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文章详情

高压氧50年领跑的“朝阳”密码

原创

作者:吴佳男 2025年04月27日 13:12 158 阅读

 

“让更多百姓了解高压氧,应用高压氧,获益于高压氧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常营院区住院二部一层,高压氧医学科窗明几净的候诊大厅内,坐在记者对面,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北京市高压氧医学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杨晶始终面带微笑,阳光开朗,精气神儿十足。

能多年保持这种精气神儿,似乎不止源于个性,也应与她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存在一定关联。

自1975年科室成立至今,50年间,历经数代人努力,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诊疗能力和影响力已居全国前列,在学科规划、舱室布局、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搭建高效而全面的监护系统和多学科协同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个性化诊疗方案和良好的就医体验。

 

基因传承

 

进入朝阳医院常营院区东侧门诊大厅,向西数十米,即可直达高压氧舱诊区。进入诊区,经过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分诊台、处置室、候诊区和功能区划分明确,南侧为独立的常压高流量吸氧治疗室,北侧为两套独立3舱7门、直线式大型空气加压方舱群,共预设60余个吸氧位,每个位置可根据患者需要,随时切换面罩或直排吸氧方式。

氧舱内,设有影音系统,座椅可移动,能根据患者病情,吸氧位随时可改为平车,方便抢救。为配合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舱内呼吸机及相应监护抢救设备一应俱全,可确保医疗救治质量及患者安全。此外,治疗区还配有特需吸氧舱位,可满足患者更多元化医疗需求。

“能拥有当下国内一流的氧舱,行业领先的诊疗团队,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和前辈们的砥砺耕耘。”杨晶介绍,1972年北京市正式立项,朝阳医院建高压氧舱。1975年高压氧科成立。1976年建成北京市第一座投入临床使用的高压氧舱,同年,高压氧科病房正式启用。2000年,科室获批北京市高压氧医学治疗研究中心。2023年6月,常营新院区投用之时,朝阳医院第三代新氧舱建成,实现了舱体升级和设备迭代。

“高压氧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反复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高气压在医疗上的应用,最早于1662年由英国学者提出。”杨晶介绍,发展至今,高压氧医学亦成为交叉学科, 我国在临床治疗上已有近百种适应证,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示出较好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最初局限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治疗,逐渐扩及心肺复苏术和脑外伤后促醒、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骨折等领域。此外,随着技术进步,适用于皮瓣移植术后、放射性损伤、儿童自闭症、多动症,以及各年龄段人群亚健康状况改善等疾病的联合治疗。

杨晶进一步解释,对公众来说,简单理解,高压氧治疗是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吸入纯氧或高浓度氧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增加血液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增加微循环血流,促进细胞、组织的修复。

“学科建设几乎与国际高压氧医学事业发展同步。”采访过程中,数次提及老主任高春锦,杨晶都带着满满的敬佩和感激之情。1989年,杨晶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朝阳医院,从事神经内科工作,一干就是20年。期间,曾先后前往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研习神经电生理和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生物医学系攻读博士研学转录因子在神经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因学科之间存在临床诊疗上的互动与关联性,2010年,在高春锦的真诚邀情下,杨晶转至高压氧科工作。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 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已实现行业引领。1991年,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办的《高压氧医学杂志》编辑部设于朝阳医院;自1995年开始,高春锦和团队组织制定了“医用氧气加压舱”、“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等一系列氧舱相关规范,承担起北京市“医用氧舱从业人员上岗证”考核培训任务,牵头撰写了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2008年,牵头在北京主办了第十六届国际“高气压医学学术会议”。而高春锦主任本人,当选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四、五、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3年2月从高春锦手中接过接力棒,2013年年底当选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学科更进一步的重任,落于杨晶身上,也落于新一届团队的肩上。

 

科室联动

 

“公众对高压氧的认知,正从救治一氧化碳中毒,延伸到新冠后遗症和亚健康治疗等领域,这是非常大的进步。”杨晶告诉本刊,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发展的前30年是起步、建设阶段,之后的20年步入崛起、打造品牌阶段。而做大“品牌”的根本,是不断提升包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在内,更多相关疾病和共病治疗的能力。

近十余年来,杨晶和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广泛联动医院多个学科,不断攻坚疑难重症,力求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持续夯实学科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2011年开始,突发性耳聋成为杨晶和团队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其后数年间,联动影像科,引入影像检查手段后,团队发现,中重度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脑核磁影像提示,在听觉神经通路中表现出白质完整性的改变,此外,对侧内侧膝状体的数值下降可能与严重程度增加相关。自2020年至今,杨晶和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连续发表了6篇“高被引”论文,相关成果在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高压氧科和骨科展开合作,致力于急性脊髓损伤后的高压氧治疗机制与方法研究,并于同年成功申报科技部课题;时至2024年,两个科室合作完成的《高压氧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专家共识》在《中华航海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上发表;

201年起,科室和神经外科合作,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后的高压氧治疗实践,以期改善患者微循环状态,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这一工作,现已取得丰硕成果,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高压氧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正在更多医院推广和应用;

颇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科室与生殖医学科展开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是改善患者生殖系统的微生态循环,通过个性化方案助力不孕不育患者。

杨晶解释,部分难以受孕患者双方,或存在卵巢功能低下、卵泡质量欠佳,或存在精子质量欠佳,或存在子宫内膜薄、子宫内膜血流差、子宫内膜容受性差等问题。而数据和实践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可增加卵泡周围的血管生成,促进卵子成熟,提高卵巢反应性;可刺激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增加血流,让内膜变得更“肥沃”;还可提高精子密度、活力,降低畸形率。现今,这一“双剑合璧”的疗法,已成为朝阳医院的秘密武器,正吸引越来越多患者前来就诊,更多同行前来参观和交流。

近两年间,在医院门办等部门的协同下,高压氧科已陆续和影像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ICU、内分泌科、心内科、急诊和生殖医学科等科室进行深入医疗合作,目前已与生殖医学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等开展联合门诊。患者挂号时,可在医院APP或小程序里,“常营院区”的一级挂号菜单中找到“高压氧特色氧疗中心”。

实现学科间“1+1>2”的效果,也是朝阳医院近年来推进的重要学科战略之一。

 

学科攻坚

 

“日常诊疗和新技术应用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杨晶强调,这是科室创建50余年来树立的一根红线,不容逾越。

近两年间,团队在《高压氧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2018版)》的基础上,相继完善或升级多个内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办法。尤其是针对有肺大疱、血压不稳定、感冒发烧等禁忌证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耐受患者,创新制定了氧舱一线、氧舱上级医生、舱内外陪诊、急开舱、医护技配合、应急预案、感控管理和定期培训演练等机制和制度,以此更好地保障患者人身安全。

在入舱前评估机制的制定上,团队也总结出诸多宝贵经验和数据。例如针对重症脑、脊髓损伤后促醒,易发癫痫的患者,是在最开始就上2.0ATA(相当于潜水十米)还是1.6ATA(相当于潜水六米)?治疗过程中出现癫痫波时,治疗压力又将如何调整?经过深入研究,团队对氧舱视频脑电报告单的内容和形式做了创新:在普通报告单的基础上,新报告单中加入了治疗压力、升压、稳压吸氧和减压时间点和时长,相关药物使用,以及神经电生理状态描述等内容。此举,为神经内科等科室的后续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亦有力推动了相关患者的复苏和康复进程。

“2025年下半年,科室希望联合更多行业专家的力量,以高压氧治疗适应证为切入点,加入护理等领域的新内容,打造中国版,新的高压氧临床应用指南。”杨晶强调,广泛开展病情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高压氧治疗方案,还要借力信息化手段,持续推进科室智慧化系统的应用。

2023年平移至常营院区之前,杨晶便希望在新氧舱内接入国际上先进的多模态监护系统及存储分析云平台,实现舱内心电监测、呼吸机支持、脑功能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碳氧血红蛋白监测、氧分压监测、动脉压监测、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脑血流检测、无创颅内压检测、脑诱发电位检测等多个功能,凸显学科在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巨大优势。

数据显示,自2023年7月底新舱投用以来,科室现已完成3.1万余人次患者的治疗。其中危重症患者治疗近1千人次,舱内视频脑电监测近百人次;自2024年2月28日晚间门诊开诊以来,前来治疗的人数增长了三分之一。

五十余年砥砺耕耘,十余年快速发展,科室的科研成果陆续涌现。借力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支持,从基础到临床,团队在急性脊髓损伤、脑外伤、脑血栓恢复期、突发性聋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50余篇;杨晶本人,先后主编国内第一部高压氧医学科普书籍,参编《内科学》第2版等多部专著,科室整合完成的国内首部“高压氧医学科疑难重症病例集”即将出版,集力更新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2025英文版)已完成指南注册,累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二十项,当下正在,或即将生发重要的产能效应。

“为每一位医生梳理并明确临床研究方向,赋予其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在杨晶看来,学科当下取得的成果,源于半个世纪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传承,也是学科不断创新和开拓的结果。现在,学科已拥有一支不忘初心,有强大战斗力,有热爱有奉献,梯队合理的队伍。 “外引内培”机制下,科室每个成员都在挖掘自身特长,将专业做深做精,有自己的“绝活儿”,逐渐在业内树立标杆。

 

行业引领

 

“高压氧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奠定良好的基础,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引领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发展的同时,杨晶开始更多地思考联合国内各医疗机构从业者,推动高压氧这一“绿色”诊疗理念广为人知。

她进一步强调,近年来,我国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数量居国际首位,治疗疾病谱日趋广泛。尤其是在有害气体中毒致神经损伤、脑血管病后认知或肢体活动障碍、脑脊髓损伤、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皮瓣移植、难愈性伤口、骨折、牙周病、美容、高原病、失眠、亚健康状态等方面,走在前面的医院,有义务,有责任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特色疗法推广到更多医疗机构。

“中国目前有高压氧舱约4000余台(位),但诊疗能力参差不齐,相关研究和以临床为主导的共识并没有跟上。”以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这一身份,依托“高压氧治疗的规范化临床应用”这一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项目,为充分发挥朝阳医院“临床研究中心”这一引领作用,近年来,杨晶和团队与全国多家医院的高压氧医学科医护人员一道,开展了系统化的多中心研究。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百家医院报名参与项目,签约医院达4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占比达60%以上。合作形式,包括讲座、培训、义诊及“空中大查房”等;“高压氧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基于中国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观察研究 ”“高压氧治疗创伤性脑脊髓损伤”“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及预后预测研究”等临床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2009年,朝阳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高压氧科;2016年,“京津冀高压氧医学合作中心”成立。时至2025年,当年的这一“京津冀主题宣传日及患者体验周”项目,已升级为全国性活动,开展了5届。同步开展的义诊和主题宣传正走进更多医院和社区,为越来越多基层百姓带去诊疗知识和福祉。 今年5月,第6届全国高压氧医学主题宣传日及患者体验周即将开展。

近半年,联动多方力量,杨晶和团队正在研发一套系统。预期该系统应用后,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将与更多医疗机构之间形成紧密互动,令信息和数据的上传下转更加顺畅,有利于打造集中的“数据池”,在加速行业科研进程之余,大大提升基层医护的诊疗水平。

“高压氧治疗同样适用于亚健康群体。”杨晶强调,缺氧是导致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成为“元凶”:机体缺氧,能量匮乏,患者会出现生理功能低下或紊乱问题。当相关症状确定,高压氧的及时干预,将帮助患者改善机体功能,直至恢复“元气满满”状态。

“继续打造高压氧治疗中心品牌,让朝阳高压氧这面旗帜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发扬光大。”杨晶最后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按照北京朝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七年行动规划和总体部署,坚持“六位一体”核心思路,持续提升高压氧专科能力。同时,协同各方力量,探索多中心研究方向,推进学科与创伤医学、急重症医学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助力中国高压氧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微信扫一扫
收藏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