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率达80%以上!国内首个食管癌临床性筛查精准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时间:2020-01-08 15:53:33来源:中国科学报、腾讯网作者:李强
经统计评估,在北方高发人群数据集中,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7.1%。

       《胃肠内镜学》1月5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柯杨团队研究报告,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在北方高发区及南方非高发区1万余例临床内镜门诊就诊者中,构建并验证了首个适用于我国“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的精准风险预测模型,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风险分级工具。

 

07ce1d90ad414eb2b2c8104e839b28bb_b_B_BASIC.jpg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且分布存在明确的地域聚集特性,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即在高发区有组织地开展食管癌人群早筛工作。截至目前,以碘染内镜为主要手段的筛查项目已推广至29个省份、110余个地/县级市,累计筛查超过百万人次。

 

       在恶性肿瘤的筛查领域,按照决策、实施和费用支付主体不同,筛查工作可分为“政策或项目推动的有组织的人群筛查”和“医患共同决定的临床机会性筛查”。

 

       开展大规模恶性肿瘤的临床机会性筛查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其一,与人群筛查相同,机会性筛查也必须建立在证明“筛查有效”的高规格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之上,确保筛查能够使早期患者获益,其二,应具有准确可靠、简便易行的风险评估工具及分级标准,避免门诊医师盲目转诊,导致“成本—效果”低下的同时给临床机构的相关科室带来过大压力。

 

       在有效性证据方面,柯杨教课题组前期开展前瞻性人群研究,通过9年的随访,初步证明内镜筛查可使食管癌累积发病率、死亡率分别降低47%与66%。进一步于2012年启动了国际首项“评价内镜筛检食管癌效果与卫生经济学价值的人群随机对照研究(ESECC)”。然而,目前适用于临床机会性筛查的风险评估工具与分级标准尚未见报道,极大限制了我国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的指南制定与推广。

 

       针对上述情况,柯杨团队联合其他团队,于2017年启动“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构建食管癌机会性筛查临床门诊队列。成功构建了适用于临床机会性筛查的食管恶性病变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了适宜的风险分级标准。经统计评估,在北方高发人群数据集中,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7.1%。在深圳分中心所收集的异质性很强的混居人群样本中(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模型AUC仍高达0.843(预测准确率84.3%),提示该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人群适应性及可推广潜力。

 

       柯杨教授课题组多年专注我国“食管癌精准防控策略”的人群与临床研究领域。前期已基于ESECC研究平台构建了人群水平的“食管癌发病”与“食管病变进展”两组风险预测模型及相应风险分级标准,实现了人群早诊早治工作中“筛查前高危个体识别”与“筛查后个体化精准内镜监测”,以此构建我国“食管癌人群精准筛查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临床机会性筛查”工作中所必需的精准转诊,为食管癌的机会性筛查工作在我国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理论前提与实用的风险分级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与公共卫生意义。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资讯 >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