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怎么做 专家来支招

时间:2018-03-08 09:39:51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刘文生
从专家的看法和建议中可以一窥即将开展的评价工作的初貌。

中国医院协会开展医院评价工作已成定局。

在简政放权和社会治理的大环境下,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行业第三方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开展评审评价是大势所趋。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12月宣布取消三级医院评审结果复核后,局势变得明朗起来。2018年1月中旬举行的医院评价工作专家会上,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刘谦甚至已经谈到开展评价工作的初步计划。
实际上,中国医院协会承接评审评价工作早已具备“政治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医院协会要配合政府职能转变,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协会优势,在医院评审、质量评估、第三方评价等方面多承担一些工作。另据刘谦透露,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早先视察中国医院协会时重点听取了协会拟开展评价工作的思路和有关考虑,强调“医院评价工作不仅要做,还要抓紧做,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力支持”。
中国医院协会在全国拥有完整的框架结构和网络组织,还有关键的专家团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医院协会官方色彩浓重、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关系非同一般。这一点,只要看看历任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名单就会明白。
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协会形成了更为稳定和紧密的政治生态。不少省份医院协会主要领导都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在职领导担任,这为协会承担政府部门职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浙江省医院协会副会长、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应争先看的透彻,中国的事情肯定是主管部门来做,第三方主导也是行政主管部门站在背后。
从职能和情感上来讲,国家卫生计生委授权中国医院协会开展评审评价工作合情合理,在利益关系和权力分配上,中国医院协会也无疑是国家卫生部门最为合适的合作伙伴。
刘谦指出,中国医院协会评价工作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标准体系建设;专家库和评价队伍建设;评价规则、制度建设。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客观公平,采取自报、直采、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模式。评价时尽量减少对受评医院的干扰,专家进驻以后,费用等尽量不由医院承担。
“总体目标是建立多维度、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标准、队伍、规则。这项工作有紧迫性。”刘谦说,“实施路径上会采取重点起步、逐步扩展的步骤,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先行起步,如急诊急救服务、手术麻醉安全及不良事件的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评价并不是等级医院评审,目前来看,中国医院协会将先行开展评价工作,评审或是将来不远的事。
标准体系、评价队伍、评价规则等究竟如何建设,医院评价工作专家会上,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意见,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从中可以一窥即将开展的评价工作的初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赵小英:
评价是看管理、质量、安全,跟医院大小、定位、区域差异没有关系。JCI对所有医院使用一个标准,追求以患者为中心。当前要明确是用等级医院的思想去评,还是用新的、真正可以发现问题的思想去评。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张学文:
标准要按医院能力区别对待,大人和小孩一起评,评的了吗?教学医院和县级医院评医疗质量、评科技研究,怎么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要评就一定要根据职能定位定标准,没有参照物怎么评?
 
以质量和公益性为导向
刘丽华(解放军总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需要建立一套质量安全的评价体系,评价目的就是评价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不管什么类型的医疗机构,不管一级、二级、三级,公立、民营、专科、综合都应该是一套体系。中国医院协会要建立一套行业认可的标准,比如急救质量、手术安全等都要有具体、通用的标准。
王静成(苏北人民医院院长):
评价标准应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医院协会制定,评价标准不能和评审标准一样,评价标准应该更有重点。
高解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首先要明确评价宗旨和维度。评价宗旨要以医疗质量和公益导向为主。评价维度不宜过多,4~5个就够了,维度越多,重点越不突出,效果越不好。可以设1~2个重点维度,其他为非重点维度,过去搞的学科和科研可以作为一部分指标,但权重不宜过高。
张学文(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
任何评价都要有标准,标准就应该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标准是公开的,医院通过各种手段朝着标准努力,达到了就是好,达不到就是不好。
封国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理事长):
对医院的评价当然是以公益性和对政府社会责任的履行为主,患者安全同样是核心,但对学科发展、科研教学、运营管理、经营状况也应该有评价。评价应该有不同的维度,既有综合评价,也有专项评价。有些医院综合评价分数不高,但在某个专项上有优势。有些医院综合评价很好,但某个专项可能很差,这样医院相互之间可以有所比较、借鉴。
张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
评价指标可聚焦医院战略、质量与安全、服务质效和费效、技术创新、临床路径规范、公益性等方面。评价对象可以是医院、学科、病种、医生四个维度。由于全国各区域医院差别巨大,不同区域可以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
文卫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建议分条块评价,综合评价会掩盖很多问题,冲淡核心内容。安全、质量、效率、服务应该有各自的标准。为什么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受大家认可,因为它只专注于科研。
 
以质量和公益性为导向
应争先(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
全国各个省份差异很大,中国医院协会设定主流指标,地方协会设定适合自己的指标,先从容易的项目开始评价,从易到难,一步一步推进。设定全国统一指标也没有关系,这样可以看看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差异到底有多大。
张学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政府对医院的支持力度不同,南方和北方的医院差异明显。医院评价应以区域为中心展开,东北地区是一个标准,华北地区是另一个标准,华南、西南、西北也是不同的标准,经过若干年后可以把标准统一,进行同质化评价。
标准要按医院能力区别对待,大人和小孩一起评,评得了吗?教学医院和县级医院评医疗质量、评科技研究,怎么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要评就一定要根据职能定位定标准,没有参照物怎么评?
刘天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
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医院存在困难,建议以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为单位进行评价。另外,医院有大学附属医院、政府办医院、军队医院、企业医院等多种类型,功能定位各不相同,用一个标准衡量显然不太合理,可以考虑每种类型各设置一种标准。如果非要使用一个标准就要把涉及的区域差异、医院定位因素都拿掉。
赵小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
评价是看管理、质量、安全,跟医院大小、定位、区域差异没有关系。JCI对所有医院使用一个标准,追求以患者为中心。当前要明确是用等级医院的思想去评,还是用新的、真正可以发现问题的思想去评。
 
以客观数据为主
高解春:
评价再也不能搞医院检查那一套了,真要搞检查会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检查是假象、是抽查,不能说明问题。第二,医院应对检查的能力太强了。第三,容易腐蚀一批去检查的专家。
上海申康做了12年院长绩效考核,没有一次检查,所有考核都有数据。第三方评价应该以客观数据为主,公益性、药占比、手术难度系数等数据造假比较难。第三方评价可以借助很多现有数据,前提是要数据共享。
我们找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分享病案首页数据,被拒绝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还搞了两套指标,统计信息中心做了一套病案首页数据,医政医管局也做了一套,两家“老死不相往来”。数据不给第三方、不给社会用,只自己关起门来用是不行的。
封国生:
评价应该强调以数据为准,数据怎么提取?病案首页是不是准确不好说,现在各省区市卫生计生部门都有各家医院的数据,这个数据是各医院实时传输的医院运营数据,不可能造假。评价不一定用医院实时传输的数据,可以提取卫生部门的年终统计数据,这是数据的主要来源。
应争先:
评价依据应以客观指标为主。我们最近在开发DRGs软件,软件可以得出很多数据,但前提是病案首页必须真实。现在软件可以把自然语言变成结构化语言,普通病历输进去可以变成结构化数据,通过结构化数据可以评价病案首页的真实性、符合性。
张伟:
评价应该是以数据驱动,现在数据获取比较难,不同区域数据的集中度不一样,可以分区域收集数据。一个中心、多个平台联合起来做,完全可以达到目的。只凭借病案首页进行评价确实会存在很多问题,好在现在医疗行为的服务动作数据是完全可以收集的,因此,可以把病案首页和医疗行为数据结合起来评价。
 
评价队伍建设是关键
高解春:
现在可以先把三甲医院做起来,二级医院交给各省区市去做,建议每2~3年评价一次。不主张每个省份都设置专家库,同省太熟悉,不利于评价,建议以大区为单位建立评审专家库。当然,中国医院协会建立一个专家库下去做也可以。
方来英(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
评审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若刚开始不能建设专职队伍,兼职队伍也要有一批专业化专家,队伍建不好,评价将无从谈起。
现在国内大部分医院主要问题不是缺患者,一定要找出做评价能给医院带来什么。院长愿不愿意玩、参加不参加在于能不能给医院带来利益。通过评价,要可以使医院在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上有所提高。
杨有业(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建议每四年评价一次。严格按照专家管理办法组建专家团队,中国医院协会的专家团队可以吸纳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护理协会的专家进来,成立全国评价联合委员会开展评价工作。
王静成:
既然是全国放在相同的维度评价,就应该由中国医院协会组建队伍。评审专家可以按自己所在区域组成不同的评审队伍,华东区的专家组成团队一起评价华东区,西北区的医院由西北区专家一起来评,这样可能更客观。评价应该是动态的,以周期性评价为主,不定期评价为补充。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评审大变局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