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麻醉学科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从手术室中的“配合者”,逐渐发展成为贯穿患者疾病治疗全周期的“健康守护者”。这种变化不止于技术与药物的精进,本质上是对“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深层践行。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副院长匡铭与麻醉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冯霞,围绕“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了中山一院在麻醉学科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贯穿患者诊疗的“生命线”
"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an"和"aesthesis",an是"没有"的意思,esthesia是"知觉"的意思,麻醉最初的含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1846年10月16日,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术公开演示标志着麻醉学的诞生。而随着近代医学不断发展,麻醉和麻醉学的范畴不断延展与更新,麻醉的内涵已不再是单纯解决手术中止痛的问题,工作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其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匡铭
“麻醉从来不是孤立的术中环节,而是贯穿患者诊疗全程的生命线。现代麻醉学不仅包括麻醉与镇痛,还涉及到从术前到术后的全周期流程中,包括对患者的评估、优化、准备与治疗、康复。”匡铭院长强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冯霞
为此,中山一院设立麻醉评估门诊,由麻醉科医生主导术前优化——通过标准化流程评估合并症、调整用药,针对复杂病例启动多团队协作。冯霞主任介绍:“评估门诊将术前管理前移,让患者以最佳状态进入手术,这是快速康复的第一步。针对内镜或普通检查的患者,无需二次挂号,凭检查单即可直接就诊。”
手术中的麻醉管理,则打破了“外科单一主导”的传统模式。以微创外科为例,通过超声可视化神经阻滞技术,中山一院麻醉科实现了“精准镇痛”。冯霞主任团队将超声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阻滞,实现“只麻一个脚趾头或膝关节周围”的精准镇痛,相比传统全麻,大幅减少头晕、呕吐等副作用。
术后阶段,麻醉科的角色进一步延伸。据冯霞主任介绍,针对术后疼痛这一康复“拦路虎”,疼痛病房通过多模式镇痛(如神经阻滞、药物调控)实现了全程无痛管理,并结合“家庭医院(Home Hospital)”模式,护士上门随访拆线,形成“院内康复+居家延续”的闭环。
让临床服务效率的齿轮围着患者转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公立医院的“三个提高”,即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待遇。
“真正为患者做好服务,效率是最重要的。” 匡铭院长点出医疗机构效率提升的核心,“公立医院的发展要求提升效率,但这种效率提升并非如大家所理解的那样,是为了医院的服务类指标或住院收入等,实际上是为了患者。患者就医效率提升,支出就会大幅减少,避免旷日持久的治疗过程。”
这种效率,首先在于“多学科合作”——以往患者看病,要逐个科室跑、逐个号挂,看外科之后可能发现还需内科诊疗,挂一个教授的号要等上一两个星期,一圈下来三星期都未必能完事。如今中山一院推的 “一站式”服务,正打破这种困局:肝胆胰外科门诊里,五六个学科的医生共同针对一位患者会诊,一次性把问题梳理清楚,省去了患者来回奔波的折腾。
“不是让患者适应科室分布,而是让科室围着患者合作。”匡铭院长认为这种合作效率的提升,直接让患者少了等待的焦虑,也少了重复就诊的支出。“医院的优质资源通过顺畅的合作流转起来,既能服务更多患者,又能守住服务质量的底线。说到底,效率提升的每一寸,都是患者就医体验里省下的时间和减轻的负担。”匡铭强调。
从术前评估门诊的设立到术后居家康复的延伸,从神经阻滞的精准镇痛到AI赋能的未来展望,国内高水平公立医院正在逐步深化麻醉学科在临床流程中的全周期参与、全流程革新和多学科协同,重新定义外科手术的理想路径。
正如两位专家所强调的:麻醉学科的进步,不仅让患者活得更久,更要让他们活得更好。一切为了患者,这正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05-2026-CN-XBR-02162·本内容由默沙东中国提供支持。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