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医联体的“神经中枢”

时间:2017-08-02 17:13:05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刘文生
——专访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

过去几年,廖杰远给人留下的最直接印象是忙碌。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从一家医院到另一家医院,暴露在众人面前的廖杰远永远都在向这个世界宣布微医的最新动向。

他穿着深色西服,形色匆匆,可一站在台上,他透着自信的话语立马给人一种安稳。他讲话速度算快,却从不卡壳从不犹豫,也不失礼,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他是天生的演说家,可他明明是一个实干家。没有办法,过去几年,他领导下的微医发展速度太快了,他不得不这样。
记者曾问廖杰远,微医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他说,微医都是看准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走得快点没事。的确,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几经沉浮,微医却始终稳定地走在前列。2015年12月,乌镇互联网医院开业,引起了一场互联网医院建设热潮。当整个行业还沉浸在这股潮流中时,微医已把目光转向医联体。今年,国家大力推动医联体建设,微医互联网医联体再受关注。
廖杰远说,在水底久了,自然能感知到水流的方向。潜在水底,要足够用心、足够沉着、足够深入。
技术出身的廖杰远对互联网在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明白医疗行业的各种症结,也明白他的企业能改变什么,将要改变什么。《中国医院院长》独家对话廖杰远,深入探讨微医互联网医联体的来龙去脉。
 
互联网是医院基本能力
《中国医院院长》:2016年,微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十几家互联网医院,引领了全国互联网医院的建设热潮。今年,互联网医院热度下降,微医把目光从互联网医院转向了互联网医联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转变意味着什么?
廖杰远:可说转变,也可说没转变。为什么?第一,我们其实比较早就开始了医联体的探索,对医联体的创新与实践一直没有中断过。四年前,我们协助北大医院构建医联体,让北大医院和6家社区医院实现信息共享、双向转诊,两年时间里转诊量近2万人次,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成为北京50家医联体的样板。第二,我们的互联网医院,均按互联网医联体的标准和要求创建,都是线上线下结合、三甲基层协作、专科+全科的闭链服务模式,可以视它为互联网医院,也可以视它为互联网医联体。通过微医平台搭建的所有互联网医院,其实都是互联网医联体。
如果说转变,微医确实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挂号网”,实现的是对医院的连接;第二阶段是“互联网医院”,实现的是对大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连接;如今微医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医联体+AI”,通过医联体和医学人工智能,深度连接大医院、小医院,大医生、小医生以及医药险的全业务链。这也是互联网医疗的3.0时代。
《中国医院院长》:您在2016年10月举行的中国药店高峰论坛上抛出“互联网医院升级为互联网医联体是分级诊疗最终落地路径”的观点,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联体的深层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互联网医院升级为互联网医联体”?“升级”具体指什么?
廖杰远:在互联网行业里面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其实医疗行业依然如此。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就会知道这个行业的痛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才有可能逐步地去疏解这个痛点。为什么现在百姓看病这么难?主要症结在于基层能力不足,老百姓看不上基层的人才、设备、技术和服务,都往大医院挤,大医院和小医院几乎处于冰火对立的两种境地,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大医院和小医院有一个衔接的桥梁,形成科学有序的协作,实现分级诊疗,那么医联体自然是最好的路径。
对于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联体的深层区别,其实很好理解。互联网医院,其本质还是医院,未来每家医院都会推倒围墙升级为互联网式的医院,互联网会成为一项基本能力。而互联网医联体,其本质是联合体,是各家医疗机构基于互联网的相联,这个相联可能是业务层面的,也可能是资源层面的,也可能是利益层面的,深浅程度不一样而已。层次越深,利益目标越一致,结合越紧密,业务效果就越好。
虽然互联网医院具备了信息连接、共享的能力,但如果不能开放应用,和其他医院进行协作,形成互联网医联体,那互联网医院也还是形同虚设。所谓升级,是互联网医院充分利用互联网系统应用的优势,比如在线问诊、转诊会诊、远程培训、病历共享、支付结算等,积极参与到医联体的建设中来。
《中国医院院长》:2016年4月,“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分级诊疗千县行动”在京启动,乌镇互联网医院提出助力1000家市县中心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这是微医最早提出“互联网医联体”的概念。当时为什么会提出“互联网医联体”这个概念?其内核到底是什么?
廖杰远:“郡县治,天下安”,我国县域覆盖9亿人口,是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大头。和一、二线的大医院相比,县域医院无论在人才、资金、设备还是技术上都很薄弱,他们对资源的引进、学科的建设、技术的帮扶等需求最为迫切。我们相信,互联网医联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而在解决方案上,微医有充分的准备与自信。
    互联网医联体的前置条件是医院成为互联网医院,所以,我们希望分批援建全国1000家县级互联网医院,形成以县级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向上连接全国的专家资源,向下支援基层医疗机构与医生,形成互联网医联体,让老百姓足不出县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该计划在福建、陕西、河南、四川等多个省份有了实质性进展,未来会落地到更多基层。
    
实现数据连接是关键
《中国医院院长》:作为互联网医疗的深度实践者,在您看来,传统意义上的医联体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互联网在实现了联合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电子病历、远程查房等方面的共享与业务协同后,如何真正解决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和大医院动力问题?
廖杰远: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提到,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那靠什么来通?我相信,数据通是基础,靠互联网连通最方便省力。所以,传统医联体最大的痛点是没有真正实现数据的连接,或者说是信息系统的连接。没有这个基础,检查检验结果、电子病历、远程查房等方面的共享与业务协同不可能实现,医联体更深层次的合作也将无从谈起。
我经常说,互联网是医联体的“神经中枢”。为什么这么讲?如果我们将医联体比作一个人体,那么这个神经中枢出问题了,四肢肯定无法协调,什么事都做不成。互联网的应用,等于给医联体安装了神经系统,对医院也好、医生也好、患者也好,甚至对卫生监管机构也好,各项需求指令可以做到一秒响应,真正实现了“让技术跑,而不是让患者在跑”。
说到利益分配问题,互联网在医联体成员间的协作成本、服务效率、大医院专家帮扶的动力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大大缓和了一部分利益冲突。随着医改的推进,未来医联体如果引入商保支付,形成多层次的医疗支付体系,利益分配会更加公平。
《中国医院院长》:微医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已经建立了四种形式的医联体,分别为医联体、医共体和学科联盟,以及最大规模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所不同的是,这种组织形式得以运营的基础并非是政策驱动,而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市场驱动和行政驱动带来的模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廖杰远:行政驱动,一般只是给予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医院多处于“被动”,短时间内可以加速上级医疗资源的下沉,但由于医院的动力不足,能力有限,难以在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难以全面施行。
市场驱动的话,医院一般都是“主动”参与,在医联体建设及运营方面,可操作性更强一些。拿微医来说,我们一是通过建设互联网医院,帮助传统医院连接和“统筹”医疗资源;二是建设全科学院、全科中心等,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弥补基层医疗资源的缺口;三是通过柔性方式构建集成平台,降低各医院连接的成本,这种“多管齐下”的做法,获得了地方卫生计生委和医院的认可。
补充一点,传统医联体是线下区域性医疗机构的联体,大多是“一对一帮扶”,即使有条件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但落地门槛较高,技术瓶颈、缺少流量入口决定其不能形成规模化服务。而互联网医联体完成了线上线下医疗机构的连接,并且形成了统一的药事服务及药品供应、医保支付和商保直付等,在服务链、业务链和价值链方面形成闭环,有助于整个医疗生态的重构。
   
人工智能会带来巨变
《中国医院院长》:微医通过为公立医院输入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和医疗互联网应用,帮助其建成互联网医联体。这是一个耗时耗力耗财的过程,目前微医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多少技术力量?
廖杰远:在所有互联网医疗企业中,你会发现微医是和基层贴得最近的。我们的地面部队每天都在基层不停地作战,目前在全国布下了12000多个基层医疗的网点。这确实是一个耗时耗力耗财的过程,没有哪一家企业会像我们这么做的,但是我们认为值得,中国医疗体系的痛点就在基层,我们要花力气帮助基层、提升基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基层医疗机构、药店愿意跟我们合作,主要是看中微医的几点优势:首先,我们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的就医指导平台,是可以信任的平台;其次,看中我们平台的资源,微医平台上连接了2400多家重点医院、28万专家、7300多组的专家团队;还有就是看中我们的技术。微医的远程问诊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今年春假期间,我们和南极长城站实现了跨越1.6万公里的连线,视频清晰,语音流畅,确实经受住了最严峻的环境考验。
近几年,我们投入了总共约3亿元,自主研发了远程诊疗、远程会诊、远程转诊、远程培训、云病历、云检查检验和支付结算七个互联网医联体子系统。当然,我们还在全国32个省区市建立了由来自华山医院、邵逸夫医院等医院管理专家领衔的医疗和运营团队,为医联体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全程、持续的支持。
《中国医院院长》:人们一直热衷于讨论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不同发展阶段肯定会有不同的盈利模式。目前,微医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廖杰远:对于盈利模式,医药险领域都有机会。去年我们营收超过12亿元,医、险、药三个板块的营收构成中,医和险的比例总共占到了80%。就这三块来讲,我们总结一个规律,流量来自于线上,流水来自于线下,利润来自于保险。主要盈利肯定是在健康险,但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爆发,我预测在3~5年内。
《中国医院院长》:互联网医联体是否会是未来医联体的主流模式?或者说互联网在未来医联体建设中会成为主导力量吗?微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近期战略是什么?
廖杰远:前面我提到过,未来的医院,一定都是互联网医院,那么,未来的医联体,是不是都是互联网医联体?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医疗,互联网只是一项基本工具,就像我们现在都离不开的电一样。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数据大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在医联体建设中,不能说能起主导力量,但一定是先导力量。无论在什么行业,互联网都成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人工智能的价值,是和互联网并驾齐驱的,以后甚至会超过互联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iPhone和安卓出现才十年,现在还有谁能离开手机生活?谷歌母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就最看好人工智能+医疗,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可以有广泛应用,未来5年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提升。而我和智能语音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我坚信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将无数人的智慧凝聚成一个机器的大脑,通过机器的大脑能够替代繁杂的人工工作,成为每个医生的助手,让每个中国的医生都成为超级医生。
所以在今年的3月,我们向浙江大学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持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这支“国家队”。微医将成为睿医研究中心第一应用场景,将技术惠及互联网医院覆盖到当地老百姓。在5月16日举行的中俄健康合作高峰论坛上,我们也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微医的“医药险+AI”战略。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互联·医联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