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排行榜的“高式逻辑”

时间:2017-04-07 14:48:52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王佳佳
作为医院管理的专业人士,他对于医院排行榜一直有着自己特有的情节和认知理论。

榜单年年有,今年也不少。距离2015年11月15日公布的2014年度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已过去近四个月,但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仍余温尚存。

从2010年开始,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复旦医管所”)每年推出上一年度的排行榜评比结果,至2016年,这个号称“中国最靠谱的医院排名”的榜单已连续发布了6个年度。伴着近几年全国各地大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打造医院排行榜的潮流,一直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复旦医管所,在2015年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系列榜单中,增加了全国七大地区的医院排行。
从刚开始人们都“敬而远之”,到如今受到来自全国各医疗单位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学术机构的关注,复旦版排行榜似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院作为学科发展的参照标准,患者就医指南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尽管如此,复旦排行榜依旧会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评审体系中专家评审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然而不管如何,这在复旦榜单“鼻祖”、复旦医管所所长高解春的眼里都是一种坦然。“作为一个专业的人,为中国的医院管理做一点事”便成为了这几年高解春虽受质疑但一直坚持的动力所在。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医院专科和医院本身所做的排行榜,《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主要借鉴了美国best hospital专家评议的方法,通过结合中国国情、注重临床能力的根本原则,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权威第三方数据,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统计,力求更客观、更公平、更公正。在2015年公布的榜单中增加了临床检验、超声医学、核医学和烧伤四个临床专科,参评专科达到34个;同行评审专家数增加了387名,达到3729名;首次增加中国七大区医院排行榜;入榜医院再创新高,达到534家,增幅153%。参评专家有效回复率又创新高:从2015年的61.25%上升到64.33%,这一结果,除远远领先于早就进入“排行榜常态化”的美国最佳医院评选的回复率外,也遥遥超越于2009年度复旦版排行榜 首年发布时的44.24%⋯⋯这一系列数字似乎是高解春以自己低调又独特的方式向业内人士告白:复旦版排行榜正日益完善和成熟。
榜单背后的故事
六年了。从起步时的困难,到外界源源不断的质疑,高解春带领一行人一步步坚定扎实地向前走着。再回头,看看这些年,榜单背后发生的那些故事。
《中国医院院长》:从2010年开始,复旦医管所每年推出上一年度的医院排行榜。这在国内起步很早,当初您做这个榜单的初衷是什么?起步时遇到过哪些困难?在这些年您个人有哪些感触和收获,作为一个公益性的行为,支撑您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高解春:榜单起步很艰难。当初行业内外都认为需要一个排行榜,但是谁都不愿意插手这个事情,因为怕受到争议,所以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当时我们为了拿到名单,找了政府和学会,但都吃了闭门羹,最后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拿到了名单,继而开展了工作。这么多年以来,复旦排行榜从刚开始给专家发了问卷也不一定会回答,到现在会吵着说今年为何没拿到评价单,这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另外,起初还有人质疑为何要做这个榜单,榜单的公平性、公正性在哪里,实际上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众的认可度才是最重要的方向。
谈到感触和收获,首先我认为中国需要有一个医院排行的标杆,让医院从不同的维度看到自己的学科到底排在什么位置,之后知道什么原因让你在同行心目中处于这个地位,以此让每个医院找到自己的方向。
关于排行榜这一公益行为,一直坚持到今天,我认为就是人总要做点事情。作为复旦医管所的一员,能在医院管理这方面做点事情这是我们的心愿,因此做排行榜的动力也在于此。有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是个专业的人,希望能做一点事情,给中国的医院管理留下一点什么。
《中国医院院长》:有院长说,复旦排行榜的数据来源和指标权重不公开、不透明,而且最佳医院排行太过宽泛,有特色的医院很难上榜。针对这些质疑,您如何回应?
高解春:首先,复旦医院排行榜的数值来源和全部指标从来都是公开透明,全部数据均可以从网上看到。
对于医院而言,我认为医院看综合排名不是主要目的,医院更重要的应该是看重点专科在专科排行榜中的名次,我觉得这个更加有意义。综合排名的产生原本就是各个重点专科的排名结果,所以医院真正在乎的应是专科排名,而不是医院在全国的排 名,对此中国的医院要转变概念。另外,对于患者而言,他们真正的诉求就是到医院看好病。如果院长觉得这些排行榜没意义的话可以不看,第三方评估本身就没有任何强制性,院长和患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参考。没有任何强制意义,这就是第三方评估的真正价值。
《中国医院院长》:有专家说,复旦榜单评价体系主要通过专家评审,相对来说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对此您怎么看?
高解春:如果说专家评审就是主观、片面的,我认为不对。任何学过医学统计学的人都知道,只要有足够样本量能说明问题的话,就不能说人做的就是主观的。主观和客观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以说个别人的观点可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综合样本中大部分人的意愿,是有一定客观性的。
《中国医院院长》:有评价说,医院排行榜背后是利益驱动,发布机构更多是通过榜单发布赚取相关利益,而没有真正考虑医院和患者诉求。对此,您作何评价?
高解春:复旦医管所明确宣布,我们是唯一一个办论坛不向参会者收费的学术机构,从来不靠办论坛挣钱盈利。这一点我高解春可以很自豪很牛气地声明:我们是一个在当今社会很少的举办论坛但绝不收会议费的学术机构,也从来不靠发布榜单开论坛,更别说收取会议费和攫取商业运作!过去我们连榜单发布会都不开,现在颁布榜单开的是学科建设研讨会。复旦医管所一年办五六个论坛,都不收会议费。
《中国医院院长》:有专家认为,医院排行榜的背后,反映出整个医疗行业价值观的混乱。医院排行不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院不能排百强,应该排百“好”。您怎么看?
高解春:讲这个话的学者很可笑,复旦排的“最佳医院”评的是“好”,从来没评过“强”。这个“好”的维度非常清楚:就是学科建设!医院强调学科建设讲的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医院就应该强调学科建设,强调医疗质量、临床能力和科研创新。至于说搞学科建设就会加剧看病难看病贵,搞学科评估是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就更可笑了。学科排名才几年?看病难看病贵好像早就存在吧?
 从“无”到“精”的坚守
蹒跚走过这六年,高解春一句“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他对榜单的最大深情。而仔细查阅,每一年榜单的形成过程,却又在“不变”中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这或许就是他所追求的精益求精。
《中国医院院长》:能否介绍一下每年榜单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资金的来源?
高解春:过去排行榜起步工作于每年五月正式启动,从去年开始多了七大地区排行榜,因此整个操作流程提前到了三月。
整个评价体系以声誉排行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成两部分:专科声誉主要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委员拟定的专家库和一定的样本量进行评选,这是第一个数据来源;最佳医院排行榜中的科研主要是以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作为第二个数据来源。美国best hospital评比“最佳”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IHQ评估法”(医疗质量控制+声誉评估法),一是“声誉评估法”。尽管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和国际Triangle研究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评定法”很值得参照,但要获得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各家医院诊疗结果等信息非常困难,即使获得也因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而没有评价意义。因此,采用“IHQ评估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现实。最后决定采用美国在最佳医院评选中,对没有医疗质量控制数据基础评定条件的专科,以“专科声誉评估法”的方式,再辅以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等要素,最终制定了首个中国专科声誉排行榜和最佳医院排行榜的评选方法。
评选方法确定以后,整个评选在进入实质性评议时,从已经确定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位专家作为调查对象。每一位专家会提出这个领域的排名,然后根据不同的名次制定具体分数,这个分数经过统计分析以后,得到的就是医院 的某一个专科排名位置,当然这其中还涉及本医院选本医院以及专家总人数的平均数值等方面的细节设置。
榜单起步之初是没有资金来源的,随着声誉越来越大,有些单位或者企业会来支持资助。但是我们一般选择多个机构多个单位共同资助,因为不希望这个第三方的评估会有比较明显的商业操作痕迹。
《中国医院院长》:2015年起增加全国七大地区的医院排行,为何要增加七大地区的医院排行?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相继而来榜单将出现的变化?
高解春:从去年开始增加了七个地区,这个主要是考虑了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除此之外不仅仅是顶尖的医院需要学科建设,区域的医疗服务中心也需要一个学科排行的标杆,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做了七大地区的排行。当然七大地区本身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性导致了彼此之间的差距,因此榜单对于引导群众在本区域内找到所希望解决疑难杂症的机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各个学科赋予学科的项目拓展的辐射越来越高,所以这几年将会不断地有新项目的加入,比如说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重症监护室、急诊。评价的方法估计不会有调整,因为评价方法的变化会引起一些结果的颠覆性变化,这些对于一个医院排行榜的权威性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中国医院院长》:有医生建议做医生个人品牌排行榜,还有人建议做自由执业医生数最多医院排行榜和接纳自由执业医生数量最多医院排行榜,希望更多关注医生,可以推动医生自由执业。您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高解春:医生个人品牌的排行榜这样的事情风险很大,而且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很难,反而会给很多人带来炒作的机会,起到社会的负面反应。目前纵观世界也很少有类似的排行榜,任何科学的结果,都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科学的选择。目前搞医生个人排行榜,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患者和医院能从排行榜中得到什么?对行业从业者来说,这份榜单又意味着什么?
高解春:排行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患者,而是医院和学科带头人。当然,患者也应该从这个排行榜中了解中国医疗领域的学术水平,而不是通过搞愚民政策让群众感觉到每个医院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不同医院之间解决疑难病的能力还是有差别的。当然,中国医疗行业的积弊也不是排行榜就能改变的,同样也不是因为有了排行榜才出现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如果说排行榜加重了看病难我宁可停止排名。相反地,如果群众正确地知道了疑难病应该到哪里去看,政府和政策也有很好的导向,或许排行榜对这些疑难患者的及时就诊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群雄崛起”的江湖
自2010年3月,复旦医管所向全国正式发布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以来,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等也陆续推出了不少医院排行榜。尽管不同的榜单在评价维 度和评价方法上都会有差异,但是如何才能在这个“群雄崛起”的江湖站稳呢?高解春答:心仪的一致性有多强,就决定了你的权威性有多大!
《中国医院院长》:复旦排行榜、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与香港艾力彼排行榜,有着不同的背景优势。您认为什么样的机构适合做医院排行榜?不同背景的机构在做排行时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高解春:做医院排行榜的机构一定要对医院管理有理论研究,有管理实践经验,有科学的分析能力,当然更希望有可靠的数据来源。
三个榜单中,复旦是医院管理学术性比较强的非盈利机构,医科院的科技影响力排行是科研学术性,艾力彼的市场性比较强,这是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三者都没有官方背景,因为都不是政府机构,并且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绝对不要相信有政府背景的、公立的机构就一定有天然的优势在里面,而民间的就没有优势。有的时候只要做得好,民间机构也一定会有很大 的影响力。不要在乎背景是什么,关键是你有多大的说服力,就决定了你有多大的竞争力。
像排行榜这样的东西,你做出来的结果与人们心仪的东西的一致性高下,决定了你是否有权威性,心仪的一致性有多强就决定了权威性有多大、是否有更多的人信服你,以你为参考指标。
每个排行榜的维度都不同,比如复旦排行榜实际上是以学科建设的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主要的指导方向,关注的是临床、解决疑难患者的能力,尤其是医院在国内行业中间的学术地位、学科水平,决定了最后的排行榜地位。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是完全以科研产出为量化指标,所以其在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上有一定的权威性。艾力彼排行榜是多维度的,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的关键就是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决定了他的权威性。目前在中国多方面管理能力和信息来源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维度越多,数值来源偏移可能越多,这往往会导致他的权威性受影响。
《中国医院院长》:有人认为“更细节的榜单更有助于分级诊疗”,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高解春:我认为这更不有利于分级诊疗。什么叫分级诊疗?分级诊疗的定义就是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便捷地到合适的医院看病。千万不能认为分级诊疗是能靠排行榜来左右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分级诊疗一定是国家制度所决定的。
《中国医院院长》:据了解,三个榜单的评选都有一套不同的体系,未来复旦排行是否会借鉴前两者,或者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高解春:我不期望短时期内我们能借助大数据等方法完善平台体系,首先因为中国所有医院联网平台的建设估计三五年之内不可能建成。其次,目前很多数据来源有限,所以我认为现在用大数据进行评估还有疑问。最简单的问题:这些数据哪里来,医院自己上报的基本上是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医院自报数据的话,在中国你将会大错特错。
因为中国目前的诚信体系,如果是认为用问卷的方式让医院自己填,你所需要的那些基本数据,其不准确性和被争议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未来,我希望百花齐放,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关注中国医院建设,也希望有更多符合规范、适合公众需求的医院排行榜出炉,让医院学科建设有标杆,群众看病有指南。当然,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应不断完善,也更需要继续接受公众、专家的点评和指导,我们一定虚心接受,如2015年正式推出的七大区排行榜,正是听取了公众、专家的意见后的结果。我们的姿态 是:一年365天,我们只说一天(发布日),让大家说364天。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榜单上的医院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