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先导创“节血”新绩

时间:2017-04-11 11:17:34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黄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输血管理体现了科学、安全、领先国内甚至国际的医疗品质观。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在很多方面开展了极具开创性的工作。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阜外医院副院长顾东风在不久前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提到,阜外医院自2009年开始实施多学科心脏手术输血管理——使得医院在过去的五六年间手术量增加58%,而异体输血量和输血率分别降低60%和70%。

具体来说,阜外医院的成人外科心脏手术中,超过70%的患者不需要输异体血;在美国梅奥、克利夫兰等顶尖医院,这一指标仅略高于50%。而截至2014年年中,输血管理难度更高的15公斤以下婴儿心脏外科“无血”手术在医院实现了800多例。要知道,一个3000克的婴儿,体内全部的血液大约是300毫升。为这样的婴儿进行手术,一般需要备用400〜800毫升的异体血,几乎将婴儿的血液全部换一次。而应用无血外科新技术,阜外医院这类手术异体血的使用量降低到200毫升以下。对于大体重儿童,甚至可完全采用自体输血,将异体输血量降到零。
阜外医院输血管理的相关指标堪称全球医疗界典范,在国内更是遥遥领先平均水平。据了解,我国成人心脏手术平均输血率约为70%,部分医院心脏手术输血率达到100%。但异体输血有风险,临床上一直存在输血导致受血者因为窗口期而被感染的“无过错输血”。上世纪90年代,同种输血传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情况相当严重,有的患者心脏手术做好了却又住进了传染病医院。
将输血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
作为全国心血管疾病治疗高地,心脏外科手术量遥遥领先的阜外医院,1994年率先在全国提出血液保护的理念。2009年,在院长胡盛寿的大力倡导下,医院开始在全院施行系统的多学科患者血液管理,将单病种输血各项指标纳入心脏外科医疗质量的评价体系中。
日前,阜外医院院长助理李志远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表示,将输血管理上升到医疗质量、品质的高度,这一理念的牢固树立与切实执行,是阜外医院该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关键。
规范临床用血被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单病种输血评价和绩效考评体系的跟进让全院医护人员深有体会。“自2009年,医生团队的绩效考评开始引入输血管理的版块,每位医生都有对应的细化指标汇总单,病房间和同级医师间单病种手术输血量(率)比较或曰‘成绩单’,职能部门予以定期公示。”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回忆说:“这项措施最初执行时,的确让许多医生大感意外,‘坐不住’跑来输血科解释细节。”
一开始,有不太习惯这项考评的医生,但也有表现十分优异的医生。“以前临床输血全凭医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但实施考评后就不一样了,规范用血、节约用血成为常识,大家不得不在比对中努力紧跟先进者并形成共识。同时,通过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效果的反馈,大家充分认识到规范用血、减少异体输血,反而能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阜外医院的先进输血文化借此形成。”纪宏文介绍说。
2009年,医院制订系统的《节约用血操作规程》,包括制定心外科围术期输血指征、提高血液回收机使用率、预防应用抗纤溶药、及时诊断凝血紊乱等一整套规范,规范系统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包括血液制品),减少术中失血和不必要的输血,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无输血心脏手术”的目标。
技术创新、团队合作为基石
阜外医院的“节血”工作于2009年最先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中实施,2011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开始向婴幼儿、儿童心脏手术中推开。整体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临床医疗技术的创新及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转化。
李志远向记者介绍,近几年医院相继开展的针对治疗危重心血管病、复杂先心病和新生儿的肺动脉闭锁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一方面减少了手术创伤,控制手术中出血或避免不必要出血;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减轻术后并发症,提升了医疗质量。
此外,体外循环设备和回输技术的改进带来了更好的节血效果。医院自主设计研发的迷你新生儿和婴儿型管路、全程血液回收装置、持续动静脉血气检测仪等均在成人与患儿的手术中运用过,使输血率和输血量大幅下降。
他同时表示,临床创新的实现,关键还在于医院拥有扎实的科研技术孵化基地。心血管领域的三大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后落户阜外医院,为其由单纯的心血管病医疗中心向国家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的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级相关实验室、科研基地的落户地,阜外医院也肩负着将系列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与科技成果向全国其他医院推广的重任。李志远介绍,近年来,北京部分三级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均派出过相关技术团队前来学习,阜外医院也派出专家前去指导临床规范用血工作,业务、学术交流取得的成绩颇为突出。
“团队作战”也是阜外医院输血管理、节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与特色。“自这些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医务处、输血科、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和术后恢复室、心内科等相关部门均全力投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麻醉医生加强围术期血液保护,体外循环医生改进技术和观念节约用血,术后ICU医生严格执行输血指征、把守最后关口,医务处和输血科具体负责管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输血数据统计工作,共同形成多学科血液管理的格局。而外科医生的积极参与,加强止血技术和责任心,尽最大努力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更是阜外医院这项工作比国外同行更为出色的原因所在。”李志远补充介绍道。
在确保所有技术指标合格、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术前、术中输血管理、规范用血,阜外医院心脏手术患者整体的术后并发症得到了极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费用与术后住院日的统计数据足以佐证。据李志远介绍,通过无输血技术,医院患者的平均手术费用下降了20%,单病种费用中心脏搭桥比北京市平均价格低2万元。同时由于减少输血,使得并发症的出现随之降低,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也降低到了一周左右。
我国2012年修订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阜外医院制定并日臻完善中的《心血管手术患者血液管理操作规范》有待在全行业范围内推广、施行。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求解精准医学 > 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