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耕耘结硕果

时间:2017-10-17 16:32:0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孙茜
十年磨一剑,而历经70载的浙大一院磨砺出了数把学科利刃,撑起了医院如今的声名与实力。

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

从一座小小的“弄堂医院”,到如今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一路走来,学科无疑是浙大一院披荆斩棘的利刃。都说十年磨一剑,而历经70载的浙大一院磨砺出了数把学科利刃,撑起了医院如今的声名与实力。
70年,2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23个医学重点学科,6个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这是几代人的成就。风雨70载,几代人的智慧和努力,如今硕果累累。无论是随院而建的“老科室”,还是迎头赶上的“新科室”,都成就着浙一,也被浙一成就着。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见真章
如同西湖是杭州的名片一样,肝胆胰外科和感染病科这两大“学科高峰”对于浙大一院来说,无疑是其最响亮的品牌。
多年来,肝胆胰外科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床位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肝胆胰专科之一。目前拥有9个病区340余张床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领衔的医疗团队包括教授及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职称26人,共有医师134人,其中60%拥有博士学位。
肝移植可谓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的一把利刃,不仅推动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也成为我国医疗技术成功输出的一个标杆。目前,该院肝胰移植中心开展了多种高难度移植术式,包括全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小儿肝移植等,成功率近100%,良性终末期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达91.4%,接轨世界水平。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不断输出海外,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可。
1993年,郑树森做了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2008年,郑树森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2015年,郑树森和李兰娟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项目,荣膺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深耕细作20余年,如今的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占有一席之地。
感染病科:做合格的领跑者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感染病学科的发展缩影,在这一领域充当着领跑者的角色。在该科领航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的带领下,该院感染病科已连续三年占据“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感染病学科的头把交椅,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大奖。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是目前国内综合性医院同类学科中,规模最大的临床医疗科室之一。病区面积23000平方米,开放床位数300张,年门诊量20 万余人次,年住院量9000余人次。建有人工肝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10个诊疗病区。同时,该科建有“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和“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各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诊治,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由浙江大学牵头,并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已成为我国感染性疾病诊治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也是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借助机制体制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学术创新和理论突破。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又细分为基因组学平台、蛋白组学平台、代谢组学平台等14个实验平台。
“感染病学科起点高、实力强,所以,无论是对学科带头人还是对团队成员的要求都非常高。不仅要有超高的医疗技术水平,还要有创新精神。”副院长、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裘云庆表示,同时,作为强势科室,临床、科研、教学都要硬,这样才能长期保持优势地位。对于学科建设,李兰娟也曾表示要做好“领跑者”,而领跑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发展。
 
泌尿外科:技术输出展实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952年至今,泌尿外科依托浙大一院的平台,不断修炼自身,稳扎稳打,如今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学科。
纵观历史,该科的起点并不低。它由我国早期著名的泌尿外科学家王历畊教授和杨松森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创立的泌尿外科之一。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科室迅速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泌尿外科中心。目前,该科有5个病区,200张病床,分8个亚专科。年门诊量19万余人次,年收治患者7000余人次,年住院大手术患者5000余人次。
围绕临床做科研,让泌尿外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研方面,泌尿外科先后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卫生部、省科委等课题资助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
如今,该科早已声名鹊起,享誉国际。在该科主任谢立平看来,独创技术是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杀手锏。数十年来,泌尿外科秉承优良的传统,一直在技术创新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而现任主任谢立平独创的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剜切术(TVERP)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剜除术(TVEP)更是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2016年5月,“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总基地”落地该院。它将成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国际中心,也是浙大一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体现,而谢立平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先进技术也因此能更好地推广到德国乃至世界。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学科带头人,他的格局不仅局限于本院,还关注这一学科的整体发展。谢立平的工作不仅是要将创新技术传到国外,更是要在国内普遍推广。为此,他在各地讲学和做手术演示,以培养更多的优秀泌尿外科医生,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血液病学科:解疑难病症为己任
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血液病学科发展至今,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离不开科室的“能吃苦”等优良作风的传承。“传承很重要,厚积才能薄发。”该科主任金洁表示,血液病科的成就离不开多年形成的科室氛围,首当其冲的便是能吃苦。
“我们很重视人才的培养,新同志进来以后的第一课是先学会吃苦,这是科室传承下来的文化。”金洁表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愿意扎根血液科的人。
目前,该科已拥有9层血液病专科病房,共拥有床位320余张,无菌移植病床22张,在医疗科研水平、病床总数、医疗设备等软硬件方面均处于国内先列。每年收治大量血液肿瘤患者,擅长的血液病病种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治以及血小板减少和各类贫血的诊治。首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HAA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获得很好的疗效,已作为国内AML的首选化疗方案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同时,骨髓移植中心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技术目前处国内领先水平,临床开展的非血缘骨髓移植例数国内最多,无疑已经成为浙江省血液病的龙头单位,可谓实至名归。
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踏实前行。几十年来,血液病学科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注意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临床诊疗技术的结合。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省重点学科、省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科的未来发展更加清晰,那就是以解决疑难病症为己任。让金洁尤为骄傲的是,目前血液科是全院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科室,也收获了3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好成绩。
 
肾脏病中心:诊疗前移“治未病”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一理念已扎根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心中,因为这样的理念,他们很早就重视“治未病”,并开启一体化治疗的尝试,也因此奠定了如今肾脏病学科的龙头地位。
目前,肾脏病中心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心之一,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单位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及卫生部肾脏病学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浙江大学肾脏病学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和浙江省血液透析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该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肾脏穿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单位之一。据统计,从1977年到2017年3月,该院完成了5000例肾脏移植,这个数字位居全国前列,如果从2011-2016年的肾移植数据看,浙大一院排全国第一。目前,该肾脏病中心分为血液净化中心、肾脏移植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病病区和肾脏病实验室。“亚专科的发展可以保证有专人在专病领域深耕细作,为更多的人打开了发展之窗。”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表示。
过往取得的成果和认可,在陈江华看来,得益于“一体化治疗”这一思路。该科在国内率先提出肾脏病一体化治疗模式,在肾脏病的各个阶段贯彻临床与病理相结合,免疫治疗和非免疫治疗相结合,使各期肾脏病患者在该中心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显著提高了肾病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提高了社会、生活重返率。“一个专科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亮点,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和竞争力。一体化的治疗打破了学科框架,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诊疗,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陈江华表示。
学科取得的优异成绩并没有让陈江华满足,他更希望成为一名治未病的“上医”。“尿毒症的诊断一般都是末期了,治疗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够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显著提升生存率。”陈江华表示,他将来要通过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等,将肾脏病防治普及给更多的人群,将“尿毒症”遏制在萌芽状态。在陈江华看来,对于一个学科,特别是慢性疾病相关学科,“治未病”是未来发展潜力之所在,也是最普惠患者之处。
 
消化内科:飞速发展树品牌
医学界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2013年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后,迎来了大发展,但这离不开一代代人踏踏实实在消化内科领域的积累。目前,该学科包括消化一科、消化二科、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室和消化研究室。随着影响力的提升,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最近两三年,消化内科的门诊量在医院都是最多、最繁忙的。
该科室在诸多方面都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在临床诊治水平方面,各种消化内镜诊治技术,比如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套扎术治疗、胃造瘘术和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内镜下胃肠道早癌切除术、食管支架置入术、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及鼻胆管引流,PTCD引流术及超声内镜检查术,胶囊内镜检查术,小肠和共聚焦内镜等新技术、新项目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在科研方面,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1项,863计划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其他厅局级课题20余项,并多次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科研的进步也推动了学科影响力的攀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排名中多次进入前十名。
在成果面前,副院长、消化二科主任许国强还是觉得很有压力和危机感。他表示,每年消化内科各种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的数量都有详细数据,一直在跟全国同行做比较。同时,浙大一院的消化内科一直是国家级和省级消化专科医师与消化内镜医师的培训基地。正如教导学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在发展过程中,消化内科的每一位医务人员也深刻地体会到唯有不断拼搏努力,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这样的领悟,消化内科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提升,还格外重视科室品牌的打造。
“一个学科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品牌的建立,而树立良好的口碑则得益于人才。”许国强表示。消化内科拥有一支从事消化道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高素质和稳定的人员队伍,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同时,这支队伍也非常有凝聚力,因而形成了一股向前冲的合力,这是一个学科不断前进的必要助力,而因此形成的名声品牌将会使消化内科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推崇。
 
眼科:转变观念,再创辉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如何抓住机遇,再创辉煌,是摆在浙大一院眼科面前绕不开的历史课题。
浙大一院眼科前身是浙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眼耳鼻喉科,创立于1947年。作为与医院同龄的科室,眼科有着深厚的积淀。长期以来,眼科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眼科高级人才,为推动和提高浙江省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眼科医师的摇篮”。
1979年浙大一院眼科被批准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年来先后培养了眼科学博士近30名,硕士50余名。眼科先后编著编译出版13部专著。在国内外眼科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承担了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研究项目,曾获省科技进步奖和省卫生厅医药卫生创新奖等10多项奖项。目前,沈晔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老年医学会等学术团体分会的副会长、副主委和常委,童剑萍和崔红光任中华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沈晔在新成立的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担任主任委员,童剑萍为副主任委员,韩伟任常委,另有6位专家担任省眼科学分会、眼科医师协会常委、委员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连续举办“眼遗传病”“眼底病暨黄斑疾病”等学习班,并成功召开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与此同时,眼科发挥在屈光学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率先在亚洲地区开展ICL手术矫治高度近视,手术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前后节联合手术技术、玻璃体视网膜微创手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虽然取得了学科发展的新成就,但还未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完成浙一眼科复兴是浙一眼科人的梦想,身为副院长的沈晔同时也身兼眼科主任,从医近30年的他表示,当下浙一眼科的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学科建设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比如培养人才的方式。”沈晔表示。以前派医生出国学习只侧重听课,而现在送出去则重点进行临床培训,加强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他看来,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重在实操,这样才能夯实学科的发展之基。
 
呼吸内科:交流合作促提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呼吸内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院之初,当时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呼吸内科专科病房。经过近70 年的发展,呼吸内科现有3个病区150张床位,包含独立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及亚专科。呼吸内科已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也是浙江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点,是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呼吸疾病治疗中心之一,也是浙江省呼吸内科领域的带头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先进水平。
呼吸内科的蓬勃发展与科室“引领发展的思路”密切相关,更离不开团队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主任周建英教授谈到科室理念,“对于疾病的诊治,我们既要做到标准化治疗,也要坚持我们的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就体现在疾病诊疗的精准和个体化上比别人做得更出色。”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呼吸内科未来的发展需要立足两个关键点。一是将呼吸内科的亚专科不断发展壮大。根据科室特点,开展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全程管理,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耐药机制探索等新项目、新技术。周建英教授认为:“对于各亚专科后备力量的培养,关乎整个科室的运转。”近年来,多位科室青年医生远赴全球知名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引进其先进的临床技术和理念,促进科室亚专科的优化和持续发展。同时,要把国际多中心的学科合作放在科室发展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一定要有浙大一院呼吸内科团队的声音。周建英教授表示,“只有与国际优秀团队接轨及协作,才能不断汲取先进理念,与时俱进,促进自身学科建设。”
 
康复医学科:凭风借力 突飞猛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凭借着国内康复医学科蓬勃发展之风,浙大一院康复科抓住机遇腾空而起,从一个零高级职称专家、没有病房的一个新学科,抓住机遇腾风而起,短短几年内,以惊人的速度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康复医学的领军学科,凭风借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迎头发展。
浙大一院副院长、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陈作兵介绍,在不少医院,康复医学科长期以来都属于“边缘部门”,以前的浙大一院康复医学科也经历了一段成长艰难期,从零高级职称专家、没有病房的一个新学科到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康复医学的领军学科,这一切绝非偶然。
浙大一院康复医学科在陈作兵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浙一平台优势,发挥自身科室优势,以国内康复医学发展机遇为“天时”,以与多学科加强协作、跨学科发展为“地利”,依托医院得天独厚的强大平台优势,借助多学科合作开展康复医学工作,使康复医学科建设突飞猛进。
浙大一院在康复医学科的发展中,充分依托“理念”这一生产力,提出了现代康复新理念,提倡早期康复,促进恢复,减少病残。其次是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多学科加强协作、跨学科发展,通过横向沟通、纵向联系,把康复医学的理念扩大到医院各学科。陈作兵表示,从患者入院之初就进行康复介入,积极主动地提前开展外科手术患者的康复工作,把康复治疗深入到每一个病区,把大康复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患者,做到患者、护理、医生三满意。同时,在全国处于学术领先地位,将浙大一院康复医学科建设成为浙江省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康复基地之一。
未来ERAS将成为主流医疗模式,浙大一院康复科高度重视ERAS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同时设立康复科强化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强调以“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佳康复效果”为追求目标。目前已在多个外科专业按ERAS流程收治患者并逐步扩展与完善。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如今该科在全国处于学术领先地位,并成为浙江省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康复基地之一,为其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药学部:抓住机遇转型
2016年的复旦版医院排行榜首次纳入临床药学,浙大一院的临床药学位列全国第五。究其原因,药学部主任卢晓阳表示,要归功于医院长期以来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学科建设氛围、临床药师工作的开展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我国实施破除“以药养医”的新医改以来,医院药学部门从原来的“利润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很多医院的药学部门发展受到冲击。但在卢晓阳看来,这何尝不是一次机遇,“如果药学可以借此扭转学科发展困局,加快临床药师的培养,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加大科研的投入,那么这将成为药学工作模式转型升级的契机。”
浙大一院的药学部显然就抓住了这一机遇。
“临床药师专科化,可以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控费作用,为医院节流。”在卢晓阳看来,临床药师专科化或许能改变药师边缘化问题,助力学科发展。浙大一院现有25位专职临床药师,分布在ICU、SICU、神经内科等19个门诊或科室,并采取专岗临床药师制。对此,卢晓阳解释道,之所以采取专岗临床药师制,是为了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提高药房的满意度;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减少用药错误;增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调剂药师的专业素养和自我价值,培养临床药师后备人才。
“在临床药学和合理用药方面,药师审方、专项处方点评、药物分级管理以及门急诊输液管理,我们都在做。”卢晓阳表示,目前浙大一院的处方是每方必审。
同时,在新形势下,药学部与时俱进,探索学科的多元发展。据卢晓阳介绍,在该院的互联网医院上,有一个药师门诊,不仅承担审方职责,还负责患者的用药咨询等工作。网上药师门诊的设立,也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光荣与梦想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