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县医院年度成绩单:年均收入约3.54亿元、三级标准医院增146家
作者:史珺雯
2025年05月20日 17:50
1395 阅读
根据通报,参评医院共2059家,县域覆盖率98.93%。其中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医院分别较2023年度分别增加28家、146家。
2024年度平均每家县医院年收入约为3.54亿元。平均每家县医院医疗收入为2.99亿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3.59%,药品收入占比24.65%。
师资:北大、清华、北师大管理学、心理学权威联袂执教。
县医院几乎占据了我国医院总量的“半壁江山”,提升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一直是医改的重要内容。5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
评估情况显示,此次参评医院共2059家,县域覆盖率98.93%,其中1922家(占比93.35%)符合基本标准(相当于二级医院能力),1309家(占比63.57%)符合推荐标准(相当于三级医院能力),较2023年度分别增加28家、146家。
在县医院功能定位日益凸显、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同时,2024年县医院运营管理逐步精细,效益持续改善。
评估情况显示,2024年度平均每家县医院年收入约为3.54亿元。平均每家县医院医疗收入为2.99亿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3.59%。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24.65%。
人才队伍方面,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0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20人(占比33.33%),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护理人员346人。即使是精神、急诊、康复以及重症等“人力吃紧”的科室,平均每家县医院的执业医师人数也较2023年均有所增长。
此外,县医院能力建设重点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1233家“千县工程”县医院中符合推荐标准的达1082家,占比87.75%,较2023年提高6.24个百分点。
不止临床服务能力有效增强、急诊急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和高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评估情况显示,1211家县医院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平均每家县医院医疗收入3.76亿元,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3.71%。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平均级别为3.67级。
2024年县医院建设成绩亮眼,但是县医院的发展还存在突出的不均衡问题。
评估情况指出,东、中、西部地区符合基本标准的县医院占比分别为100%、95.7%、88.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同等标准之下,医院与医院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专科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等工作要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向县医院下沉。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推进县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进资源薄弱县常态化巡回医疗全覆盖,进一步缩小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区域化差异。
另外,要加强薄弱专科建设。县医院要提升专科服务能力,重点提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地方病的诊疗能力。加大对县医院薄弱专科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稳定、合理的人才梯队。
结合医疗卫生强基工程、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以及2025-2027“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相关要求,统筹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医疗设备和信息化等建设提升县医院综合实力,增强县域血液透析、白内障手术、儿科、精神、感染、病理、急诊急救等能力,促进薄弱专业均衡发展,优化相关专科的设备配置,提高同质化服务水平。
各地要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建立统一高效的“三医”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推动落实政府对县医院的补助政策,稳妥化解长期债务问题,减轻县医院的经济运行压力。确保县医院在人员招聘等方面享有自主权。
根据此次发布的“成绩单”,县医院发展在2024年取得不错的成效。
首先,县医院功能定位进一步凸显。县医院积极落实在分级诊疗中的功能定位,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能力和质量得以提升。
具体来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持续强化。超过98%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呼吸(99.81%)、消化(98.74%)、心血管系统(98.49%)、儿科(98.54%)等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推荐标准的医院占比全面提高。
专科设置和设备配置稳步完善。全国县医院普遍设置了内科、外科、急诊、麻醉、儿科等科室,设置率均在98%以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剂科等医技科室设置率持续增长,分别达到100%、99.95%、99.71%。基本标准要求配置的专科设备,全国平均每家县医院设备配置率达74.24%。
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不断提升。超过98.5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心衰、肾衰、呼衰等诊断与处理;90.14%、97.0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产科、儿科急危重症救治技术;90.97%的县医院能够进行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与处理,87.32%的县医院可以开展颅脑损伤手术治疗。
“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超过90%的县医院作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2024年平均每家县医院双向转诊人次达4506人次,较2023年增长11.67%。向下级医院转诊人次数2439人次,较2023年增长37.95%,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进一步延伸。
其次,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县医院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定位,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有力推进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
具体来看,服务效率持续提升。全国平均每家县医院编制床位和开放床位分别为548张和600张;平均住院日7.00天,较2023年降低0.59天;床位周转率43.09次,较2023年增长3.33次。
临床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0.23%降至0.17%。平均住院患者感染人次占比由0.74%降至0.41%。平均每家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数为152种,较2023年度增加6种;临床路径患者管理率、临床路径完成率分别为44.66%、89.21%。县医院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正稳步前行。
(重磅消息:2025年6月27日—29日,"第十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将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编辑|史珺雯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