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胜:三个抓手实现医院飞跃

时间:2016-05-26 23:04:06来源:作者:
2009年10月20日,对徐希胜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他正式就任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院长。这本应是一件高兴事,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当这个院长属于“临危受命&rdqu

 

 

2009年10月20日,对徐希胜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他正式就任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院长。这本应是一件高兴事,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当这个院长属于“临危受命”。由于医保黄牌警告,三大商业保险公司与医院相继中断业务关系,来院就诊的患者人数大幅下降,业务严重下滑,还有8000余万元的欠账需要偿还,这种状况使得全院上下人心惶惶。

然而,徐希胜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压倒。经过他和医院领导班子数年的苦心经营,医院不仅撤销了医保黄牌警告,恢复了和三大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还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1月,该院正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说起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徐希胜说,抓管理、抓服务、抓中医文化建设,是医院改革创新的法宝。

 

抓管理 规范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穷则思变。上任之初,面对医院四面楚歌的现状,徐希胜陷入了深思: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徐希胜认为,缺乏规范化管理是症结所在,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生存、发展与规范三者的关系。

2011年之前,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区是独立运行的两个部门。同一专科在门诊的检查结果,住院病区不承认,而住院病区如果想收治门诊患者,还需要从病区奖金中划拨一部分给门诊医生作为奖励。

考虑到门诊、住院病区各自为政的弊端,徐希胜认为,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使患者负担加重,更重要的是,会延误患者病情,使医院失去患者信任。于是,徐希胜对此动了刀:实施门诊病房一体化管理,即取消门诊,将同一专科的门诊医生和病房医生划归同一科室,主治医师以上资质的医生都必须出门诊,并有义务为科里收治病人。

徐希胜开出了规范管理的“方子”: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重;严格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业务发展;积极稳妥处理生存、发展与规范三者的关系;厉行节约、勤俭办院;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公开反对。徐希胜坚定地认为,只有用成绩证明措施的正确,他们才会接受。正如徐希胜所言,规范化管理使中医院境况彻底扭转。最先是医保部门撤销了对医院的黄牌警告,紧接着,三大商业保险公司恢复了与医院的业务合作;2010年下半年,医院业务量止跌回升;2011年,全院门诊量较上一年年增长三成,居全市同级中医医院第2位;全院总收入较上一年增长1/5,居全市同级中医医院第1位。目前,全院职工不仅拥有业务上的提升机会,劳动报酬也随着医院业务的增长而增长,全院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

 

抓服务 缓解百姓看病贵

徐希胜认为,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要在服务上下功夫,要让患者以较少的花费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在这方面,房山区中医医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院大力实施低价运行策略。所谓低价运行策略,并非将价格降低,而是对患者进行合理检查、治疗和用药,避免过度检查、医疗,为患者节省费用。

实施低价运行策略以来,该院为患者切实减轻了负担:2011年在全市19所同级中医医院中,医保人均住院费用降排第14位;在全市84所同级综合医院中,医保人均住院费用降排第62位。改革是双赢的,低价运行策略不仅让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对医院的运营状况也有很大贡献。

该院还于2011年11月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实施“先救命后交钱”急救服务模式。在该模式实施一年半的时间里,救治患者1000余人次,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2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未出现1例恶意逃费现象,患者满意度提高9个百分点。

“公立医院改革要让患者真正得实惠。”徐希胜肯定地说。

 

抓文化 缓解偏远山区患者看病难

中医医院要体现中医特色,除了在业务上突出中医优势,还要宣传中医药文化。房山区中医医院通过建立中医流动医院,为二者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不仅将中医治疗优势延伸到田间地头,还借此广为宣传中医药文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偏远山区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北京市房山区是一个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的大区,百余万人口中大多数为农民,地域宽阔,交通不便。由此,造成了当地农民小病扛、大病拖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徐希胜和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投入214万元购置改造两辆大客车,建立起中医流动医院:一辆改装成药房、收费、直报车,配备了常用药品和中草药饮片,并借助无线网络开通了农村合作医疗现场直报业务;另一辆改装成医技检验项目车,配备了X线机、心电图、超声诊断和常规化验项目,同时抽调科室骨干力量定期随车出诊。中医流动医院自建立以来,已巡诊570个村次,接诊4.8万人次,医疗覆盖人口71.6万人,实现了中医药广覆盖;现场直报169万元,为百姓节省交通费等285万余元,发放各种宣传材料33.5万份。

中医流动医院的推出,在赢得广大群众赞誉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门诊量,收住院人数占医院总入院人数的5.2%,促进医院业务总收入增长3.1%。同时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2011年,在原卫生部召开的“医药卫生系统窗口单位创先争优座谈会”上,徐希胜向李源潮等领导同志汇报了在“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中取得的成绩;在山西省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经验交流会”上,徐希胜代表北京市中医系统作了汇报;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临房山调研中医流动医院运行情况。

除了将技术和文化宣传延伸,医院还举办了两届北京・房山中医药文化节,实施了“中医服务七进工程”。还与媒体大量合作,让中医药文化传遍区域内的家家户户。医院还在病房安装闭路电视系统,播放中医药科普知识,将中医药文化送到患者床边。

2012年7月21日,在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前夕,房山区中医医院遭受了特大洪灾。然而,这没有阻止该院晋升三甲的步伐。徐希胜说:“洪水能冲走医院的楼房和设备,但冲不走我们的人心和软实力。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洪灾带来的困难,通过等级评审。”带着这份决心和实力,徐希胜带领房山中医人通过了三甲等级评审,翻开医院发展新的一页。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圈子 > 企业家沙龙 > 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