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疗旅游岛的魅与惑

时间:2017-09-01 17:07:25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郭潇雅
“海南特色”的医疗旅游大产业,显示出强劲的潜力,也遭遇着问题与迷惑。

在全球“医疗旅游”市场上,亚洲是领头羊。以“第一世界的技术和第三世界的价格”为优势的亚洲医疗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1年度报告》称,亚洲医疗旅游服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7%,并且每年以两位数百分比的速度递增。数据表明,世界医疗旅游市场有1000亿美元的规模,亚洲国家就瓜分了6成份额。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海南省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发展医疗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因而,海南成为我国唯一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希望通过打造国际医疗旅游岛,突破周边传统医疗旅游强国的重围,在利润巨大的医疗旅游盘子中分得一杯羹。
近年来,海南省通过不断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服务优势,在国际医疗旅游岛建设中,把医疗、旅游和国际资源相结合,打造了完整的医养产业链条,逐步探索出独有的“海南模式”,成为全球医疗旅游市场上一颗新的明珠。
 
利好政策多元发展
在风景怡人的海南,关于医疗旅游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新任省长沈晓明是医学专业出身,新任书记刘赐贵研究的是海洋科学,曾任国家海洋局局长,这两人搭班子便衍生出医疗旅游”。尽管是个调侃,但“医疗旅游”这个“高大上”的词汇能深入寻常巷陌,海南省历届领导对医疗旅游的重视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让旅游与医疗牵手,推动海南旅游和健康产业共同发展,是历任领导的共识。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海南省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并积极运作,为海南省争取到“加快新药审批”“放宽境外医师执业时间”“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等国务院九项政策的支持,被称为“海南医疗旅游国九条”。
在此基础上,201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把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成立海南省招商局,在海南省卫生计生委设立健康产业促进处,建立省级联席会议机制,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和招商服务活动。
据海南省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海南省医疗旅游呈现多维度发展的局面:一是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龙头,打造环境最优美、政策最优惠、服务最优良的世界一流医疗旅游目的地;二是启动了海口、三亚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示范区建设;三是“互联网+医疗+旅游”形成新业态,建立了远程会诊机制,以及全省病理会诊平台;四是开设了一批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医养社区,热带养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此前瞻性谋划、周密性部署,为海南省赢得新的发展良机。
目前,海南省形成了“五中心”“四集群”“多点分布”的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五中心”即东部琼海市、西部儋州市、南部三亚市、北部海口市、中部五指山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四集群”是指以博鳌乐城为中心的东部健康产业集群,以海口为中心的北部健康产业集群,以三亚为中心的南部健康产业集群,以儋州为中心的西部健康产业集群;“多点分布”指结合各市县和农垦优质特色资源,发展温泉疗养、医学美容、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康体运动、南药种植等特色健康产业,以及深入挖掘苦丁茶、灵芝、珍珠、槟榔等保健品及中药材特色产品。至此,海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疗旅游产业链。
此外,围绕医疗旅游的新产品设计也正在展开。比如,海南省旅游委和海南省肿瘤医院开展医疗旅游合作,以“旅游一趟海南、带回一份健康”为理念,开发医疗旅游新产品。
海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尚玉明表示,根据协议,医院将提供与医疗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人员服务、医疗设备等,而当地旅行社将根据医院提供的医疗产品信息,结合旅游产品特点,寻找合适的地区进行医疗旅游产品销售。此次合作,有助于提升海南“绿色健康岛”的形象。
 
社会资本添薪加柴
海南省偏居一隅,人口少、经济弱、公立医疗资源不足向来是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医疗旅游这个新兴的产业,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寻求突破,成为当地政府重要的发展战略。
利用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多种经济成分的投入,产业规模在短期内大大提速。大名鼎鼎的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博鳌乐城”),是海南省确定建设的集康复养生、节能环保、休闲度假和绿色国际组织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低碳生态项目,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区内的成美国际医学中心、恒大国际医学中心、国际医学抗衰老中心等20个项目,全是通过“社会资本+国际优良资源”模式建设的。
其中,成美国际医学中心作为享受博鳌乐城“国九条”优惠政策的国际化平台,是博鳌乐城第一家试运营项目,也是最先拿到国外最新上市药品在国内使用国家批文的营利性医疗机构。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专程视察了该中心。
记者了解到,成美国际医学中心是由海南最大的医疗投资集团——第一成美医疗产业集团投资兴建的,该集团是一家集医院投资管理、医院建设咨询、药品器械供应链管理、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融资租赁、互联网医疗以及医院后勤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医疗产业集团公司。除位于博鳌乐城的成美国际医学中心外,集团还拥有海南省肿瘤医院和海南成美康复中心(肿瘤)。据集团董事长蒋会成披露,为了进一步助推海南医疗旅游事业,集团还将在博鳌乐城实施“超级医院”计划和“健康岛”计划。
成美国际医学中心背靠海南省肿瘤医院,利用其世界一流的高端医疗设备和专业化医护团队,为患者提供多方远程会诊、多学科治疗等特需服务,同时,将在新药临床应用、干细胞及生物免疫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质子治疗等高精尖特色医疗项目,为全球患者提供高水平及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首批进口的专门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外国抗癌药品“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俗称“PD-1”),首批24支,已于2016年9月22日通过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用药环境验收,成为博鳌乐城首批进口的抗癌新药,将进一步吸引全球癌症患者来海南就医。
“无论是资金投入、发展理念,还是与政府或旅行社开展合作,社会资本都有着公立医院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医疗旅游方面,海南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弥补了公立医院资源不足的先天劣势,迎来了新的机遇。”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七大问题亟待解决
在全球医疗旅游风头正劲时,海南以独特的魅力冲击浪头,并展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和后劲。三亚市中医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该院近年来以高端定制等服务模式,为来自中亚地区、俄罗斯、瑞典、挪威、奥地利、法国等多个国家的4万多位游客,提供了具有海南特色的中医服务。
据该院测算,每位外宾的平均医疗消费在2万美元左右,为三亚带来的综合效益超过8万美元/人次。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20年,来海南旅游的人数将达到7500~8000万人次,如果有30%的游客享受养生保健、中医旅游等医疗旅游服务产品,人均消费达到3000元,将带来600~700亿元的收入。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结合医疗界、旅游界等多个受访者的观点以及研究报告,海南医疗旅游还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不足。对海南而言,医疗旅游是全新的事物,没有经验可循。目前,医疗旅游缺乏全省统一规划和功能定位,各市县医疗旅游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削弱了产业间功能互补,制约了全省医疗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体制机制不顺。海南医疗旅游主要由卫生计生部门来推进,作为一项支柱性产业,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统筹协调全省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无法满足医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是政策落实和突破不力。对于“国九条”优惠政策,当地政府相应出台了实施细则,但国外药品和器械进口时间长、手续繁琐。其中,“急需少量”的药品进口价格比网络代购还要高。“多点注册”的政策还没有得到突破,博鳌乐城用地限制制约了规模较大项目快速落地,行政审批监管压力大。
四是缺乏主打产品。海南医疗旅游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医、养、游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一方面,医疗机构专注于传统治病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医疗旅游市场;另一方面,旅游机构不熟悉医疗市场,无法设计出适合医疗旅游的产品,没有形成吸引力强和知名度高的医疗旅游服务产品体系。
五是专业性医疗旅游服务人才严重短缺。在对外医疗旅游中,医生会诊、症状诊断、病例翻译、陪同翻译以及愈后康复服务等,每个环节需要大量拥有医学背景和高端境外旅游背景的工作人员,专业医疗旅游人才短缺是制约海南医疗旅游业发展的突出瓶颈。究其原因,是海南专业化、国际化的健康领域培训机构发育不足。截至目前,海南省只有18所高等院校,在全国2542所高职院校中占比不足0.8%,而在这18所高校中,涉及医疗旅游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几乎没有。
六是对国际医疗旅游业面临的风险准备不足。国际医疗旅游涉及流程非常复杂,出现违约、医疗质量事故和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比较复杂,解决起来花费时日长,面临较大风险。
七是高端医疗资源供给基础薄弱。海南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为2.08人,低于全国2.12人的平均水平,与北京3.72人、上海2.52人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医疗水平基础差、高端人才缺乏,是制约国际医疗旅游岛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此,尚玉明认为,利好政策的及时落地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参与,是海南医疗旅游业发展的两个核心。同时,他呼吁全国优秀的医疗人才来到海南的医疗机构兼职或全职工作,在享受高薪与美景的同时,共同推动海南的医疗旅游产业大发展,变目前的“旅游医疗”为实实在在的“医疗旅游”。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涉外医疗路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