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您约吗?

时间:2017-08-23 17:10:27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徐书贤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必将会对分级诊疗、基层药品使用、全科医生培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有谚:人一生必须交两个朋友——律师和医生。人们把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委托给他们,把健康委托给医生,而把财产委托给律师。

一个人,生病了,打个电话,如果能有医生迅速上门,做咨询诊断,和患者沟通起来像熟人、像朋友,这看起来是比较“奢侈”的生活方式,人们以往经常在欧美影视剧中见到的“家庭医生”就是这样的角色。如今,拥有“家庭医生”这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即将步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人人都将会有一个“医生朋友”,这听上去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来自杭州的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道,“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家那边就有,一个社区一个点,医生一直都在,我爸妈年过半百了经常小痛小病去看看,挺方便的,比起去医院挂号排队买药方便多了。而且我所在的社区聘请的是有资历的医生,有即将退休或者退休返聘的,比一般卖药的药房要靠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挺好的一件事。”
中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开是从去年开始的,2016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家庭医生在欧美地区已推行多年,是居民健康医疗的守门人,其不仅要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还要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引导合理就医等。因此,如果家庭医生签约这一政策真正落地,将会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现状,对我国推行分级诊疗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家庭医生“拓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各地推行如火如荼,记者搜集了此前各地媒体报道的最新相关数据。
2017年5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达760万,占常住人口的35%。3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今年5月份,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表示,目前,家庭医生制度已覆盖上海90%的社区,今年年底前将完成100%覆盖。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在5月19日举行的“浙江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目前,浙江省1.7万名全科医生及其团队与1175.9万名城乡居民签订了协议,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关系,签约率达24.28%,其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808.9万人,占68.8%。
5月19日,由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办的以“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关注重点人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全市6个区同时启动。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厦门市共完成签约49万人,签约率23.22%;覆盖家庭户26万,户覆盖率38.59%。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主的重点人群签约10.41万人,签约率53%。第三方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已签约居民对服务总体满意度达92%。
据各地媒体报道,在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和内容上,各地也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医疗水平等特点,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和结合。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卫生计生局开发了区域全人群健康数据库和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打造家庭医生板块,全面、及时、科学地掌握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
上海、江西、陕西等地探索将专家团队纳入家庭医生服务中。陕西省安康市从二级医疗机构抽调主治以上医师组成家庭医生技术指导团队,融入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组成的社会团队中,提升服务品质。
四川、青海、广东等地推出家庭医生服务包,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成都设计出30种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包,试点推行个性化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居民可自愿购买适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包。
利用“互联网+”,使居民与家庭医生交流更便捷。江西、湖南等地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利用“互联网+医疗”,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医疗问答类网页,搭建医患双方交流平台。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被列为今年深化医改10项重点任务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国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8%。各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多样,工作推进步伐也正在加快。
在5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副巡视员刘利群表示,目前,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已有27个省(区、市)印发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方案,整体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期,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务院医改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实做好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中,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标是:在全国85%以上的地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人群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力争实现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覆盖。
随着签约指标一出来,全国各地都紧锣密鼓地执行,有业内人士却认为,大家的状态更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四下奔走却找不到方向。
在网络搜索框中输入“家庭医生”,记者发现,页面显示的大多是各省市、各区县、各医院关于家庭医生的签约率以及推进工作的新闻,这些报道以官方新闻宣传为主,关注焦点多在“签约率”和“签约人数”等方面,而在新媒体的互动讨论中关于“家庭医生”的话题却鲜被提及,一面是执行部门的热闹,一面是参与者的冷眼,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执行中,大家还是将目光盯在了指标上。
 
谁是“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但在山东省潍坊高密的李大叔看来,离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有些远。“身边能有医生当然是好事,平时有病问问,不用大老远跑去县医院,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家庭医生能到咱老百姓家。”就连李大叔在医院工作的妹妹都对家庭医生还是“一头雾水”呢!而生活在我国最发达城市上海的唐先生也告诉记者,“我知道去那里签,但是我还没有签约,还不确定(家庭医生签约)究竟会有什么作用?”因此,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家庭医生”可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那么,家庭医生是由哪些人承担的呢?中国的家庭医生有哪些服务内容?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在服务呢?
“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面向家庭和社区,以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方向,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群众拥有健康‘守门人’。”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傅卫这样定义我国家庭医生的作用。
《意见》中提到,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由以下人员承担: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二是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三是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同时,还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未来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签约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生(含助理公卫医生)等组成。
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那么居民应该如何选择签约呢?据了解,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签约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2011年至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大量探索,有许多地方玩出了“花样”,成为各地参考的“样本”,概括起来,主要形成了以下5种经验和模式。
上海市“1+1+1签约服务模式。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组合。
江苏盐城大丰区“基础包+个性包”签约服务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包括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免费基础性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梯度结构、种类合理、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服务包。
浙江省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模式。卫生与财政、医保、价格、人事薪酬等政策联动,出台系列激励机制,保障家庭医生向签约居民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福建省厦门市“三师共管”签约服务模式。以慢病为突破口,以老年人为重点,由基层家庭医师、健康管理师和大医院专科医师共同组成“三师共管”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
安徽省定远县等“按人头总额预付”签约服务模式。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共同体,通过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按人头总额预付,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患者下沉基层,乡村医生收入与签约数量、质量和效果挂钩。
 
签约不是“数字游戏”
“看到新闻中报道,我们城市这么高的签约率,奇怪我怎么没有看到家庭医生呀?”名为“杉久斋”的网友提出了质疑。
在记者多地走访了解中,这样的反映并不少见。许多普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大多回答是“没有”“没见过”“没听说过签约家庭医生”,只有较少数人表示“有签约这回事”,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多是从老人开始的,家庭医生的全人群的推进尚需时日。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各地火热推行,各个地区的指标数据持续攀升,签约率不断被刷新。然而,在一些数据“美观”的地区,许多老百姓却不知有“家庭医生”,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签约。微博网友“超级大圈圈”留言感叹,“所谓的家庭医生就是去乡下签一个表,具体能给人家提供多少服务呢?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家庭医生的发展走向是好的,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切合实际,尤其是在严重缺乏医疗投入的农村,真心觉得这就是一些空头口号罢了。”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地区为了追求数据“美观”,暗自“摊派”,将几百人在纸面上“划”在一名医生名下,而居民本人却并不知情,实际签约服务内容只是“落实”在纸上,沦为“数字游戏”,家庭医生的签约率与实际居民对于“签约”的知晓率不符。更有业内人士指出,有些地方以行政强制命令的方式力图在某个时间段达到某个标准,着实引人深思。“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是不能保证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扭曲走样,比如数据注水等”,该业内人士表示。
全科医生马岩发表的《家庭医生签约,我们应避免“重蹈覆辙”》一文指出,过度追求签约指标,实际执行起来可能变成“杀手”,原因是操之过急。不少基层医生希望他可以向上级反映一下行政管理硬性推签约率干扰工作节奏的问题。“例如,有的地方为达到签约率,取消或降低原定签约费,签约时还送小礼品。这种非常被动‘奔着礼品’的签约是不是有些熟悉?注定难保有效性和真实性。”马岩认为,过犹不及,好的行政手段对促进家庭医生服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用力过猛可能就会带来新的阻碍。
另有专家提出质疑,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某地一个全科医生要跟1000名服务对象匆匆签约,能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吗?一个人给1000个人当“家庭医生”,能忙得过来吗?毕竟,家庭医生服务并不是想约就约。微博网友“想象之雪要下”认为,签约率的提高是好事,但也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关专家指出,原因是这些城市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相关工作铺垫,同时这些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人口素质以及城市基础条件等都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因此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执行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粘贴复制”这些模式,将目光集中在数据上,追求签约指标完成,造成形势大好却尴尬的局面。
此外,随着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在各地试点推广,各类问题接踵而至,对于家庭医生数量及质量的关注也成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此外,从医改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来看,要想使一项制度“可持续”推行,还要重视医生们所关注的家庭医生的薪酬机制和发展平台等。
 
家庭医生数量和能力是关键
家庭医生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除了人们对于其未知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迟疑,多是人们多年以来对于基层医生的信任感不足,这也是患者一有病就去大医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西城区的刘女士表示,“说实话,我的亲戚朋友对‘家庭医生’这样的形式还是不了解、不放心,还是习惯去大医院,不清楚家庭医生签约以后服务质量怎么样,要是误了病情就麻烦了。”
在一些先期试点的地区,也经历过许多人对“家庭医生水平行不行”类似的质疑。据了解,2011年,上海推出家庭医生制度伊始,很多社区居民抱着怀疑的态度,担心家庭医生“水平不行”,不肯与家庭医生签约。因此,近年来,上海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做了许多艰难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所谓“签约”,就需要医患双方互相信任,此外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保障。那么,家庭医生应当如何赢得群众信任,当好健康守门人呢?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自媒体发文表示,保障基层医生的能力十分必要。首先,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短时间内突击培训“全科医生”,应该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适合基层需要的家庭医生;其次,要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落实,制定出家庭医生服务条例等规定,按照相关标准与要求对签约医生进行培训学习,提升其技能,让家庭医生知道签约干什么、怎么干以及干成什么样;再者,要建立家庭医生技能提升的长效机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让他们能够承担签约所承担的任务。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家庭医生只有为签约对象解决问题,让居民实际受益,才能建立起信任关系。
“家庭医生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是现阶段制约签约服务工作的重要瓶颈。”在4月召开的家庭医生签约推进会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直指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的困境。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累计招收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3.7万人,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不足医生总数的7%,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到2020年,如果要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名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大约需要28万至42万名全科医生。此外,原本就总量不足的全科医生中,约80%分布在大中城市。
因此,“要将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和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同推进。”李斌表示。
鉴于全国现有全科医生数量与满足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人才问题是制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今后将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加强在岗人员培训,鼓励医生多点执业,鼓励退休医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加入签约团队。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将来十几亿人全面签约服务,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医生,要整合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健康管理师以及志愿者等资源,满足不同需求。
 
强化合理的激励机制
要让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先吃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社区医生待遇低、职业发展平台受限,很多医生不愿到社区来。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与大医院的同行相比,全科医生在医疗领域里常常被认为是“二等公民”或者是“二等医生”,这种看法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我们的服务就不能推进”。因此,对于家庭医生的身份认可也会增加职业荣誉感。
此外,有了合格的家庭医生,如何将家庭医生留在基层,增强岗位吸引力,这也是一些试点城市在实践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000人,但三年里流失率非常高,而社区医生流失原因中67%是因为薪酬低。
虽然在去年发布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综合激励政策,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但如何将激励政策真正“落地”,还需要构建起具体的配套细则。
而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激励机制方面,李斌强调,要推广标化工作量做法,将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和服务团队的收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对于家庭医生的薪酬体系,王虎峰认为,过去的医疗体系是以治疗来收费,现在家庭医生是签约制,更多工作是健康干预,就不应沿用老办法,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薪酬计算体系。这样才能发挥出家庭医生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据了解,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也在近期举行的家庭医生服务交流会上将“提高薪酬待遇、设立激励机制、加强培训、打通‘双向转诊’通道”等措施拟定为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的重大举措,自2014年深圳已经开始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学员待遇,对公开招考录取的学员,其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标准提高至本科6000元/月、硕士7000元/月、博士8500元/月。且在深圳对各区家庭医生服务专项补助中,都有提到各区考核补助及经费支持,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激励资金。
同样,在央视二套近期播出的《中国财经报道》报道中,厦门鼓浪屿医院对于家庭医生的工作绩效考核也是有所倾斜的,鼓浪屿医院的家庭医生,全都是利用个人的休息时间,完成入户签约服务工作,家庭医生每月收入人均1.3万元,比医院的药房、检验科以及没有参加家庭医生工作的医护人员,每月收入提高30%。
 
签约中的“顾虑”
“签约之后,以后是不是看病都要先经过家庭医生同意?”
“要是签约的人多了,服务会不会不好?”
此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试点地区都面临过“签约管多大用”的反问。对于老百姓来说,签约服务效果的好坏是主观判断,但是健康管理是否能够跟进?双向转诊是否顺畅?医保报销是否有优惠?这些却是老百姓切切实实的体验。
这就需要各地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同时,在就诊方面,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条件,加强设备配置。在转诊方面,赋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在用药方面,适当放宽基层用药目录,对签约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将有开具长处方的权力,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患者往返开药的频次。在技术支持方面,大力发展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
对于签约后会不会被“限制”,会不会被“绑”在家庭医生身上,上海在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始实行的是“软签约”。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本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按照“居民自愿、签约服务”的原则,全面铺开家庭医生“软签约”。签约居民仍可自由选择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但可额外享受家庭医生服务。
此外,还有不少老百姓比较关心签约家庭医生费用的问题,《意见》中提到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从目前各地试点情况看,居民自付部分的费用尚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以内。
据此前媒体报道,武汉市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年95元,试点期间不对居民个人收费。浙江温州市民每人每年只支付24元。宁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为每人每年150元,居民个人只需要承担50元。厦门每人每年120元,其中市财政支出30元,市医保支出70元,个人负担20元。
宁夏银川市卫生计生委有关人士表示,目前银川家庭医生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家庭医生实行免费签约,并没有额外补助。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家庭医生都是免费提供服务。此外,实行免费签约的还有广东、山西等地。
对此,一些业内专家却呼吁尽量不要进行免费签约,要理性对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虽然在一些正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地区的家庭医生表示,免费都难以推行签约,这比较让人“头疼”。然而,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费是趋势。
此外,自媒体专栏作家刘立红还撰文指出,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家庭医生,尊重家庭医生。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中,如果不注意正确地宣传有可能会引起居民的误解,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片面地理解为个人的私家医生,导致基层医生开展工作难度反而加大,从而又反过来引起签约医生的不满。“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增加签约率,完成指标,在宣传工作方面存在宣传过度的情况,比如把家庭医生简单地宣传成“上门服务医生”,好像事无巨细家庭医生都应该上门服务,就差说家庭医生是保姆了。”
在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上,就如何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李斌要求各地从6个方面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一是强化签约服务内涵,制定适宜的签约服务内容,合理设定签约基础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二是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是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加强考核激励,拓宽家庭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四是强化签约服务对群众的吸引力,在就医、转诊、用药、技术支持等方面,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同感,通过优质服务和差异化政策吸引群众主动签约。五是强化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支撑作用,拓宽签约服务筹资渠道。六是强化签约服务信息化支撑,建设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上级医院的互动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家庭医生会带来哪些影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是缓解“看病难”、改善就医秩序、均衡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制度将会对基层药品使用、全科医生培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9年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两条主线是基本药物制度与收支两条线管理。行业人士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志着对基层的管理思路从以资源为本的管控机制向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的转换,有望在这两方面对基层产生影响。
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有赖于全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显示,2013年我国全科医生数为每万常住人口0.1人,2020年目标数据为每万常住人口0.2人。因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会促进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完善。
专家还指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亦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的强化,推进医疗、康复、养老服务的一体化。如上海在2011年开始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于2013年开始试点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以满足超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还将带来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如《意见》中提到,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
在“2017中国家庭医生合作发展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顾湲家庭医生咨询工作室创办人顾湲表示,由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事关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与就医秩序的重大变革,甚至牵涉到医疗、医药、医保等几个方面新系统的建立,无论是服务提供方、接受方或管理方都缺乏必要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技能储备,落实此项医改任务压力很大。为了将签约服务做真做实,必须小心地开展城乡基层试点研究,从中探索机制体制改革的最佳方案及有效执行途径,以便取得经验,化解障碍,以点带面,使签约服务的目标得以落实。

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前景可期,家庭医生签约的推行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家庭医生服务推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这需要尽快完善与家庭医生相关的制度,除了要继续在家庭医生配套政策、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和地位,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全科医生健康发展的职业平台,提高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才能让他们扎根基层,让老百姓在健康医疗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应有的劳务价值,彻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家庭医生时代来临?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