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城: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

时间:2017-03-24 14:30:5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杨晓慧
看好医疗城建设带来的发展与机遇,各地纷纷立项建“城”,然而,叫好为时尚早,在这场大规模的造“城”运动中,谁能真正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是民生,也是新经济——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时,给出了最高层的态度。

博鳌乐城国际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由国务院批复成立,是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聚集发展的国家“试验田”。该项目对外宣称致力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医疗高端人才聚集区,打造成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平台。据悉,目前先行区已有43家企业57个项目完成对接,20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海南肿瘤医院成美国际医学中心已经开始试运行。有专家估计,先行区经济不可限量,未来的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以上。
而同样的建“城”故事也在全国各地密集上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园有400多家,遍布全国各省市和地区,其中包含医疗机构甚至以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疗城也不在少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省份名称+医疗城”或“省份名称+健康城”时,多少都会出现2~3个项目的建设信息。
在山东,青岛市将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特色的“国际健康城”;德州市将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依托,开展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疗养和养老于一体的现代化医疗城建设;而临沂也在宣告投资30亿元打造集体检保健、康复疗养等五大特色板块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在云南,曲靖市拟建集医疗性健康服务、健康服务产业、养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于一体的西南国际医疗健康城;西双版纳首创国际健康城健康养老项目正在推进。
此外,还有四川的成都健康医学城、泸州西南医疗健康城;上海的浦东国际医学城、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不胜枚举。
医疗健康城建设风靡全国,自有其背后的动因。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能否承载得下如此多“建城梦想”的一拥而上,这些“城”又有多少能够到达最终的成功彼岸?
新名片的背后
2016年3月21日,银川,小雨。
这是今年银川市迎来的第一场雨,春雨贵如油,细细的毛毛雨轻抚着行人的脸庞,滋润着大地。
银川滨河新区国际医疗城(以下简称“银川国际医疗城”)的施工现场,施工队还在继续进行着作业。庞大的铲土机正在灵巧地挥舞着手臂,翻动着红色土壤。在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活动房内,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工程设计院的设计师们进行着医疗城装修的探讨。目前,医疗城一期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室内外装修是眼下的工作重点,明年六七月份,医疗城将开业投入使用。
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总医院院长杨银学是医疗城的“总设计师”,他和国内许多医疗健康城的建设主导者一样,看好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也看好通过聚集形态来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城”模式。
医疗健康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素有“财富第五波”之称;世界银行曾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过去的40多年时间,世界经济的增长中,8%~10%来自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30%~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同美国超过15%,加拿大、日本超过10%的比例相比,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杨银学看来,通过医疗健康产业聚集发展的“城”模式,能够节约管理成本,增加医疗城范围内的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有效提升这一地区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新能力。
“我们要打造的就是集医疗康体、养老养生、美容整形、健身旅游、高端产婴、干细胞治疗、科研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医疗城。”杨银学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着银川国际医疗城雄心勃勃的规划。
而支撑着这一雄心的,除了看好医疗城模式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杨银学看来,还在于银川拥有着环境、区位等优势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医疗和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围绕人体健康方面,银川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
多年来,银川始终致力于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宜居”的城市环境,2010年,银川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香港将蔬菜基地落户在银川市周边。良好的环境为银川开展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了优势。
银川市是辐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毗邻地区500公里范围内14个地级市81个县(市)的唯一首府城市,辐射2000多万人口,五六年前,银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健康在银川”的发展方向,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医疗实力吸引着周边庞大的就医人群,这也为医疗城运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中阿经贸论坛升格为中阿经贸博览会,银川作为“中阿永久会址”所在地成为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的桥头堡。
“海湾六国每年有200万人在外地看病与就医,这个数字太庞大了,而且银川是中国唯一一个穆斯林聚集地,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全程符合穆斯林风俗习惯的体系,如果再加上国际水平的医疗技术,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管理、体检、诊疗疾病的环境和平台,我们就能够撬开阿拉伯国家的大门。”
杨银学告诉《中国医院院长》,银川国际医疗城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国内外投资公司共同筹资建设,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建设。银川国际医疗城如果顺利运营,将能够服务西北地区方圆500公里2000万人口以及国内外穆斯林地区游客。
同银川国际医疗城一样,当地政府的支持甚至是主导,是国内医疗健康城兴起的重要动因。
当地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源于医疗健康城巨大经济成长潜力——未来都是百亿以上水准的产业规模:博鳌乐城国际旅游先行区,预计未来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元以上;江苏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到2015年园区预计产值可达300亿元;江苏常州拟建的国际急救医学园区在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另一方面,各地纷纷上马医疗健康城项目,还源于当地政府打造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名片的需要。打造医疗健康城更多时候是对区域资源的整合,从而产生放大效应,最终彰显区域优势与实力,甚至彰显国家形象。
看上去比银川国际医疗城还要“高大上”的博鳌乐城国际旅游先行区,就在其定位宣传中称,不仅将打造我国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同时也将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第二乐章”承接博鳌亚洲论坛相关产业的延伸,同时引进与健康、生态、医疗相关的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打造全球领先的低碳、低排放生态社区。
然而,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建城“三十六计”
打造高水准的医疗城,少不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但是,这一点恰恰是银川国际医疗城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当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是宁夏以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参评的《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中,位列西北地区第五位。对于打造一所国际化的医疗城来讲,医院的技术实力暂时还无法取信于国际,对此,杨银学很清楚。
然而在他看来,这虽是银川国际医疗城的短板,但并不是建城的关键。“现在寻找国际、国内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现在大家都在走向国际化,在欧美整个经济开始走向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的就业也存在问题,中国的发展机遇确实比在欧美要大,到中国谋求发展的欧美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我觉得寻找到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不是太困难,反而专业的设计至关重要。”
两年多来,杨银学把将近一半的行政工作时间放在了银川国际医疗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上。如今谈及医疗城,每个布局与规划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我们的医疗城项目定位高端,如果我们再去打造综合医院,再以肿瘤、心脏疾病治疗为主,将来一定会出问题。”作为医疗专家,杨银学深知疾病治疗规律、人口的发病规律,如果医疗城建设还是瞄向常见病、多发病,医疗城的未来并不被看好,医疗城需要与综合医院进行差异化发展。
为此,在一期项目规划时,医疗城建设了5个专科医疗单位:整形美容抗衰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干细胞治疗中心、产婴中心、综合医疗中心,同时配套建设接待中心与康体中心,预留一定生物医学产业链发展空间。
在技术合作时,国际医疗城的整形美容抗老中心与韩国某知名医疗美容集团合作,该集团全方位介入,不仅在装修方面亲自操刀,同时还会由高水平的美容整形团队落户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将会从美国、英国引入专家执业;干细胞治疗中心将引入法国巴黎圣路易斯医院,双方在脂肪干细胞临床应用上开展技术合作;高端产婴中心初步考虑以国内优质资源为主,国外技术介入的方式进行开展。
杨银学坚信银川国际医疗城要走“高端”路线的判断。
然而,对于坐落在天府之都的成都医学城,在建城过程中恰恰改变了原有的高端路线。
成都医学城原名“成都国际医学城”,坐落于成都市温江区,于2000年被批准建立,其占地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由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打造。最初,园区定位高端,目光瞄向全国与国际市场,打造集健康干预、医疗服务、康复、养生、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医学产业集群。
一位负责人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成都医学城的发展经验时谈到,医学城整体规划参照了国外医学城的建设,并希望全部引入高端医疗,但是在做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引入高端无法盘活医学城的良性自我造血功能。
有专家表示,对于拥有综合性医院的医疗城而言,高端让医院无法接地气发展,进而影响医疗城的运营,成都医学城当时就面临着这样两难的选择。
目前的成都医学城入驻了两家医院——华西医院与四川八一康复中心。久负盛名的华西医院在此开设了温江分院,采取了大专科小综合的运营模式,门诊开设普通内科、肾脏内科、呼吸科、骨科、康复等科室,住院部主要开设重症监护病房、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肺癌中心、肾脏内科等,就诊疾病包含常见病、多发病。
以医疗机构为突破口构建产业聚集模式时,医疗机构的特质决定了产业园的特质。温江分院虽有一定的高端医疗服务,但更主要的是服务温江区市民,这样的定位也决定了成都医学城建设不能仅仅盯着国际高大上的项目,更要从广大的人群流量考虑,引进适宜项目,科学规划园区。
面对现状,成都市政府也审时度势,相关领导在考察医学城时,建议将医学城对外进行宣传时去掉“国际”二子,着重宣传“成都医学城”,以此来体现医学城的定位:首先立足成都,其次放眼全球。
位于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同样也在规划中考虑如何更接地气地建城。
“园区的开发必须互补,还需要考虑全国的空白领域,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江苏常州市天宁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常州市的医疗城项目时,给出了他的管理经验。
医学城的建设规划在兼顾各个条件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当一座城市出现众多医疗健康产业园区时,如何实现各个园区的效益最大化,是聚集在一座城市内的各个产业园面临的重要问题。
常州市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70万,生产总值5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1.2万元人民币。
《中国医院院长》调查发现,在常州市已设立以及待设立的医疗城项目包括常州市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凤凰新城国际医疗园区以及天宁区中国国际急救医学产业园。
每座医疗城通常会围绕“医、教、研、养、康”五大板块进行组合布局,并合理规划引入相应的生产性产业与服务性产业,从而形成各种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
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位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区域,园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产性医疗产业,同时涵盖了健康咨询管理、体检医疗、康复养生等领域的服务型医疗产业。2015年,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区被升级为“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致力于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医疗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品牌,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在全省医疗旅游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位于天宁区的凤凰新城国际医疗园区则计划采取中外合资或者合作综合医疗机构的方式,打造集综合服务中心、综合门诊、康复中心及各类专科中心于一体的常州国际医疗园区。
同样位于天宁区的“国际急救医学产业园区”则瞄准了国内急救医学相关产业发展的空白,力图通过集群化发展模式推动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据了解,园区将采取“一专、一院、两心、三基地”的产业体系,建设专业化急救医疗产业园区、中国急救医学应用学院、中国急救医学疑难病症会诊中心、中国急救医学项目研发转化中心,从而发展成为中国急救医学培训教育基地、中国急救医学产品研发基地、中国急救医学公共卫生基地。
相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聚集化发展,以健康地产为核心的“医疗健康城”建设,则属于“医疗健康城”中的另类。
“东有‘光谷’,西有‘健康谷’”是“武汉-中国健康谷”对外打出来的旗号。不同于光谷区的医疗产业聚集发展,健康谷更加侧重于健康地产生态模式。
该项目重点将“健康”与“住宅”相结合,借力三甲同济医院以及专业级学术研究机构,打造囊括生活居住、教育、商业、高端会所、健康医疗、国际养生、生态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综合体。
在我国,当健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房地产商很敏锐地实现了房地产项目的创新发展。
医院不仅是单纯的治病救人的场所,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圈,需要包含餐饮、休闲等活动,与商业综合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医院边界的逐渐消失,将医院的综合活动融入到商业综合体也日益被接受,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专科诊所、美容整形中心等医疗保健机构也已经开始进入商业综合体发展,健康地产也成为地产业新兴的发展模式。
群雄逐鹿医疗城
在我国,政府是医疗健康城主要的规划者与推动者,园区建设主要依托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构建,属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作模式。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办医的逐渐放开,社会资本也投身其中,掀起了医疗城建设的群雄逐鹿景观。
“国内健康城的概念最早还是我们提出来的。”燕达国际健康城副总裁、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向《中国医院院长》讲述了这家社会办医机构的医疗城之梦。
燕达国际健康城位于北京东燕郊,占地面积750亩,总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健康城内包括燕达国际医院、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医学研究院、医护培训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燕达国际医学院六大板块。
健康城隶属于燕达集团,该集团成立于2000年,下设17家子公司和两个创业园区、一座健康城,涉及高新建材、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养老等产业。
2000-2001年,作为燕郊四大开发商之一,燕达集团拿到了一块用于医疗用途的划拨用地,鉴于对房地产建设的理解以及多方面的考察,燕达集团董事长李怀将认为,医院的发展需要医教研的支撑,如果不能打造医疗服务链条,仅仅建一所医院,并不能让医院得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敏锐的商业直觉也让他看到,养老产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如果能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未来一定能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医院到医教研结合再到养老产业,燕达逐渐确立了“燕达健康城”的发展与规划。
在我国,社会资本办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之前的政策、环境并未给予太多的支持空间。在当时,大型设备的购买审批权还没有下方到各省,依然需要前往当时的卫生部进行审批。仅这一点,就为燕达国际健康城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办医艰难的同时,人们对健康城的发展并不看好。在当时,有专家指出,作为三线城市,燕郊2007年的人口总数不足10万人,在这样的地方,别说建一座健康城,就是一座规模稍大一些的医院,都难以确保其运行。
李海玲清楚地记得,当时河北省省长郭茂庚对项目给予了很大支持与信心,他对项目给予了更精准的定位:承担首都医疗的分解功能,缓解河北医疗功能。
2009年7月,燕达国际健康城落成,2010年12月1日,燕达国际健康城正式开业。
此时,社会办医相比以往有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2009年,新医改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随后,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至此,“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了国家层面的规范。
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燕达健康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10月13日京冀两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明确提出:鼓励燕达医院(燕达国际健康城)积极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对接,通过与北京大型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开展合作的方式提高自身医疗卫生水平。随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童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北京知名医院开展了合作共建。
与此同时,燕郊人口也飞速发展,超过60万,作为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燕达国际医院每天的门诊量达到千余人次,并不断增长。
从原来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到如今的“香饽饽”,燕达国际健康城见证着北京周边发展的变化,也见证着我国社会办医的变化。
同燕达国际医院运行相比,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运行相对更加顺利。中心正在运行的一期工程,拥有床位2300张,现正式开放床位1272张,在住长期宾客达1000余人,开放床位占用率95%,其中95%的宾客来自北京。
“受欢迎”更多来自于市场需求。有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10.06%;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将达到20%。与此同时,受原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北京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明显,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4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已超两成。
而政策护航为燕达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一是促进医养融合对接;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三是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
借助政策的东风,健康城正在抓紧进行二期工程的修建。2016年2月29日,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二期正式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建成后,养护中心运营床位将达到1万多张,致力于打造成全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典范。
国内资本抢滩医疗健康产业的同时,国外资本同样看好国内市场,提“金”前来。
成立于2006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太平洋集团(以下简称“哥伦比亚集团”),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专注于开发及运营国际医院及养老机构的投资,其投资的养老、护理、康复机构超过9000家,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开发了超过15万间的专业护理和康复服务社区。近年来,由于看好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哥伦比亚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并连续发力,抢滩我国的医疗健康市场。
早在2013年9月份,哥伦比亚集团高层就曾对常州市进行了拜访,对我国的医疗政策、医疗规划和建设事宜进行探讨。2015年3月,江苏常州市领导与哥伦比亚集团中国区CEO会面,双方就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进行洽谈。据悉,哥伦比亚集团将在凤凰新城开发常州国际医疗园区,在江苏省探索建立外资独资的医疗机构,项目拟计划投资3亿美元,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综合门诊中心、康复中心以及各类专科中心。
2014年6月6日,一份“锡经告字[2014]9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公告”被挂在了网上,公告显示无锡市有三幅地块成功出让,其中一幅为医疗卫生用地,位于无锡太湖新区长江路以西、香山路以北,约23895平方米。竞得该块土地的正是哥伦比亚集团,对方将与三星物产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建设国际医疗园区。
外资独资医院的窗口正在打开。
过去的20多年间,外资办医多以合作形势出现,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外商独资成为近年来外资办院的新模式。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国务院允许外商在上海自贸区独资设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门诊部所,2014年8月,德国阿特蒙集团与上海外高桥集团下属公司在此成立了内地首家外资全资(除港澳台地区)医院——德国阿特蒙医院。
2014年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让境外资本看到了更多的投资机遇。
各种属性的资本正在汇聚医疗城,为医疗城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但园区并不会仅仅因为建成而带来良性发展。
人气的困扰
对于任何一个园区来讲,人气决定了园区是否能够成功运行,如果无人问津,最终也会出现“鬼城”,这也是已经运营的医疗城中的医院院长们所担心的问题。
位于昌平区的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12月5日开业,最初医院的日门诊量仅为几十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如今医院的日门诊量已经达到了千人以上。虽然与北京各大三甲医院动辄上万的日门诊量相比依然存在很大距离,但是医院领导班子、团队成员、投资方依然对其充满信心。
“春节后,医院最高的日门诊量每周都在上涨,涨幅约为100人次/周,现在还在继续上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医疗副院长杨雪松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虽然医院的位置比较偏僻,但是患者的需求依然存在。
北大国际医院是目前北京最大的社会资本投资非营利性医院,由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出资兴建,该集团隶属于北大方正集团,于2013年5月成立。这所医院不仅是社会办医的重要样板,同时更是北大医疗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
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依托北京大学国际医学部,以自身的医院网络为基础进行着横纵两方向的产业链拓展:以医院为中心横向拓展产业,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纵向延伸产业,对患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生命科学园区中,北大国际医院、国家精神卫生中心、康复医院、养老院等机构与北大医疗产业园的布局印证了这一模式。
对于产业园区以及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旗下的全国医疗产业来讲,北大国际医院是龙头,更是引擎,因此,如何增加医院人气、科学合理地吸引患者尤为重要。
便捷的交通是吸引患者要素之一。北大国际医院远离城区,虽然京藏高速(北京-西藏高速公路)、京新(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路经此处,并且京新高速在今年春节之后开通了可以直接入院的出口,但是北大国际医院的患者约60%来自于外地,患者就诊依然不便利。更何况,北大国际医院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院区的西北角,从园区门口到医院大约2公里,步行需要约半小时,路程较远,而目前通过医院的公交车仅有817路,患者就诊不便利。
“医院门口的黑车生意很兴隆。”杨雪松戏谑道。她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以及就医便捷,医院正努力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希望多开通几条公交线路,或者建立摆渡车,方便患者进出。
“对于医院来讲,核心的东西还是医疗,医院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才是患者选择哪家医院的真正原因。”学医出身的杨雪松认为,医院需要依靠服务、宣传进行品牌推广,但是所有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医疗的质量之上。
“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医疗技术。”对此,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其他附属医院签订了共建协议,兄弟姐妹共同支持国际医院的学科发展。目前,医院开设了59个专业,临床科室47个,医技科室12个,其中32个科室采取与北医各家医院协作共建的方式打造优势学科。
与此同时,医院还结合自身的建筑特色,进行了学科布局的合理搭配。据悉,北大国际医院门诊、住院为一体,病房楼跨度为360米,门诊的跨度更长,给患者就诊查带来不便,为此,医院尽可能将相邻科室放在同一个诊区内,并在诊区内设立检查科室,方便相关科室讨论会诊,内外科转诊以及检查。“这也是由我们医院建筑的布局决定的,不仅需要考虑大位置,还要考虑到每个科室的小位置。”杨雪松表示。
科室的设置以及医院的定位决定了医院的战略,在保证老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国际医院还在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需要方面下功夫。
2015年11月底,北大国际医院纳入北京医保,同年12月,医院与昌平区辖区28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共同打造医疗联合体,服务区域内的常住人口。针对高端人群,医院设立了高端产科,规划12张床位,目前开放的10张床位已经全部约满。
志向更为高远的北大国际部目前还正在积极筹建国际医疗的建设,杨雪松表示,方便国际患者前来就诊。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不只是我们看好国际医院的未来。”杨雪松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医院今年的面试招聘竞争比以往还要激烈,有的科室虽然只招聘一两个博士生,但有将近100多人前来应聘。
 
伟大的梦想!
类似的情景同样发生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
2015年12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顺利进行,这次招聘提供了800多个岗位,约600多人参加了应聘,70%左右的应聘者与招聘单位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素有我国的“医疗特区”之称,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部市共建机制共同建设。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将上海打造成为亚洲的医疗中心城市,上海国际园区正是为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打下基础。建城之初,园区就瞄准了美国休斯敦医疗城。
美国休斯敦医疗城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聚集“梦工厂”,54家成员机构坐落在此,拥有国际顶尖的医学技术与人才,一次又一次突破了医疗技术的极限,每年有720万人次前往接受治疗。
“休斯敦医疗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医教研为一体,我们多了一个‘产’,医、教、研、产相结合,这让他们很羡慕。”谈起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副总经理王永茂很是自豪地说起休斯敦医疗城的管理者来上海考察时的情形。
上海国际医疗城规划面积为11.88平方公里,以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以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集群和高科技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整个园区分为六大功能区和一个生活配套区:国际医院区、医学院校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国际康复区、医学研发区、国际商务区和生活配套区。七大区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构筑起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展示交易—物流仓和教育培训—临床研究—诊断治疗—康复体检两条完整的产业链。
尤其是在现代医疗服务业规划上,按照“2+30+X”的形态布局进行发展,即做强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两家标志性医院,建设30家左右的专科医疗机构,培育若干特色医疗服务区域,从而建成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王永茂相信,这样的“国际范儿”目前看可能只有一线城市才有条件做成功,并且,即便有条件,能够真正做起来的也不一定很多。
“全球有五六十亿的人口,中国13亿人口,全球都没有几家医疗城,我们为什么能够建设呢?有没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呢?”谈及全国众多的医疗城项目,王永茂担心大家走着走着,会走到房地产的路子上——卖房子、卖地。他不希望国内的医疗产业聚集地最后挂羊头卖狗肉。
在他的心目中,一个健康、合格的医学园区需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元素:能够吸引一流的人才、很牛的医学大学、关键的检验检测平台、产业孵化器、加速器、便利的交通、较好的公共服务配套措施、完整的医学产业链。
在他看来,这些要素在上海国际园区统统得到了实现,有些甚至更完美。
在2015年5月下旬,隶属于上海市教委的医学类本科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正式成立,总部位于医学园区,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主;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未来也将把总部迁至园区。
2015年12月下旬,上海地铁11号线新增延伸段试运营,康新公路站成为第二条毗邻园区的地铁站,之前还有坐落于园区的16号线的周浦东站。
与此同时,11号线还将继续延伸,在康新公路站后设立迪士尼站。上海迪士尼乐园计划于今年的6月16日开业。3月28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门票正式开售,随即出现了瞬间被“秒杀”的盛况。
这种境况是医学园区工作人员乐于看到的——毗邻上海迪士尼乐园,园区的医疗旅游优势也将凸显。“我旁边有个迪士尼,我这边是医学城,放心,我们这里的环境与配套会很快发展、完善起来。”
虽然占尽先机,但是棘手的问题也摆在眼前。2015年6月份,有媒体报道园区内医院遇冷,运行一年病床入住率仅一成,强调医院承接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定位仍面临诸多阻碍。如何确保园区内的医疗机构尽快良性运转,是当下园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
与上海市一样,广州、北京等地打造国际化医疗城的伟大梦想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早在2012年10月份,一份“广州医疗规划”在社会上广泛传开,当时政府对规划的真实性给予了回应,明确指出要在广州越秀区东山口建设医疗城。
然而,就在这个规划传开的同时,这一规划也遭到了有关专家的反对,专家们强调东山口医疗资源高度密集,拥有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群、广东省人民医院等数家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建设医疗城需要牵扯众多医院,并且还要涉及大学的搬迁,还需要科学论证、慎重考虑。
三年之后,广州欲建设国际医疗城的“往事”,似乎无人再提。当《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拨通越秀区管委会以及相关卫生部门的电话询问医疗城的建设时,得到的回答均为“不知道此事”。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翻看了《广州市越秀区国民经济核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现越秀区将加快“一带六区”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东山口将重点发展休闲购物和餐饮。至此,东山口医疗城项目成为泡影。
而北京的遭遇似乎与广州类似。打出“将成为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医改办和北京市的部市共建项目”宣传标语的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正面临着园区规划重新调整的阶段。
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十二五规划,提出通州新城将打造“一核、五区”的区域空间格局,其中“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是通州新城“一核、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选址东靠潮白河、北临减河,南接运河及大运河森林公园,总规划用地15平方公里,一期用地3.67平方公里。园区规划采取“医教研养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依托北京原有的优质医疗资源,立足通州,服务北京,面向全国。
2014年年底,园区迎来第一位入住企业,一家第三方检测平台,同时,北京国际肿瘤中心、协和国际(北京)医学园、和美妇产医院、泰和诚国际医院、陆道培医学中心等国际水准的医疗机构也都有加盟园区的意向,在当时,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招商外宣部副经理罗韬相信这些医疗机构最终都能够落户在园区。
转折发生在2015年7月。北京市政府将东迁落户通州,北京市政府行政办公区域与医学园区发生重合,医学园区需要重新改址规划。
相对于园区建设,东迁更是国家战略,罗韬和他的同事都明白谁的意义更为重要。
如今,园区管委会的办公地址已经由6号线终点站附近迁址到东夏园附近的一处居民住宅群落中。罗韬说,园区的工作人员还在继续进行着手头的工作,只是相关的项目推进工作目前暂停。
他对项目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不断向《中国医院院长》强调着,这个产业是国家新型战略产业,投资方与医疗机构也都很有积极性,市场有需求,人民有需要,前景无限,应该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也是区域发展的重点支撑产业。
所以,他期待着潞城镇的这份健康产业规划能在将来找到新的承载空间。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城起城落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