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模式转变的范例

时间:2017-06-09 18:10:53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吴佳男
“想做的话,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罗湖模式是深圳医改的范例,也在“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这一转变过程中呈现出应有的意义。

自2009年至今,新医改如一张附有全民心声和政府意志的大网,撒向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虽然网眼有大有小,但可显见的是,提网之时收获巨大:国家意志在整体拉动各地医改成效的同时,有太多闪耀的珍珠“挂网”——分析其成色,或可见未来大局端倪。

在多年的尝试与创新之后,半年前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主基调由此前的“以治疗为中心”改为“以健康为中心”;以医联体、医共体等为形式的强基层战略,成为国家意志下,建设全民健康服务体系的最新路径。
在去年年底颁布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福建省三明市以及江苏、安徽、福建和青海等综合医改经验被推上前台之后,深圳医改也亮点频出,例如被总理“点赞”的“罗湖模式”。
在一些专家看来,“罗湖模式”可能在目前的多个医改案例中最接近“以健康为中心”的主旨;在另外一部分专家眼中,“罗湖医改”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诞生之日起便带有先天存在的“特区基因”,内陆多地即便有心效仿或借鉴,也存在着诸多桎梏。
“只要地方想照着干,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主任吴明看来,深圳的很多医改行动,是“敢想”也“可做”的结果,并非只得益于特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罗湖模式”即为范例。
 
地方支持下的“主战场智慧”结晶
罗湖模式运行两年,引发各方关注。
在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和深圳医改办的一些官员看来,“以民众健康为中心”这一主旨,正是“罗湖模式”3年前诞生而今顺利推进,以及在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主导下的深圳医院集团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深圳医疗服务的‘病根’在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在政府基本政策之下,罗湖区和罗湖医院集团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线路。”深圳医改办政法处处长陆钰萍在此前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曾表示。
2月10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表示,今年将总结推广罗湖医改模式,全市各区要加快谋划和布局基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联体,建成10家以上基层医疗集团,即区属医院将与区域内的社康中心结成紧密型医疗集团,实行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连锁式运营管理,打通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关卡。为了“强基层”,深圳继续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今年将推动在每个街道建设1家一类社康中心,在300家以上社康中心建立专科医生工作室,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
这也意味着,不远的未来,深圳市现有的6个区,除罗湖区之外,每个区都将至少有一个“罗湖模式”的医疗集团。
在2016年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座谈会上,中科院院士、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向李克强总理介绍了罗湖的“医共体”模式:通过整合辖区内的公立医院和社区诊所,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你们提出的医共体建议很有价值。”李克强总理对“罗湖模式”给予了肯定。
在曾益新院士看来,罗湖医院集团的改革,通过整合辖区医疗资源,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鼓励全方位引进和培养全科医生,促进全科医学发展,努力强基层,推动分级诊疗水到渠成,体现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理念。
而在外界看来,罗湖医院集团的“唯一法人制”,也首先做到了厘清权利归属,即罗湖医院集团成为唯一法人的医院集团:旗下包含的五家综合医院和多个社康中心,能够区别于以往松散的医联体,真正打通集团内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资源上流和下沉。
孙喜琢感慨颇多,“首先,必须说深圳人的改革基因,是骨子里带来的,大家有动力去做;其次,深圳医疗资源不足,老百姓看病的窘迫局面逼得我们改革;再次,在社会需求之下,罗湖区委区政府协调能力非常强,让各方形成联动,包括人社部门和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协调了相当多的工作。”
在多个部门协调之下,罗湖医院集团最终达成了最重要的整合:利用医保支付的改革,使医生、医院、患者的利益协调到一致状态。
“目的就是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这也是公立医院未来应有的目标。”孙喜琢表示。
无论是在接受本刊记者和香港媒体采访时烟雨朦胧的罗湖医院会客大厅,还是在北京“医疗,拆除围墙”的医疗媒体大会上,孙喜琢都重点示人以以上12个字。
 
基于全民健康而设的罗湖模式
2017年春节后,广东省新任省长马兴瑞在考察了罗湖医院集团后表示,“罗湖模式完全可以推广,省卫生计生委可以多下放一些权力给地级市。”广东省委认可的,除了罗湖医院集团的模式,更是罗湖医改首先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医院的范例。
“我们改革的核心是探讨建立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什么要改?有问题才想改,但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些年建了那么多大医院,每年要花3万亿元人民币用于13亿人的医疗保健,但真正能让百姓健康的是什么?是卫生!什么叫卫生?‘生’是生命,‘卫’是保卫。”孙喜琢认为,首先在支付层面,“罗湖模式”有重大突破。“对很多医院和医生来讲,患者越多、越重、开刀越大,收入就越高。”罗湖医院集团的做法是,自2015年8月底起,将在罗湖区居住满1年及以上参保居民发生的符合医保基金审核结算的总金额纳入总额预付管理,三年试点期间,建立适度的“结余留用、超支共担”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在孙喜琢看来,实行此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意味着医疗机构将获得自主控费、寻求高效且价廉治疗的约束和动力,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这种“总额预付下的医保支付方式”,是实现“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改革目标的一个关键。
再换句孙喜琢的话说就是:“罗湖医改的亮点只有一个,就是医疗保险的导向变了,把医疗保险变成了健康保险,就是老百姓越健康,医院越受益,我们在保险上省的钱越多,我们的医生收入越多,如果老百姓不健康,我们医生做了很多工作,还可能是赔钱的。”
孙喜琢列举了罗湖医院集团的另一变化:整合后,集团某一医院的放射科、检验科、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等原有部门也设立唯一科室,集团下其他医院不再重复设立,以做到“精简、高效”。“医保的变化和医院资源的整合,目的不是为了做大和做成医疗航空母舰,而是为了做强社康中心,未来罗湖希望打造出全国最强的社康中心,终极目的是更好地保障居民的健康。”
“不在医院要效益,在外面要效益。”两年间,尤其是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罗湖医院集团的几大举措分别为“派专家下到社康,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和保健、防治慢病服务”“30万+年薪招聘全科医师”“引进澳洲等地顶尖社区医生前来培训并义诊”等。
“与国外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用较少的钱得到最好的健康保障)模式的最大不同,是我们不限制患者去别的医疗机构治疗。”孙喜琢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老百姓其实不是不愿意去社康,而是我们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他们当然想要方便,如果社康中心做得好,对居民的健康情况又很了解,他为什么不来找你,而非要去大医院找一个不熟悉情况的医生?”
孙喜琢甚至认为,做好了“社康”,百姓越健康医院效益越好,不被要求“分级诊疗”的医院都会主动“分级”。
深圳市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医政科科长兼医改办主任程芙蓉此前也曾表示,“罗湖模式”解决了先行实践的医保支付模式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即实现“医方与患方的利益彻底一致”,首先将居民的健康管起来,让他们少生病,不生大病,以这样的逻辑为起点,罗湖医院集团的种种“强基层”做法就顺理成章。
 
“以健康为中心”的未来模式
在见证中国医改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看来,中国近年来的医改史中,很多命题像是高深的数学题,充满了偶然,但偶然中又蕴含着必然。
孙喜琢表示,“罗湖模式”即使不被总理“点赞”,也早晚会引发社会关注。“我不敢说‘医共体’是从罗湖诞生的,但事实上我们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医共体’。第一,服务是共同的,在同一家医院集团内进行;第二,所有医生、患者和医院的利益是共同体;第三,都是为了人民健康而努力。”
他还认为,在分级诊疗这一医改大方向之下,在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深圳,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让大医院回归到疑难重症和科研教学,是破题的关键。
不过他也承认,尽管各方认定了“罗湖模式”,但罗湖医院集团目前仍面临很多不足,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深化,医保支付层面也仍有很多细节有待处理。”
在孙喜琢看来,参照“罗湖模式”,深圳市其他地区建设同样的集团只须做几件事:一是成立集团;二是医保打包付费;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将疾病预防做好。而内地其他地区效仿“罗湖模式”,并非不可为之:“有钱的地方多花,像甘肃等缺少资金的地区,可以少花,都可以做。”
“依照深圳的实际情况,医保结余够用,但作为副省级城市,深圳没有价格改革权,不过这不代表固步自封。”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在“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表示,自2010年开始,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和深圳市医改办多次进行了涉及诊金与诊疗费用的价格改革,“小步慢走,先试点再推广。”
“中国有近14亿人口,多数医疗机构仍在以治疗为核心,以医院为核心,这不是百姓未来健康维系的方向。中国医改有千万条路,方向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孙喜琢最后说。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深圳医改破与立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