨询略低,为125万次;而受美国专家与行业媒体看好的远程精神疾病咨询服务的次数为50万人次。吴功雄还在论坛上分享了美国医疗体系的总体特征以及国际远程
会诊的优势。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智慧创造纪 > 封面报道-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