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专科医联体:中日医院敢为天下先

时间:2017-02-21 15:25:05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刘文生
这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呼吸疾病专科团队在我国医疗资源组织整合方面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院长王辰从未放弃对呼吸学科发展和呼吸疾病防治的奔走呼吁与建言。在他和同道不知疲倦的努力下,肺功能首次被列入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在国家 “十三五”卫生规划中被建议纳入常规体检,慢性呼吸疾病被列入国家慢病防控规划、进入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考核内容,慢阻肺首次被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并将首次列入国家分级诊疗试点疾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首批试点专科启动,呼吸学界大力推动基层的呼吸疾病规范化诊治,国家加大对呼吸疾病防治的科研立项与投入……
王辰并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进展,在不断呼吁与建言的同时,他更是推陈出新、敢为天下先,把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2016年8月14日,由王辰院士发起、中日医院牵头与首批全国各地三甲、二级及县级共170余家各地医疗机构联合构建的“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以下简称“呼吸专科医联体”)在京举行了成立大会。
在现有医疗资源存量下,通过整合与管理,促进呼吸疾病的分级诊疗,提升呼吸专科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专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基于现实数据的大数据临床研究,从而全面推动我国呼吸学科发展和提升呼吸疾病防治水平,是呼吸专科医联体建立的目的。低调成立的呼吸专科医联体是王辰带领中日医院推动呼吸学科发展的力作,也是推动分级诊疗的全新尝试和果敢探索。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明确理论体系和建设构架方案,系统性地整合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特定针对某一学科的专科医联体。
王辰和中日医院开了先河。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医院协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重要领导出席成立大会,表明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呼吸专科医联体成立的重视与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称呼吸专科医联体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呼吸疾病专科团队在我国医疗资源组织整合方面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当前医联体建设的大潮之下,这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又将在实践中以怎样的方式发挥作用?
 
传统区域医联体难解专科问题
当前,分级诊疗无疑是医改的重中之重,而各地普遍开展的医联体则是落实分级诊疗的具体形式。医联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松散型的,主要以技术帮扶为主,通常有多家医院参与;另一种是紧密型的,以托管、兼并、联合或集团化的形式存在。
为落实北京市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政策,中日医院于2013年底牵头成立了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医联体包括4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以及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了朝阳区东部150多万人口,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床位数累计达到4460张。这是中日医院对医联体的最初探索。
医联体成立后,中日医院通过专家出诊、查房、病例讨论、带教、培训等方式,提升医联体成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制定双向转诊流程和制度,让患者在医联体内合理流动;通过建立医联体影像诊断中心和医学教育培训平台,开展放射检查远程会诊,通过远程系统进行医学教育培训。
“中日医院派专家下社区,做管理工作和培训工作,执行较严格的双向转诊,社区看不了的病才转到中日医院。医联体运行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实现转型、增加了病房。中日医院在区域医联体的建设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中日医院医改和医疗发展办公室主任贾存波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中日医院建立的区域医联体取得不俗成绩,多次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部门的表扬。但王辰却越来越认识到,区域医联体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区域医联体能够解决部分统筹、帮扶的问题,但一方面只针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主,囿于医联体内自身专科水平的限制,难以解决某专科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问题。因为牵头医院不可能所有专科都强。”
关于综合区域性医联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赵作伟在“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有过精辟的表述。赵作伟指出,区域医联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方面:一是主动性不强,医联体多是政府指定性任务,不完全出于上级医院整合区域医疗资源的主观意愿;二是体系性不强,医联体内各机构相对独立,未能从区域宏观层面进行整体的系统规划;三是规范性不强,各机构之间仅凭一纸协议,未能在内部形成规范制度和科学的协调机制;四是全面性不强,帮扶和支援工作局限于医疗、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五是先进性不强,技术帮扶主要依靠专家现场指导,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王辰认为,区域性医联体基本是“普及型”医联体,医联体内各方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分级诊疗的推行难免陷入利益博弈的泥潭,难以满足各成员单位对各专科疾病的业务需求。而专科医联体是“提高型”医联体,既能发挥优势专科单位的业务引领作用,又能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使基层在某专科领域的发展获益,促进医联体单位的协同发展,高度符合医联体内各方利益诉求。
实际上,规避区域医联体的弊端、解决区域医联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还不是中日医院组建专科医联体的全部理由。专科医联体承载的意义也远比表象更大、更深远。
 
一脉传承:从现实出发的探索
早在2000年11月,当时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的王辰倡导并发起过一个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业务合作计划。从形式和功能来看,该计划正是专科医联体的最初模型。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业务合作计划以当时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和北京地区呼吸界专家为依托,联合各省区市呼吸专家与单位组成专科医疗网络,其目的在于优化卫生资源组合,建立高效便捷的呼吸系统疾病医疗体系,促进各单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互助合作,资源共享。
“业务合作计划就是要充分发挥有专科学术优势及特长医院的技术辐射作用,通过转诊、进修、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带动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的发展,使各医院的呼吸专科水平得到共同提高。”王辰说。
16年后的2016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早已今非昔比。王辰敏锐地认识到,虽然中国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问题却越来越严峻。“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存在着四大问题:量不足(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碎片化(未形成科学的体系)、不均衡(各地区之间差异大)和非同质(由于缺乏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体系,医师之间水平过于参差)。”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数据佐证了王辰的洞察。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5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执业(助理)医师为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300万医生要承担13.6亿人口的医疗健康工作,而且中国医师数量年增长率不及患者增长率的一半,以2014年为例,当年中国执业医师人数增长了3.5%,而患者却增加了8.4%。
近年来,三级医院不断扩张,从2010年的106万张床位增加至2015年的204万张,年增长率达14%。相比之下,本应解决大部分医疗需求的二级医院,年增长率尚不及三级医院的一半;而以社区、乡镇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增长率更是低至3.5%。在执业医师数量上也呈现相似趋势:三级医院执业医师(助理)增长率13.1%,二级医院执业医师增长率1.1%,相差13倍。
此外,中国虽然有一支300万人数的医师队伍,但接受符合医学科学要求的正规化医学教育的医学生比例不高,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国家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经过规范化、正规化临床训练的医师比例也不高。不同地域、不同医院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医生非同质现象严重,同时,医师的非同质化又导致医院之间医疗能力与水平的巨大差异。
王辰思索着如何顺应规律地解决现存问题,并有效促进国家某专科的整体发展、推动国家对某专科疾病的防治,他想到了16年前便开始的尝试和探索,有了答案。答案是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基于现有资源存量,构建具有更加紧密信息结构的专科医联体,有效率地解决专科医疗资源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和非同质的问题。
 
呼吸专科医联体发轫
毫不迟疑,王辰和中日医院的同道们把专科医联体落到了实处。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是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和主任单位,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中医肺病科均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鉴于此,中日医院把呼吸中心拿出来率先成立“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
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从理论提出到方案设计再到具体实施无不需要付出心力。王辰表示,专科医联体不同于以往已有固定程式的区域性医联体,属于专门解决某专科领域医疗和学科建设问题的“提高型”医联体,其覆盖范围可以扩展至全国。
专科医联体由在某一专科具有突出优势、居国内领衔地位的医院牵头,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和技术辐射作用,集合国内相关医院,成立旨在促进专科疾病分级诊疗、推动学科发展的专科医联体。除牵头单位外,专科医联体在各地联合学术与技术实力较强的医院作为协作单位,与牵头单位共同实施技术辐射和双向转诊;邀请各级基层医院作为成员单位,帮助其解决专科医疗和学科建设问题。如此,可望有效统筹、整合、优化、合理配置专科医疗资源,分层级引导、安排专科疾病患者就医,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最需要的疑难危重症诊疗上,使患者获得科学、便捷、经济、高效、连续的医疗照护。
“资源整合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在某专科居国内领衔地位的医院,团结起一批亦具有优质专科资源的医院作为协作单位,把全国尽可能多的有这个专科的医院联合起来作为成员单位。”王辰对《中国医院院长》说,牵头单位是专科医联体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主要负责单位,其作用是提出专科医联体的理论和设计构想,拿出实施方案,构建专科医联体并实施日常运营。协作单位是全国和各省在本专科的优势单位,可在当地发挥地域性的业务牵头和技术辐射作用,解决当地基层专科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协作单位有疑难危重疾病无法解决时把患者转到牵头单位。换个角度说,专科医联体分两个业务层级:牵头单位联合各协作单位发挥医疗、教学、研究的辐射作用,负责疑难危重症呼吸患者的诊疗;成员单位则完成一般常见呼吸疾病的防诊治工作,遇有疑难问题可求助于牵头和协作单位。
贾存波介绍,呼吸专科医联体建立了完整的业务体系,开展的业务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呼吸专科人才培训体系,提升呼吸疾病诊疗水平。中日医院举办各级别、各专业组的线上或线下呼吸专科培训班,推广普及呼吸专科诊疗规范;中日医院呼吸中心面向医联体成员单位招收呼吸相关学科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中日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
二是建立呼吸疑难危急重症会诊中心。呼吸专科医联体在中日医院成立呼吸疑难危急重症会诊中心,医联体单位及各地区呼吸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可通过远程医疗进行线上专家会诊,也可到呼吸疑难危急重症会诊中心进行多专家、多学科会诊。
三是建立呼吸专科疾病分级转诊制度。通过呼吸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呼吸疾病患者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层级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慢性、常见呼吸疾病确定诊疗方案后就近在各地区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当地诊疗条件不足、诊断不明确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危急重症呼吸疾病患者可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或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进行诊疗,确诊或病情平稳后转至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及康复。中日医院对经过初诊且符合条件的呼吸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开通门诊和住院绿色通道。此外,医联体在必要时将建立呼吸危急重症转运中心,方便周边地区呼吸危急重症患者转至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治疗。
四是推进戒烟及呼吸疾病预防工作。中日医院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的技术优势,推进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工作。
五是建立呼吸专科医师交流平台。借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呼吸专科医师交流平台,加强呼吸专科医师间横向联系,开展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等活动,同商共管呼吸系统疾病。
六是开展呼吸疾病临床研究。通过呼吸专科医联体广泛收集呼吸专科病例,为呼吸临床研究项目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开展多中心合作临床研究项目,推动中国呼吸学科发展。
七是探索远程医疗医保异地转诊付费协同机制。发挥呼吸专科医联体影响力,以呼吸系统疾病为试点,探索远程医疗转诊与医保付费协同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异地转诊流程和医保支付机制,以促进建立基层首诊、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跨省份分级诊疗模式。
除此之外,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还建立了严谨的疑难危重症转诊流程、疑难危重症会诊流程和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流程,对转诊医院、转诊条件、申请方式、转诊流程、质量要求、报告撰写、会诊费用、随访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贾存波告诉记者,每家加入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医院都将获得写有“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单位”的牌子,中日医院有固定的负责人和固定电话负责医联体工作。目前,中日医院已经接收呼吸专科医联体上转患者30多人,远程医疗130多例。
 
解决资源不足等四大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孙阳在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上表示,“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的成立,有望快速提升呼吸疾病临床科研教学水平,有效优化就医流程,使患者获得经济、高效、优质的服务。这无疑是在新一轮医改过程中,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解决学科发展问题,就是解决学科资源总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和非同质的问题。这是王辰反复强调的专科医联体的功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医院”)是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在内蒙古的协同单位,一方面承担着向基层辐射优质资源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中日医院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我们是省级龙头医院,人员、技术、设备都不能落后,我们要向国家级医学中心看齐。”内蒙古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云春梅说,该院过去的呼吸科只有两个病区,共97张床位,在王辰院士“没有重症病房就不叫呼吸科”的呼吁下,医院2015年建立了呼吸重症病房,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蒙古医院根据呼吸重症病房的标准,设置了20张重症病床,配备了单独的医疗护理单元,引进了大量人才。
“现在我们已经把大批量的人员送到中日医院培训,2017年要继续送出去,我们的目标是把所有呼吸重症的医生和护士分期分批送出去培训。回来后诊断和治疗就规范了。”云春梅说。
内蒙古医院通过中日医院的培训解决人员非同质的问题,而自身人员水平提高后又可以向下辐射,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云春梅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内蒙古医院原来已经和12个盟市的162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医疗联盟,但联盟并没有做太多事情,“也就是定点下下乡,做做义诊,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具体到呼吸专科领域,云春梅介绍,目前基层只有几个稍微大一点的医院才有呼吸科,多数医院没有呼吸科,叫大内科,专业性比较差,人员、设备都欠缺。加入呼吸专科医联体后,内蒙古医院呼吸科就可以通过下去培训、接收进修、带去设备帮基层建立呼吸科。
“尤其是慢阻肺,基层没有肺功能仪,早期发现不了,我们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和支援设备,帮助他们建立慢阻肺筛查体系。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也不用担心,因为有中日医院做后盾。我们开设了远程诊治中心,可以实时地把患者信息传过去,减少了很多麻烦,大多数问题在我们这里就解决了,我们的水平也提高了。”云春梅说。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同样是当地的协同医院,该院呼吸内科A区主任付秀华表示呼吸专科医联体2016年8月成立,到现在已经有护士、医生从中日医院参加内科重症医学培训班学习回来。通过远程平台,医生可以学习中日医院的大查房。而通过双向转诊,医生可以学习先进医疗技术。“转诊回来的患者会有一个小结单,患者在中日医院做了什么检查、诊断结果是什么、后续需要什么样的治疗写得非常清楚。”
贾存波表示,对于上转的典型疑难病例,基层医生特别想知道诊断结果和治疗结果。所有从中日医院出院的患者都有一个完整的病历小结,中日医院会把它寄给基层医生,“他们很高兴,每转一次患者就提高一次水平”。
付秀华认为专科医联体的优势在于专业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她表示,医学生在大学学到的内容很肤浅,很多专业知识根本学不到。比如呼吸内镜,是技术活,大学根本不涉及,该项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到的,需要在工作实践和培训中不断积累,只有掌握了这项技术才能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培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泛泛的综合医联体,就不可能细化到这个程度。”
核心单位和协同单位的辐射能力解决优质资源不足和不均衡的问题,分级转诊制度的建立解决碎片化的问题,呼吸专科人才培训体系解决学科人才非同质的问题。实际上,资源不足、碎片化、不均衡和非同质四大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相互牵连、相辅相成,而专科医联体正是通过联合各级医疗机构系统解决专科发展问题,所以从这个层面讲,呼吸专科医联体解决资源不足等四大问题有着天然优势。
 
有效解决动力和利益问题
众所周知,医联体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是医联体内部能否解决动力不足问题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指出,在发展“医药卫生体系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影响任何一个体系运转绩效的“三力理论”,即:作为提高组织绩效之必要条件的“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等)以及作为提高组织绩效之充分条件的“动力”(激励机制)和“压力”(约束机制)。“某种医联体运行是否良好,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这是我通常分析任何一个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刘远立说。
刘远立向《中国医院院长》分析,在目前各医院治理结构仍然以“各自为政”为特征(很容易成为竞争对手)、支付方式仍然以“按项目付费”(多劳多得)为主的情况下,区域医联体出现大、小医院“争抢患者”的现象不足为怪。
赵作伟认为发展医联体必须要坚持四条非常重要的纽带,如果不坚持,医疗联盟就形同虚设。第一条是行政纽带。国家鼓励医联体或医疗联盟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近期又发出各种行政文件,鼓励医联体的建设。第二条是技术纽带。医联体内必须有一些高精尖的技术,能够带动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三条是信息化纽带。医联体运用信息化纽带,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分级诊疗运行效率。第四条是利益纽带。要追求多方共赢的结果,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日医院创立的专科医联体显然拥有赵作伟所说的四条纽带。尤其是技术纽带和信息化纽带,都是中日医院的强项。
刘远立表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专业化,某个专业领域愿意提高其影响力的“龙头老大”与若干个愿意不断提高该专业领域技术水平的机构(包括医院和诊所)形成专业技术联合体,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获得在联合体内科学、有序、及时的分级诊疗服务,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提高合作双方的技术能力。
“合作方可以从领衔医院获得技术指导和品牌覆盖不言而喻,而领衔医院也可以通过获得更多‘疑难杂症’的诊治机会促进其临床科研使命的拓展。”刘远立说,“因此,专科领域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利益诉求互补性很强,也就是说他们合作的动力充足,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王辰也强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是共赢的关系,符合医疗规律,也符合经济规律,“专科医联体是医患等各方利益共同体”。“专科医联体不只牵头单位是优质医疗资源,协作单位在当地也是优质医疗资源,牵头单位可以接收疑难危重患者,协作单位同样可以。甘肃的患者可以转诊到西安,也可以转诊到别的地方,不一定是中日医院。”
王辰更长远的打算是通过专科医联体绘制出一张专科资源分布图。通过这张资源图可以看到哪里有床位、哪个地方擅长何种疾病的诊治,牵头单位对整个国家的专科资源分布情况有清楚的掌握。有了这张图,可以建立各地不同复杂程度、疑难程度、危急程度和危重程度的患者的资源匹配机制。
“专科医联体是一张网,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医院完成,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疾病到地区医院,更复杂的在省里,最复杂到牵头单位。也许各省之间各有擅长,各有千秋,比如A省适合肺间质病,B省长于肺栓塞。B省的间质患者可以到A省,A省的肺栓塞患者到B省。一旦形成这样的网络,专科医联体就可以完成医疗资源的统筹。”王辰对专科医联体的未来有着更高设想。
 
学科建设:专科医联体的根基
专科医联体存在的基础是核心单位在该专科领域无可争议的领衔地位。
王辰院士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他任中日医院院长后,中日医院呼吸学科的发展有目共睹。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成立于2015年5月。迄今,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符合现代呼吸病学格局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体系,是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和主任单位,科技部呼吸与肺循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与主要成员所在单位。2016年3月,呼吸中心被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
呼吸中心主任由王辰担任,中医呼吸领域唯一的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担任中医呼吸学科带头人。呼吸中心汇聚了林江涛、代华平、曹彬、詹庆元等一大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中医呼吸病学、烟草病学等多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中青年呼吸病学临床和研究骨干,形成了良好的学科人才梯队。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四部组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专业发展方向为支气管哮喘等,是中日医院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由门诊、病房、肺功能室、呼吸内镜室、过敏原诊断和脱敏治疗室、睡眠监测室、运动心肺功能室、细胞学和无创气道炎症监测室以及血气室组成。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少见病症的诊治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部成立于2015年8月,开放床位38张,擅长各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并根据病原学进行合理化诊治,尤其在耐药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了大量院内外感染性疾病诊治、新发突发呼吸道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院内外疑难复杂疾病会诊工作。
三部开放床位70张,主要收治各种间质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实质疾病,慢性气道疾病,肺结节、肺和胸膜恶性肿瘤,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呼吸罕见病或疑难杂症等患者。
四部是中日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之一,专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呼吸衰竭与内科危重症,目前已成为以呼吸危重症规范化诊治为特色的大型内科危重患者救治中心及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外,呼吸中心还包括胸外科、中医肺病科、北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以上建制使呼吸中心集呼吸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内科与外科,西医与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与开发,教学与人才培养等系统功能于一体,搭建了完备的呼吸学科发展平台。
据了解,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已经与国内外医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国内呼吸病学领域有关医学中心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协作关系,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了广泛的技术辐射和支援。呼吸专科医联体的成立无疑将为有效解决我国呼吸疾病患者的就医问题、探索呼吸疾病的新型防治模式、推动国家呼吸学科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远程诊疗中心:医联体的中枢及神经系统
中日医院在开展远程医疗方面已经有着近20年的经历。1998年,中日医院开始远程医疗,两年后成立远程医学中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中日医院在远程医疗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日医院现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已先后与国内外200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系统对接,开展了一系列远程医疗相关活动,如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查房、远程学科建设交流等。
国内领先的远程医疗管理规范为专科医联体的无边界运行打下了基础。中日医院远程中心积极推动呼吸疾病远程诊疗,开展了常态化远程呼吸病门诊、呼吸危重症会诊、呼吸疑难疾病病历讨论等特色业务。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业务对接,极大地扩展了专家服务范围。
中日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兼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在“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表示,医院之间的连接是形式上的外在表象,远程会诊中心的核心是把专科医联体内的医生上下联系起来。当基层首诊的医生提出转诊申请时,首先交由地方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如果病情简单就由主治医生尽快回复,如果病情复杂,就会预约医联体内上级负责医生,通过视频远程给出建议。
卢清君表示,检查结果互认难一直是困扰上下联动的关键因素,其中原因主要是质量问题。很多县级医院的医生做出的检查结果不能满足专科诊断的需求,所以利用远程体系进行会诊的时候,大医院的专家会指出县级医院片子拍的哪里不好,下次怎么改进。“有了这样长期的帮扶,基层技师水平就会达到临床专家的需求,检查结果互认不再是梦。”
利用远程会诊中心,中日医院可以把医联体内十家医院同步在线形成交互式的一体化教学课堂,一个专家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可以直接培训三百到五百人,效率明显放大。此外,上级医院可以把摄像头放到专家的工作室里,基层医院医生不用离开本地,就可以学习到专家的整个操作过程。同样,当基层医生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握时,他可以把摄像头放在无影灯下,让专家按照预约的时间在远程终端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指导,这样医联体内核心单位和协同单位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基层医生,让新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谈到远程医疗的“溢出价值”,卢清君说:“远程教育最终会产生系列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对临床研究非常有效,通过信息技术的整理和结构化,可以成为临床研究的搜索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有了这个工具,临床研究中就不用再派很多人到现场、到基层搜集病例了。”
据了解,中日医院将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支撑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的开展。通过将现有病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出在临床上现行的治疗经验,形成基于临床治疗的经验,开发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开放给基层医院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更有可能推广教育培训等战略,尽快提升基层医师的接诊能力。
中日医院在远程医疗前期的作用已经初步实现,2017年将对院内信息化平台和远程医疗平台进行对接,形成全电子化转诊和信息共享,辅助专科医联体工作的开展。
有了呼吸专科医联体的样板,中日医院很快又牵头成立了“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联体”。疼痛专科医联体和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联体复制了呼吸专科医联体的运作模式,得到全国数百家医院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据悉,中日医院下一步还将结合自身优势牵头成立肛肠等专病医联体。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医联体维新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