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文章详情

王锡山: 托起山那边的希望

原创

作者:付冰冰 2025年09月24日 14:35 37 阅读

身处国家级平台,我们要把任务和使命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带领全国志同道合的同仁发出中国声音。

“我们有个口号,全国医生同质化培训,不要少数医生强,要人人都强,帮助全国病人都得到规范化治疗。”如何把业内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多年来,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锡山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答案。

对于仰望星空的天文爱好者来说,2025年2月28日是个大日子。这一天,太阳系的七大行星将沿着黄道排成一列,民间把这种几十年才得以一见的天文奇观称为“七星连珠”,并赋予遇见“七星连珠”寓意好兆头到来的说法。和众多天文爱好者一样,王锡山期盼这一天也很久了。不同的是,在他的天空里,有“二十颗星星连珠”。

顾不得体内结石间歇性突袭带来的阵阵绞痛,28日下午完成协和医学院授课后,王锡山便匆匆赶往北京南二环。那里正在进行的是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为期两天的年会里,国内首个以病种为学科群的20位全国各地学科带头人将围绕14个学术议程展开研讨。这一年一度的学会盛会决定了全国近500万结直肠癌患者疾病全周期的泪与喜,影响着1500万名患者家属的悲与欣。作为学会主任委员,王锡山有太多嘱咐要叮咛、有太多期望要送出。“医学并非1+1=2”,王锡山表示,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是重中之重。

 

勉励 

“古道热肠”“荡气回肠”“牵肠挂肚”“九曲回肠”“泪干肠断”……翻开中国的成语词典,与肠道有关的成语数不胜数,其与人们生活密切程度可见一斑。人体结肠长度约1~1.5米,直肠约12~15厘米。然而就是这段总长一米多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可衍生多种良恶性疾病。

作为普通外科的重要分支,结直肠外科主要聚焦于结肠、直肠及其相关器官和组织的疾病诊 断与治疗。从求学到从医,王锡山将心血与汗水全部奉献给了这段蜿蜒、曲折的人体器官。

“德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技不如仙者不可为医。”自从医以来,这个座右铭伴随王锡山一路跋涉,从哈尔滨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他先后在结直肠肿瘤治疗多个领域发出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在国际医学界首创“微创中的微创”——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至今惠及国内外上百家医疗中心。截至2025年,我国开展NOSES总例数达100000例以上。

躯体上的疾病往往引发精神上的疾病。NOSES的出现,不仅是医学视角手术术式的创新,也是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有益尝试。《中国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开展现状分析》一文指出,2020年11月-12月选取全国范围内从事胃肠外科、普通外科、妇科等专业的医师作为调查主要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85.3%(480/563)的医师认为改善术后恢复期心理情绪是NOSES的最大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增发病190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前三。同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球的28.73%和30.59%。另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82.47万,其中,结直肠癌新发51.71万例,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二。发病率持续攀升,防诊治工作任重道远,亟需共同努力。

“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如果你们作出(更大)成绩,就能改变中国结直肠诊治国家水平。”在腹膜肿瘤诊疗分会场,王锡山鼓励委员们多开展临床研究,解决“确诊难”“治疗难”“判断难”的三难问题。

四期病人求生的欲望、患者家属无助的心情,尽收眼底、心底,仿若一种无声鞭策,令穿梭于多个分会场的王锡山十分惜时。

在器械研发专场,王锡山鼓励委员将器械研发与AI看病指导结合起来。“器械研发重在安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比如说,未来超声刀往前一震,(能看出)哪个是骶前神经、哪个是生殖神经,就像现在修隧道一样,可以探测前面情况。将来人体能不能(也是)这样?”在外科创新与挑战专场,他鼓励委员们医工结合与术式创新。对于医疗重中之重的基层,他勉励内科委员们向基层下沉,重点帮扶全国2960个县,并给予规范和引领。

王锡山还对委员们提出了更长远的期望:不仅要帮扶基层,更要走出国门、引领国际……大会议程表上,组委会原定王锡山仅需出席四个会议并致辞,两天会期内,他的步履却遍布所有分会场。

 

引领

“用影响因子代表水平的时代即将过去,‘务实’更重要。”面对分论坛的结直肠界外科翘楚们,王锡山语重心长。与发表“一些大文章”相比,他更看重医者的“引领性”。

2007年,当法国医生完成世界第一例NOTES手术——经阴道胆囊切除手术时,王锡山便开始思考如何经将自然腔道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结合起来,两者取其长处。

和所有开创性引领一样,NOSES术式并非一蹴而就。

近三个世纪以来,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结直肠外科手术的理念与方法经历了四个关键发展阶段。分别是减状手术-根治手术-扩大根治手术-肿瘤功能外科阶段。医生的手术目标经历了最初从减轻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生命,到彻底切除肿瘤、提升患者总体生存期,再到根治肿瘤、注重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这条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每一步前进,都凝聚着医学人的智慧与勇气。

四个关键发展阶段期间,M i l e s手术、Hartmann手术和Dixon手术相继问世,标志着结直肠外科根治手术逐步成熟。而NOSES则给了国际医学界另一种启示。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创新为王的21世纪,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身为结直肠外科医者的王锡山不想只做看客。

“外科医生切下去的每一刀都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历经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多次实践,王锡山于2010年开展国际首例经阴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并通过检索证实此手术是世界首例将NOTES技术应用于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这种新兴微创手术术式,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口腔、阴道、肛门等)进行手术操作,无需在体表留下手术辅助切口。

然而,NOTES对外科医师技术要求高,对手术平台限制高,不易于大范围推广,无法真正做到普惠大众。面对此问题,王锡山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腹腔镜和NOTES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NOSES就此诞生,它采用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入路,但通过自然腔道将手术标本取出,在疤痕更小、疼痛更轻的基础上,降低了开展手术和培训推广的难度。

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NOSES手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肚皮只留下几个不到1cm的戳卡疤痕,是“微创中的微创”。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还极大改善了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自2013年起,NOSES在中国得以发展,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该系列术式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及成熟阶段,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2016年8月20日,为与全国同道更深层次地分享、探讨和修正,进而共同发展、完善NOSES,造福更多的患者,王锡山将NOSES术式撰写成书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锡山在书中不仅展示了诸多新颖的技术细节,而且做到了‘在规范中创新’,提出了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维护患者利益作为最大的原则,是真正的用‘心’看病。”业内同行者的评价,道出了医者仁心之根本。

当时间的脚步来到2017年8月,中国NOSES联盟正式宣告在北京成立,王锡山担任联盟主席。在他的带领下,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在争议与阻力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医生的认可与实践。日臻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其不仅应用于结直肠外科,还扩展到胃、小肠、肝胆、泌尿、妇科等领域。

作为中国NOSES开山人,王锡山在执业生涯中总结了“两安全”“两感悟”“一核心”。“两安全”是指医生安全和患者安全,“两感悟”是指成就感和内疚感,“一核心”是指以患者的康复和医生自身的健康为核心。

王锡山认为,在物理装备不断丰富的当下,从医的“两安全”“两感悟”“一核心”能在精神和道德层面给外科医生的行医实践提供指引。

在他看来,“两安全”是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基础,医生安全是医疗行业稳健发展的保障,患者安全则是医疗活动的根本目的。而“两感悟”则激励着外科医生不断追求医术精进,同时也促使他们在面对手术失败时进行深刻反思。“一核心”则时刻提醒着外科医生,患者的康复是医疗行为的终极目标,而自身健康也是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前提。

 

托举 

“坐在你对面的患者是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有的人通过综合治疗多活两个月,医学上算成功,但是他家又卖房又卖地,他的媳妇、两岁的孩子后面的生活非常困难,你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个月?”

面对媒体镜头,王锡山平缓、低沉的语气启发着听者关于医疗伦理的思考。

“治”还是“不治”的伦理思考背后,是一名医生尽己所能托举患者,帮助其与疾病共存、与健康和解的初心。

在王锡山心里,医生分三种。“匠”,用手看病;“家”,用脑看病;“师”,用心看病。他希望医生“靠技术赢得天下,靠德行赢得未来”。

“我将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希波克拉底誓言明确表达了医生应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竭尽全力促进患者康复,这是医生职业责任的重要体现。王锡山对于这段誓言的理解又往前走了一步。

他呼吁全社会营造一种认知氛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攻克疾病。有时,不治疗也是一种治疗,需要辩证认知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时要做加法,有时要做减法。

托举患者的同时,他对患者心存感谢。“没有1%病人对医生的理解、包容甚至宽容,就没有医学的进步,更没有99%病人的受益。”

托举患者的同时,他亦努力托举后辈。“肿瘤治疗,第一次治疗至关重要,如果第一次治疗不规范、不科学,会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给国家带来医疗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王锡山认为,若想提升每种癌症整体生存率,规范化治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层面看,要关口前移,防大于治,从而实现投入少、产出大的目标。从医生角度而言,要重视规范化治疗的力量。从社会层面看,广大百姓也要改变以往旧有观念。

具有多年执业经历的医生对中国式就医文化特色深有体会。“2002年在美国(进修)时,没听说病人带着CT片子在美国全国各个州跑,(患者)依从性特别好。我们国家的就医文化(是这样),如果不带着患病的父母到北京、上海看一下,(会)认为过七家医院。”王锡山表示,这种就医文化不仅会导致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源消耗,在此过程中,个人经济也被消耗。

在他看来,一个重要解决办法就是同质化。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王锡山表示,对于广大结直肠外科医生而言,医生既是诊疗指南倡导者、编写实践者, 更是实践者、参与者。通过指南巡讲带动基层医生同质化、规范化治疗肿瘤,让指南带来的共识多跑腿,让急需救治的患者少跑腿,亦是医者职责所在。

“身处国家级平台,我们要把任务和使命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不要把外面的几百例实验结果当瑰宝,我们应该拿出点中国的东西,(我们应该)拿出治疗14亿人的成功经验,带领全国志同道合的同仁发出中国好声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期待着星星们再做出几个突破。

出席第十五届“俄罗斯结直肠外科学院年会”的王锡山仍心系国内学科建设。面对出席国内学术会议的结直肠领域同袍,他还通过视频VCR送出了殷殷期盼。“中国外科医生需以国际化能力跃升驱动学科质变。通过标准化筑基、国际化拓疆实现角色蜕变,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共建者’的战略转型。”

山的那一边,连着万水千山。

 

微信扫一扫
收藏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