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麻醉学科作为保障手术安全、提升患者体验的重要力量,正从“幕后英雄”蜕变为“战略枢纽”。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务部主任黄长盛和麻醉科主任王锷围绕“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了湘雅医院麻醉学科建设的探索历程,并就专科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手术室管理”走向“全周期管理”
黄长盛认为,麻醉科室既是临床科室,又是平台科室,应该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枢纽平台”:“第一个平台是手术平台,由麻醉科主导手术安全运行;第二个是围术期管理平台,麻醉服务从术中走向围术期;第三个平台是数字化医疗管理平台,随着各种无痛治疗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科通过整合全院数字化技术资源,打造数字化医疗管理平台,实现全院非手术麻醉服务的标准化、高效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务部主任黄长盛
“从前,手术室内是我们的主战场,随着门诊无痛诊疗的开展,现在有一半左右患者麻醉是发生在手术室外的。” 王锷介绍说,近30年来,麻醉学科经历了从技术突破到服务场景拓展的双重变革,麻醉医生从手术室走向更广阔的医疗场景,贯穿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全周期生命守护。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王锷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远不只是镇痛,它要维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正常生理机能。全身麻醉下,患者并没有意识及自主呼吸,一个小差错就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王锷强调。
在湘雅医院,麻醉医生的介入比传统模式提前至少24小时。通过麻醉门诊与预住院制度衔接,患者会接受各个器官的精细化评估,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既往病史等等,涵盖了影响围术期的各种疾病因素。制定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多项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从术前用药调整、术中快通道麻醉,到术后多模式镇痛,形成完整闭环。
数字诊疗化解“就医痛点”
在智慧医院建设进程中,麻醉科扮演着关键角色。两位专家认为: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入,为围术期管理带来了革新。术前风险评估借助这些技术得以精准化,极大提高了麻醉科的服务能力与管理效率,让围术期患者的安全保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王锷表示,监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同样是麻醉科技术提升的重要体现。从传统的血压、脉搏、心电图等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到目前多模态脑功能监测,通过术中脑电图、脑氧监测、脑灌注监测等手段的应用,为精准调控麻醉提供了丰富依据。“以在心血管手术监测为例,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血压指标,而是通过微创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超声等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状态、心功能及麻醉药物影响,尤其在复杂手术如体外循环手术中,能更好地应对循环系统的复杂变化,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保障手术安全。”王锷说。
另一方面,由于高龄患者增多,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合并症高发,对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王锷认为,麻醉领域的高质量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对此提供了有力支持,作用持续时间更短、更易调控麻醉深度的镇静镇痛药,让精准麻醉管理成为可能。
从“保命”到“破局”
“麻醉医生是手术台上的‘生命守护者’,更是技术迭代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破局先锋’。”黄长盛如此定义麻醉学科价值。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医院,要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 。
黄长盛指出,“疑难复杂的病人救治没有麻醉学科的支持,是完不成的。公立医院这一核心定位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麻醉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麻醉学科借助精准监测、智慧调控与多学科协作,助力外科突破了多项“手术禁区”。以全主动脉置换术为例,由于需要胸腹腔完全打开,这类手术曾因术中循环管理复杂、术后并发症高发被视为“死亡禁区”。“过去很少有医院做,但目前已经突破了手术禁区,成功率非常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也非常理想。”王锷介绍说,此类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标志着麻醉学科从“保障安全”向“赋能技术”的本质跨越。
“疑难复杂手术的开展,本质上是麻醉学科与外科的协同突破。”黄长盛强调,从过去“手术不敢做、不能做”到如今复杂手术常态化开展,麻醉学科通过优化术前评估、术中生命支持和术后快速康复管理,为高难度手术搭建了安全平台。
“这些技术进步与创新举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临床效益。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显著加快,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不仅节约了医疗资源,更让患者体验得到根本性改善,充分展现了麻醉科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贡献。”黄长盛认为,当每一台手术都有高质量的麻醉护航,当每一位患者都能舒适康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便真正惠及了人民健康。
(05-2026-CN-XBR-02162·本内容由默沙东中国提供支持。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