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学科技创新,补医院发展短板

时间:2017-03-03 14:40:5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孙茜
医学科技创新是医院发展的源泉,是扭转医院“大而不精”现状的良方。同时,科学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也为医院决策者对资源调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科技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而医学科技则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时,国内外医学界也越来越关注科技评价工作。建立以医学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也成为推动医学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导向性工作。

2016年12月20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发布仪式暨第四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礼堂举行。今年榜单的整体情况为排名前100的医院分布在19个省份,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24家、18家、9家。按区域划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71家、13家和16家。在中国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位列前三位。对于目前我国各地医院的科研水平、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规划,出席活动的六位医界大咖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吴沛新:科研是医疗机构必须履行的任务
医学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迫切需要。临床医学应注重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诊疗防治等服务的影响评价,建立以研发能力、实际贡献、转化应用、技术服务、健康改善和产业发展等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在我国,大型综合和专科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医教研防四大任务,其中科学研究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科技公益性强,创新链条长,专业性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临床医学的环节,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花大力气予以加强。
首先是要加强重大的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的建设,包括国务院已经通过的面向“健康2030”健康保障工程和当下正在组织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重要的项目。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的能力,产出创新的成果,服务健康需求。
其次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包括已经规划建设的科学研究类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的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类的国家人类医学资源库,医疗健康大数据等资源库的平台建设。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已经在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等11个专业领域建立了32家临床研究中心,也联合了数百家医院建立协同研究的网络。在“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已经初步把建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纳入到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中,作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希望能够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支持的范围,建立稳定的支持渠道,推动主要的临床专业,实现全面覆盖。
最后是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医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和临床主体应用导向。这是医学领域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应用型研究的一个必然要求。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建设,建立分类评价的体系,并加强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
 
曹雪涛:科研助医院崛起
医学的进步关乎人类的福祉、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越发达的国家对于医学越重视。而医学科技则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医院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提升医院的科技水平对于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目前我国的医学科技创新工作并不理想。在国际上,国内的医疗机构真正能够称之为医学中心的极少。为什么?因为成为医学中心的标准很高。除了会看病,还要看好病,还要在国际上能够引领医学的发展,这样才能称之为医学中心。
过去,我国的医疗机构着重规模的扩张,临床技术手段大部分都是依赖“进口”,治疗方案和药物鲜有自己发明创造的,科技创新滞后明显。很多知名的大医院过去都比较重视临床,临床实力强而科研和创新能力偏弱,这几年通过评审也意识到了自身的差距,所以都在积极调整策略。大家都意识到如果想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华西医院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地处西部,但它的科技影响力排名第一。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医院领导的重视,华西医院的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科研,而且真抓实干。比如调整科室设置,通过和药学院、基础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的方式来提升该院的临床科研能力。同时,对年轻人才格外重视,并很好地处理了老中青三代人的衔接问题。
临床科研能力提高以后,也会产生口碑效应。华西医院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人们就会逐渐认可这家医院。近二十年来,华西医院的成绩有目共睹。它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整体发展,提升声誉的典范。由此可见,对于一家医院而言,由着重规模的扩张转向科研内核的创新,才是推动医院发展的正道。
 
张抒扬:筹建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
作为一名主管科研的副院长,我深知科研对于一所医院的重要性。同时,科研发现不应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要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新检查或治疗手段。
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中心建了上百个,但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缺乏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因此,建立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可以避免各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促成多中心联合攻克重大医学难题。
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已经获批,将依托协和医院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国家基础设施。这个转化医学中心将围绕着老龄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等建立第一批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转化医学研究病房以及实验室。转化中心的建设会充分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医院的优势,推动科研创新。使其成为覆盖首都、辐射全国、与国际相接轨的转化医学研究标杆。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转化医学平台项目在全国一共部署了五个,除了北京协和医院外,其余四个分别建在解放军总医院、华西医院、西京医院,瑞金医院。这些转化医学中心是国家级的,并不是给某一家医院单建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它的搭建将有效整合各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填补临床和基础之间的沟壑,搭建桥梁,使基础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产业内各方人士以及有志于医学创新的人员都可以在这里并肩作战,共同攻坚克难,解决临床上尚未解决之难题,推动医学的进步,最终更好地服务患者。
 
胡盛寿:大医院要成为医学中心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科医院,阜外医院在此领域排名第一或许是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不过,这个第一名如果从医疗规模来看,我们还是比较自信,因为阜外医院现在一年能做1.4万例心脏手术,绝对是世界巨无霸。但是一旦从医院的医学科技竞争力来衡量,便感觉有些受之有愧。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明白了自己的欠缺之处,才能更好地作出相应改变。此轮医改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强化国内医院的资源配置。但是实际情况是优质医疗资源依然向大城市不断地聚集,患者也不断地向大医院涌入,与设想的情况反差太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医院要谋求发展,更要明确自身定位。关于大医院的角色定位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的报告当中讲得很清楚,就是要建设“国家队”和“省队”,即建立少而精的国家级和省级的医学中心。
医学中心与医疗中心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我国的大型医院都建设得非常漂亮,但是像美国那样的知名医学中心在国内却凤毛麟角。如果我们和美国医院排行榜中的连续多年的第一名去比较,在医疗的规模或者质量上差距可能并不大,但是我们的医学研究水平和国外的差距非常大。
如何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很多院长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措施。我觉得首先是要整合资源,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没有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都是纸上谈兵的。其次,有了医学平台还要有人才的参与。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院的医生都很忙,鲜有精力开展医学研究。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人员结构上作出调整,专门配备人才进行科研工作。
目前,阜外医院就开展了“医院领导下的医疗工作病房主任负责制和学科发展中心主任负责制‘双轨制’”。病房主任是做医疗的第一负责人,他的工作主要是看好患者,提升医疗质量。另外有一个中心,中心主任即学科带头人,他的任务就是做学科建设和医学建设。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资源,创造不同的机制。此外,因为长期缺乏科技创新氛围,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推广和沉淀科研文化。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多方的共同努力方能达成。
 
乔杰:促科研创新,攀学科高峰
北医三院算是比较年轻的医院,跟很多“百年老店”比,我非常羡慕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学科团队。北医三院建院58年以来,一直非常努力地在找寻学科发展的切入点,能让医院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但是说实话的确挺艰难的。所以,我们更希望能有更科学的学科评估方法对医院进行整体的评价。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科学的学科评价方法找到本院的不足之处,并向其他医院学习借鉴,从而搭建本院的学科发展的整体构架。
在科技影响力方面,北医三院这些年确实在进步。对于一个仅有58年历史的医院来说,成绩还算不错。对于这次排名,我也在认真分析医院整体的情况以及各个学科的发展情况。作为院长,我自己所在的学科是进步的,但是医院其他的学科排在全国前列的并不多,都还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强势学科上,我们并没有到达“高峰”。“高峰”的缺乏,使医院离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北医三院的定位是一个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一个高级人才的培养中心,一个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对于未来,我希望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都能够赢得海内外同行的尊重,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当然,这些需要时间,也需要积累,更需要耐心。
为了实现目标,这些年,医院在制定学科整体发展的策略上下了很大功夫。通过人才的培养,平台的搭建以及制度的建立,以激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从而通过各类人才的创新成果去促进学科的发展。首先重点挖掘医院内部人才的潜力并予以奖励。比如骨科研制出的国内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这个收益的60%直接转归发明人,此举对年轻人有很大的振奋作用,激发了他们进行临床新产品科技创新的热情。其次,制定科研成果转化具体的管理办法,成立转化办公室等相关支持部门,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池慧:评价体系成科研参考依据
医学科技的评价作为衡量医学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医学科技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医学科技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推动医学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
作为支撑科学决策有效的工具,医学科技评价的内容也日趋多元化。在借鉴国内外科技评价经验并结合我国医院科研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院构建了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学术影响三个主要方面设置。科技投入是医院开展科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人、财、物等的投入,该评价维度综合考虑了人力资源、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等方面;科技产出是科技活动所产生的直接成果,该评价维度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专利和标准等内容;学术影响是指医院的科技成果以及科研人员在学科领域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维度包括杰出人才和团队、学术任职以及科技奖项等方面。
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要去看医生,选择医生的时候先看看SIC论文,他要是发的论文多,你就不要找他去看病。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对一家医院的影响力的评价,不能过分以论文为导向,应以全面科研能力来评价,通过建立更加客观地指标体系,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的反映各个医院的临床研究的状况。论文仅是作为科技产出指标下面的其中一项,而且设的权重也应越来越淡化,并且要兼顾国内外的论文。
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对象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公布的1149家三级医院名录为基础,增加部队医院、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76家,共对1325家三级医院进行科技影响力评价。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640家、中部地区377家、西部地区308家。之所以评价对象是国内的三级医院,是因为三级医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科研活动越来越活跃,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其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受到国家和行业的重视,受到社会的关注。综合考虑科研体量、代表性及示范性等方面因素后,选择了三级医院作为评价对象。
基于评价体系分析我国主要医院的科技影响力,既可了解医院的科研状态与优势,也可概览医院科研分布及学科建设状况,同时也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医院加深对我国庞大的临床资源的认识和研究力度,提高对疾病防治和临床指南的证据贡献,提出更加满足临床诊疗要求的研究设计;更加重视加强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对临床医疗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加积极地调动临床医生从工作实践出发投入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以及建立完善我国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回·汇2016 >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