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效恩:一路风雨一路歌

时间:2016-01-01 21:10:37来源:作者:刘文生
往事并不如烟。从过去一步步勾勒出未来,人生如一幅水墨画款款展开,打动人的终究是真实。

       “不为历史做结,只为明天写序”,济南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马效恩以这样的话语开场,对自己的过去做了一番打量和梳理。从辛酸的童年、艰苦的求学生涯,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历练、成长,再到执掌医院后的破浪前行,马效恩传记似的表述,回顾了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也给处于巨大变革中的时代做了精准注脚。

      一路走来,得到的总比失去的多,故事暂时截止2015年底。过去六年时间里,中心医院深深地留下了马效恩的印记。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南望千佛山,被泉城济南闻名遐迩的几大景观所围绕的中心医院,并不能掩盖身为省会城市市级医院的尴尬。上有部级、省级医院,下有基层医疗机构,夹缝中生存的中心医院如何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存之路,是马效恩每天思考的问题。

      过去的经历为马效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验和灵感,让他具备面对这种局面的自信和魄力。马效恩上任后的几年中,中心医院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15年3月,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中国省会城市市属医院100强”榜单中,中心医院以其13项考核指标的综合排名位列第6名。不必过分纠缠于现状,过去的每一个决定、每一项决策无不为今天的结局制造缘由。

      命运开了一个玩笑

      16岁之前,马效恩一直是一个东北人。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生存,父辈从山东闯关东到了黑龙江,马效恩在北大荒出生。出生两个月后,命运给了他第一个磨难,母亲患了乳腺疾病,父亲只好抱着他走东家、串西家,吃百家奶。为此,母亲给他取名“孝恩”,让他知恩、感恩、报恩,尽忠、尽孝。后来,马效恩把“孝”字改为“效”,意为报效、感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懂事起,马效恩就开始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上初中时带着锄头、镰刀,下学后直接到地头干活。打柴、喂猪、扛麻袋、播种、收割没有他不能做的。蔚蓝的天空下,广袤的黑土地承载着两代人对生存的渴求,他会延续父辈的命运吗?他不知道。

      时代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80年代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受贫穷、饥饿折磨许久的齐鲁大地终于焕发了生机。马效恩的父母做出了改变他命运的决定。1982年春节刚过,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母亲含着泪水为他收拾好行囊。16岁的马效恩独自上路,离开黑土地,第一次踏上他父母成长的地方——祖籍山东郓城。

      北大荒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异常简陋艰苦,师资水平有限。而孔孟之乡的山东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有很高的水平。回到山东郓城,初来乍到的马效恩听着熟悉的乡音,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有吃的、没有钱,学校也没有着落。不得已,马效恩只能投靠素未谋面的亲戚,借宿、蹭饭,艰难度日。校门口的多次哀求,感动了初三班主任,马效恩被破例在教室最后一排桌子的过道上架起一块木板,班级里有了他的一席之地。中考将至,由于在东北打下的功底差,考中专无望,马效恩只能希冀通过发奋学习考上高中。没日没夜的努力没有白费,半年后,他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

      一些事历历在目。一个没有考上高中的同村同学寄给他8张5角的纸币,表达自己的寄托。马效恩非常感动,这样的淳朴善良一直影响着他。温饱问题从未远离,马效恩一边上学一边帮别人干活换取食物。一年半后,父母也迁回山东。盖房、种地,生活有了起色。马效恩心无杂念,一心扑在学习上,很快成了班级中的尖子生。

      高考那天,马效恩第一次走进县城,自信满满。考试结束,他掩饰不住喜悦。第一志愿东北电力学院志在必得。从小在煤油灯下度过黑夜的他希望成为一名技术员,为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带来光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是漫长的,没有等来梦想的寄托,等来的却是排在最后一个志愿的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然而不管愿意不愿意,这已经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马效恩执拗着在档案里找到高考试卷,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试卷上画着一个冒着烟的大烟囱,要求围绕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写一篇反映问题的文章。马效恩从小到大眼里都是蓝天白云,绿油油的庄稼,连大烟囱都没见过,哪里知道什么是污染。

      当时代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命运却跟马效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从未想过会和医疗沾边的马效恩不得已接受命运的安排。

      管理才能初显

      即便这样,20多年没有考出进城读书学生的村庄还是轰动了,去济南上学那天,父老乡亲自发为他送行。马效恩丢弃沮丧,踏进了济南卫生学校的大门。此时,马效恩并未意识到接下来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为2009年12月21日那一天做准备。

      为了生存,为了让自己更优秀,马效恩仍旧没日没夜地学习、勤奋地工作,这是他青少年时代就已养成的习惯。学生科的老师发现了他做班长时的敬业和管理才能,第二学期就刻意把他调到学生会工作。两个月后他成功竞选学生会副主席,后来继任主席。管理,从这时候起步,在学生时代他就创新性地探索了学生管理“量化管理考核办法”。

      1988年,临近毕业,他面临着计划经济时代又一个抉择。按照规定,哪来的生源必须回到哪里去。马效恩也许不得不到郓城县城下面的一个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然而,马效恩的才华并没有被掩盖。那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山东省立二院(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科主任对在此实习一年的他特别钟爱,临近毕业时三番五次到学校要人,母校无法坐视不管,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协调,马效恩等来校长谈话,学校决意让其留校。

      留校的马效恩被分到团委、学生科,一边做临床检验和生物学的教学,一边继续他的学生管理工作。1992年,27岁的马效恩兼任济南市卫生局团委副书记。1994年,市卫生局团委换届,马效恩被选为专职副书记。从此,他不得不离开学校,与自己的专业越走越远。“这一下业务全丢了,是一个遗憾。”

      失去的东西,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补偿。共青团的工作给马效恩提供了绝佳的锻炼机会。“团委书记和党委书记考虑的是一样的。全面考虑问题,凝聚年轻人力量。”马效恩说,“现在做党委书记、做院长很多时候也在用共青团的工作办法。怎么舆论引导、怎么协调用人、怎么调动积极性、怎么与人相处都是从那时学到的。我等于比其他人早进入社会三年。”从1998年开始,马效恩又多了一个职务,卫生局宣传处处长。这一职位一干就是7年。在宣传处处长的职位上,马效恩成为整个卫生系统的笔杆子,也得以全面接触卫生系统的业务。“宣传岗位特别锻炼人,每个方面的业务都在参与,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丰富自己的过程。写的过程出思路,文字的表达来自业务积累。”

      2005年,马效恩从卫生局宣传处处长升任副局长。这让马效恩感到意外,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长期负责党务工作的宣传处长,到副局长的职位上居然分管核心业务的医政工作。这也许是局长的信任和赏识,也是局长对他的有意培养锻炼。从此,马效恩医政、卫生应急、医疗急救一手抓。“无知者无畏,这是领导的艺术。长时间在一个岗位上,会失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让局外的人去做反而能够创新,闯出一条新路。”马效恩说。

      然而,上任之初的工作并非平坦,遇到的挑战也一次次考验着他。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此后,随着主要领导在手足口病防治、三聚氰胺事件、H1N1,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全运会医疗保障等重大应急救援事件中,一次次洗礼着身处一线的马效恩。2008年,身为山东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副总指挥的马效恩,在北川第一批参加抗震救灾持续28天,同批队员中滞留时间最长。从地震现场回来得出的人生感悟是,“人活着就好,活着有点精神更好,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最好。”

      马效恩并不知道这样的考验正在为他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副局长的岗位上,他得以全面了解医院管理和运作。即便如此,他仍旧没有想过到医院工作,在他的预想中,一辈子在机关单位,平稳而没有忧虑。命运偏不许他过这样的日子,2009年年底,天降大任,马效恩走马上任。

      当院长:“无知者无畏”

      经过严格的选拔任用程序,2009年12月21日,马效恩正式接过中心医院的帅印。那一年,马效恩44岁,是当时同级别医院中最年轻的院长。

      与中国绝大多数医院院长“医而优则仕”的情况不同,马效恩尽管学医出身,却没有当过临床医生,没有在无影灯下工作的经历,可马效恩并不惧怕这样的差异。“没有医院运营管理的经验,但我有管理医院的经验。以前在卫生局是抓具体,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到医院后是具体抓,一把手,什么都得管。从2005年到2009年4年多管理医院的经验积累让我有信心做好工作。”

      马效恩开展工作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稳定大局。当时检察院进驻医院7个月,正在调查医院之前的相关问题,员工情绪不稳定,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顾虑重重。马效恩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谨慎行事。

      马效恩卫生局副局长和院长的双重身份为他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一上任,专业技术职务首次岗位竞聘管理和多年积聚的矛盾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种种原因,医院之前已7年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聘任,75个人临近退休却没有了技术职务,职工情绪异常不满,上任后的一年里每个周末基本都是接访日。马效恩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依靠卫生、人事等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争取副高指标、清理吃空饷人员、转行转岗、内部聘任等方式,终于把职工的利益和情绪维护安顿下来。此后,一系列反常规退休制度、返聘制度建立起来,人力资源管理等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深入……

      那段时间,医院人才流失现象特别严重。马效恩清楚地记得上任之初,省城某医院分院启用之时就有7个人离职,这让他心痛。人往高处走,人员流失首先要反思医院自身的发展。在马效恩看来,医院要长久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而当时中心医院仅有床位981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同级别医院已经完成了改扩建任务,我们才起步考虑发展问题,做大靠适宜规模,做强靠精细管理。”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两年马效恩当起了“拆迁办主任”。他的设想是把员工居住的破旧平房、筒子楼拆掉,腾出地方,新建一栋住宅楼和一栋病房大楼,一则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二则拓展发展空间。拆迁历来敏感、阻力重重,但他还是低估了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马效恩和班子成员亲自上阵,一户户做工作,成效并不明显。拆迁工作几度陷入停滞,有的拆迁户晚上堵住他的家门,哭闹、威胁、恐吓。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后怕。马效恩还是那句话,“无知者无畏”。三年后,一栋职工公寓楼和一栋综合病房楼拔地而起。其中综合病房楼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奖”。

      2014年,历经三年建设的5.6万平方米综合病房楼全面投入使用,中心医院床位达到2000张,当年床位使用率就达90%以上,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同时,作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市属医院,开始承担起一系列改革试点任务,成为改革的促进者和担当者。诸如,对口支援、临床路径管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绩效管理改革、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等等,都走在前列。

      马效恩坦言,卫生局的工作经历让他更能意识到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角色变换后,他能很快抓住上级政策引领和基层工作重点,因为他可以同时从院长和卫生行政领导两个角度考虑问题。马效恩从全局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去把握政策走向,及早引导,主动地去做,适应改革。站在宏观思维的层面推行微观工作,马效恩游刃有余。

      创新是发展基因

      马效恩认为,学术型管理者的优势在于医疗行为的流程管理、医疗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落实。但经营医院不仅是医院管理的问题,还包括组织协调、发展战略、战略规划等决策性问题。马效恩说,他做院长的梦想是培植好一个积极向上的理念,带好一个创新俱进的团队,营造一种和谐进取的氛围,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他对院长领导力的理解无不贯穿于他做院长的梦想中。2010年,马效恩提出了服务大局、服务临床和服务患者的“三服务”理念。服务大局主要体现在不折不扣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服务临床主要体现在机关和后勤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帮助临床解难题、见实效上;服务患者则体现在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真心实意地把工作落实在为患者做实事、做好事上。几年来,这个理念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医院内部管理,培养和塑造先进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马效恩创新性地提出并完善了“12345”管理模式。马效恩介绍,“1”是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这一条主线,“2”是建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3”是实施三级负责,“4”是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合理用药、感控管理四个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5”是以加强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器械维护和信息化建设五项支撑。“12345”质量管理模式受到原卫生部医疗服务与监管局的表彰,被授予改革创新奖。

      为应对来自各级医疗机构的竞争压力,马效恩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医院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对此,医院启动了“振兴外科”6项行动计划,鼓励开展微创腔镜手术。近年来,中心医院在肝胆科、泌尿科、心内科、妇产科、两腺科、胸外科、血管外科、胃肠科、关节外科等多科室开展腔镜技术治疗各种疾病。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业内影响力不断扩大,腔镜技术已经达到手术总量的85%,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整体优势。

      如今,医院国家、省、市级三级学科梯队雏形已经形成。烧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普外科、内分泌、护理、临床检验、骨科等15个专业科室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科为山东省第四批中医药重点专科。凭借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优势学科的雄厚实力,医院成为济南市唯一入选卫生部开展“心脑血管卒中高危人群一级预防实践项目”的医院。泌尿外科成为全国十家首批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腔镜培训基地之一。

      除“振兴外科”战略,中心医院还推出“560”明天计划、“博导讲坛”、一年一度“十大特色适宜技术”评选、连续6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每年10件实事”、“一对一”临床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科研架构等创新举措,助力医院实现新的跨越。这无不体现马效恩的创新和改革思维。

      为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中心医院和平阴县医院联合推出了“三级四联一体化”IT医联体模式,成为济南市2014年济南市唯一重大民生项目,并获取500万元的科研经费扶持。“借助这个平台,大医院的医生也可走出‘围墙’,为基层患者服务,这样就实现了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目标。”

      时代巨变,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走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马效恩认为,不管医改怎么改,固本强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服务功能,职工受鼓舞、群众得实惠总归没有错。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回溯2015 > 与院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