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

时间:2016-08-16 21:14:06来源:作者:丁晓燕 叶辉 马宇岚
医院通过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

      如何有效增强医患互动?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如何优化医院社会形象?近年来,这些问题成为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一大挑战。医院管理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

      上海是我国医改先行者,2011年先后成立了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和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并印发《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涵和未来上海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方向。

      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港台地区已相当成熟,然而在我国内地尚未形成规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发展瓶颈。首先是社会大众、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较为陌生,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感,造成在实践过程中的依从性较低,效果欠佳。其次是缺乏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法规做指导。医院已开展的为民服务工作,组织者来自多部门,党务条线以节载道,为创建文明单位而开展;业务条线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而组织;更或者是医务人员自发成立的兴趣小组模式。这些已在开展的为民服务,虽属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但因未建立明确的组织框架体系,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职能不清,缺乏专业社工理论督导、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工作方法还不够规范,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同时,医务社会工作的科室设置、岗位要求也缺乏明确的规定,造成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政策依据,也进一步阻碍了区县综合性医院全面、有效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进程。

      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有肥沃的生长土壤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医院员工的积极响应和社会群众的大力支持。在区县综合医院中,医务社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体会是,在医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区县综合性医院的志愿服务、主题评选、关爱患者案例、成立专业病种的病友小组、医疗服务进社区等健康教育、义诊服务活动,已日渐规范化、规模化和长效化,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优化了医患关系,也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同时,在医疗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为缓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更好地投入日常工作,医院也在逐渐开展针对医生、护理人员的“巴林特小组”,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

      同时,需要卫生主管部门明晰的政策、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具体实施方案的建立、科室的设置、人员的配置、各类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均是区县综合性医院顺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保障。通过现状分析,我们认为在逐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初始阶段,应梳理医院的服务职能,整合有价值的资源、项目,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方式,紧密结合工作要求、医院实际,明确定位、明确责任,切实把医务社会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修正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在区县综合性医院专业医务社工缺失的情况下,根据《意见》的精神,有效发挥1~2名兼职社工单薄的力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就得建立一支由医生、护士、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社工的日常督导、制度约束,引导志愿者队伍服务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项目化和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设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为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

      通讯作者:叶辉

      编辑/唐超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回溯2015 > 县域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