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时间的4D打印

时间:2017-03-14 14:59:4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郭潇雅
唐都医院4D打印手术案例的成功,宣告了4D打印已进军医疗界。

近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以下简称“唐都医院”)胸腔外科利用国际新技术,成功把一个4D打印的支架放置在一名患者的气管外侧,完成了一例因气管狭窄导致呼吸困难的手术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4D打印?唐都医院3D打印研究中心主任曹铁生告诉《中国医院院长》,4D打印是指利用智能材料或可降解材料作为打印介质的增材制造,打印出构件的三维空间结构变化会在时间轴上展开。简单地说,是在设计3D打印的时候,将构件随时间变化这一新的维度加载到了构件中,打出来的构件虽然仍是立体结构(3D),却包含着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功能(3D+D=4D)。
与3D打印相比,4D打印出来的三维实体结构不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而是智能的,可以随外界环境而发生相应变化。借助4D打印技术制造出的智能结构,可以发生由一维或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的变化,或者由一种三维结构变化形成另一种三维结构。因此,4D打印不仅是3D打印智能化的延伸,更是对未来科技的构想。
立足科技前沿
4D打印的概念是在2013年美国TED大会上,由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科学家Skylar Tibbits提出的。该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遇水可以发生膨胀形变的亲水智能材料,利用3D打印技术将硬质的有机聚合物与亲水智能材料同时打印,二者结合构成的智能结构在遇水之后发生膨胀,带动硬质有机聚合物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了新的稳态形状。
国内开展4D打印研究起步较早的单位有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带领课题组,利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造了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智能结构,在加载电压下可以随着时间实现形状结构的变化,填补了以往只能制备片状IPMC的空白。他们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微创手术器械多自由度操作臂的制造研究中,将传统的机械关节改为通过电场对智能材料性能的控制,成为一种刚柔相济的操作臂柔性控制方法。
据曹铁生介绍,唐都医院应用3D打印技术最早开始于2013年,当时他带领研究团队在解决非标准实验部件研制问题时,自行研制了唐都医院最早的2台3D打印机(目前仍在工作)。随着与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不断合作,医院逐步升级了3D打印机的各项性能,目前已拥有5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在唐都医院院长张永生的大力支持下,曹铁生的3D科研团队去年成功申报3项重大科研课题,并先后成功完成了3D打印钛合金胸骨、肋骨、漏斗胸矫形钢板以及血管支架的植入手术,其中不少手术在国际上属于首创。正是基于3D打印技术的经验积累,2015年底,唐都医院组织了一批青年才俊,开始攻克4D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难题。
然而,4D打印概念比较新,相应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完善,主要存在智能材料种类少、打印机规模太小等问题,国外也仅在环境自适应机构、结构健康监测、柔性机械、自执行系统等领域进行了初步应用,大部分医疗领域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攻关,唐都医院的科研团队一期制作了6个聚己内酯气管外支架,但在各种性能测试中均未达标。
为了探索将4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疗,唐都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唐都医院定期选派骨干医生去西安交通大学参观学习,并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来医院交流讨论,实现医学与工科的最大化交融。经过5个月的研究试验,唐都医院的科研团队成功制作了最佳的气管外支架。就在此时,文章开头提到的这名患者来到了唐都医院就诊。
临床效果良好
据唐都医院胸腔外科主任李小飞介绍,该女性患者吴某今年46岁,罹患气管内膜结核2年,规律抗结核治疗后遗留气管软化症。患者反复就诊于广州、西安等多家大医院,但病情逐渐加重,危及生命。到唐都医院就诊时已经出现极重度呼吸困难,在家中多次晕厥。
医院为其组织了多名相关专家会诊,最终得出三种治疗方案,一是在介入手术或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植入气管内支架,以此撑开软化的气管,但是可能会发生排痰不畅、机械损伤、肉芽增生、支架移位等多种并发症;二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软化段气管,但是术前检查显示,患者全段气管长约11.5cm,软化段气管长达6cm,最窄处直径仅3mm,切除长度达到了气管切除的极限,单纯切除狭窄段的手术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术中导致患者窒息死亡;三是通过植入外支架将软化的气管悬吊起来,但是此类手术目前仅美国密西根大学团队在2013年完成过,并且常规的3D打印只能满足气管外支架的外形、韧度、强度、弹性等性能要求,无法满足生物兼容性和可降解性等特殊要求,只有通过4D打印才能解决该技术难题。
面对以上三种治疗方案,患者和她的丈夫毅然选择了第三种,并坚决要求医院使用4D打印这种新技术来进行手术。
李小飞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唐都医院在用4D打印技术做好气管外支架后,先在3D打印的患者气管模型上预演了手术过程,反复思考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应对措施,最终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手术方案。在手术中,首先使用微桥线分别在气管横截面的1、3、5、7、9、11钟点位悬吊软化的气管,纵向每间隔1cm悬吊气管一圈。然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监视气管管腔,对气管共缝合了36针,力求每一针均不穿透气管黏膜层。最后在气管外支架外表面包裹一层光滑的人工胸膜,完成了整个手术。
该患者在术后5天就拔除了全部的引流管,术后1周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呼吸。纤维支气管镜和气管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术后患者的狭窄段气管直径达到了1cm以上,手术效果非常理想。同时,患者主观症状改善非常明显。术前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行动受限,术后患者呼吸通畅,自己能爬上三层楼。目前尚未观察到患者对支架有任何的不适,但长期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随访。
“与常规的气管切除手术相比,基于4D打印的手术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快捷;此外,我们通过调控支架的降解周期,使支架在两三年内逐渐被人体吸收,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取支架的痛苦。”李小飞说道。
这是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3D打印技术从构想到成熟用了20年,4D打印技术从构想至今不过三年时间,已然结出硕果。唐都医院下一步将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新型智能材料研发与改性研究、新型建模软件和多喷头4D打印机的研发等工作,为4D打印在我国未来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妇幼之重 >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