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文章详情

何振喜: 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需正确把握七大关系

原创

作者:黄柳 2025年07月21日 09:53 207 阅读

通讯员:曾海腾

引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指出,要抓好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主要矛盾,把握和处理好“观念转变与实际行动”“一手抓与三手抓”“体制建设与机制建设”“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研究型医院与其它战略科技力量”以及“研究型医院与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服务国家与服务全人类”等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重要关系。

7月19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在202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大会作《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持续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蓬勃发展》主旨报告,提出“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需要借鉴21年探索经验,顺应新时代呼唤,直面困难挑战,坚持破立并举,正确把握“七大关系”,以战略思维破解矛盾、统筹发展。

何振喜介绍,经过21年探索实践,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医疗机构研究导向型特征更加明显,医学创新战略科技力量的枢纽作用、医学领军人才的摇篮作用、对医药产业的支撑作用、对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的示范引领作用日渐突出。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9个省市均推出并实施研究型医院建设举措。

何振喜指出,要深入贯彻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科教工作会议精神,把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作为国家医学创新体系战略力量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特别需要挖掘总结和推广国家和各地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试点经验,抓住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主要矛盾,把握和处理好“观念转变与实际行动”“一手抓与三手抓”“体制建设与机制建设”“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研究型医院与其它战略科技力量”以及“研究型医院与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服务国家与服务全人类”等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重要关系。

“要正确把握观念转变与实际行动的关系”。何振喜指出,当前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要求看还是从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成效看,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建设研究型医院已成医疗行业领导者的“必答题”,必须确立与之相应的研究型医院建设目标观、动力观、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对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注程度、投入强度和落实力度,充分发挥目标的统领性、支撑性和激励性功能,牵引和推动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发展。

“要正确把握‘一手抓’与‘三手抓’的关系”。何振喜表示,“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是研究型医院的三大核心职能使命,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必须注重三者并重并举,融合协同发展,推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研究型医院学术影响力、临床诊疗水平、产业价值的三重突破。

“要正确把握体制建设与机制建设的关系”。何振喜认为,研究型医院是医疗卫生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重要载体。“新”主要是从医院的“形象”来讲,包括新类型、新模式、新定位、新动能。“质”主要是从医院的“价值”来讲,包括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高贡献。研究型医院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技术驱动性,二是要素创新性,三是发展可持续性。推进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就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破局的关键,在于颠覆性地重构体制机制。要以职能定位重塑体制架构,医院的领导体制、执行体制、科室体制、平台体制、支撑体制都要与研究型医院功能定位相适应。要以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围绕考核与用人,构建涵盖创新激励、资源支持、精神荣誉、全要素分配的动力机制,让知识、技术、人才价值充分彰显。

“要正确把握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何振喜表示,研究型医院平衡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相互赋能、动态调整原则。规模建设要紧紧围绕研究型医院“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任务需要,从保障临床、创新、转化三大需求和在国家、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布局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自身建设发展历史积淀等维度统筹考量,要特别注重扬长补短、平台共建和科学适度。内涵发展,要以创新驱动全面发展;以精细管理重塑发展模式;以数智技术赋能转型升级,重构管理、就医、治病、科研方式;以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创新,按照临床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医管专家“四家兼具”标准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文化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把握研究型医院与其它战略科技力量的关系”。何振喜强调,研究型医院既是医学创新的策源地,也是临床研究的主阵地,还是创新成果的验证地,更是转化产品的应用地,在医学科技创新转化链条中居于枢纽地位。要加强以“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卫生健康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按照“政府主导、医院牵头、四方协同”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型医院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优势地位作用,整合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资源,构建医学创新“国家队”,打通基础研究至临床医学创新转化闭环,通过“政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实现我国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要正确把握研究型医院与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的关系”。何振喜谈到,按照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关于“要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要求,医院可以分研究型医院、临床型医院和全科型医院。研究型医院(顶层)聚焦难病诊治、创新转化及对临床型医院指导帮带、接收患者双向转诊;临床型医院(中层)主攻常见病、专科病及培养全科人才,并对全科型医院指导帮带、接收患者双向转诊;全科型医院(基层)负责健康管理、初级诊疗与慢病照护。研究型医院要在医学创新和医疗服务上发力,加强辐射带动,输出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牵头组建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共体,在医疗集团或医共体内部实行“四个统一”:统一人员调配、统一病人转诊、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经费核算。

“要正确把握服务国家与服务全人类的关系”。何振喜认为,研究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战略高地,肩负服务国家需求与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双重使命。唯有以此牵引建设发展,才能成为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医院。因此,研究型医院发挥“健康中国”建设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参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输出中国技术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推动人类健康事业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阴赪宏:在时代转折处给出医学答案
2025年04月18日 18:24
2637 阅读
潘曙明:用心服务从0岁到100岁的患者
2022年08月08日 14:08
1458 阅读
刘洪波:区域福祉 击楫扬帆
2022年07月30日 17:05
5663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