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文章详情

高原之上,生命之花次第绽放——一名“组团式”医疗帮扶队长的三年回望

原创

2025年05月19日 17:14 1738 阅读

站在海拔3000米的医院门诊楼前,望着远处雪山在晨光中泛着金色光芒,三年前我带着队员初到道孚时的震撼与忐忑仍历历在目。如今,当高原的风掠过胸前的哈达,我深知这方土地给予我的,远比我付出的更多。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我们的医疗队以生命守护生命,用技术浇灌希望,见证了现代医学与高原精神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学科建设:
在雪域高原种下现代医学的种子

初到时,面对外科手术室尘封的无影灯、检验科老旧的设备、妇产科空置的产床,我们意识到学科建设必须打破常规。在海拔每升高百米就多一分挑战的手术室里,我们完成了县医院首例腹腔镜妇科手术。当高清显示屏亮起的那一刻,护士卓玛眼里的惊奇,让我看到了技术破冰的希望。    

三年间,我们建立起高原地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顺利完成首例心梗溶栓治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存活率提升至95%;血液透析中心方便尿毒症患者在家门口接受治疗;高压氧治疗中心为高原游客提供生命保障;崭新的妇产科病房为产妇提供一个良好的分娩环境;白内障手术开展,让牧民重见光明;关节置换手术让当地群众重新恢复行走之乐。

三年来,门急诊量增长17.6%,住院量增长22.9%,手术量增长117%。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通宵调试设备的夜晚,是翻山越岭送医下乡时在越野车里颠簸的晨昏,更是当地群众捧着青稞酒说“卡卓”(谢谢)时眼里的“星光”。

人才培养:
锻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院长,我想去你们医院进修重症监护。”年轻的急诊科医生泽仁她姆主动要求,如今已成为科室骨干。这种蜕变源自我们推行的“1+X”导师制:每个帮扶专家带教2-3名本地医生,既教技术更传医道。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我们手把手教穿刺、教操作,把查房变成移动课堂。三年来送到金华市人民医院跟岗学习的17名医护人员,都已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

妇科主任吴兴蓉能独立完成妇科腔镜手术,内科邓天云医生能独立开展胃镜、肠镜检查。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在续写新的生命故事。

智慧医疗:
让格桑花在云端绽放

当牧民达瓦在志愿者帮助下,完成自助机挂号、扫码支付的时候,连连称赞“太方便了!”。我们来到道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对口支援资金,对医院信息化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自助挂号、刷脸支付、刷码支付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就医;我们构建的远程会诊系统,让牧民在家门口连线浙江和成都两地三级医院专家,完成问诊;4000米海拔的玉科卫生院医生通过远程高清会诊系统,在县医院医生指导下,完成孕产妇的B超检查。信息化不仅打通了生命通道,更让高原医疗实现了从“马背问诊”到“云端救治”的千年跨越。    

三年间,我们与高原的对话从未停止。在血氧饱和度不足平原80%的环境里,医疗队员们忍着缺氧带来的头痛坚持手术;在零下20度的寒夜里,裹着棉大衣,紧急赶赴医院去抢救危重病人;在翻越海拔4000米垭口送医时,把氧气瓶让给待产的孕妇。这些片段如同高原的星辰,永远闪耀在记忆深处。    

临别之际,望着门诊大厅电子屏上跳动的实时就诊数据,恍惚间看见初来时门庭冷落的挂号窗口。如今,这里已成为日均接诊200人次的县域医院。但更珍贵的收获是诊室里此起彼伏的咨询——“老师,这个病例您看看”,是手术台上本地医生沉稳自信的自告奋勇——“我来主刀”,是当地群众用生硬的汉语表达的心声——“医生,我相信你”。   

坐在工作了三年的办公室,我望向窗外,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在高原的阳光下摇曳生姿。这些看似柔弱的花朵,历经风霜却愈加绚烂,不正是高原医者精神的写照吗?三年帮扶终有期,但生命守护永远在路上。愿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永远绽放健康与希望之花。

_2023.03.04 “组团式“帮扶队长程振宇 参加义诊,尽心为患者答疑.jpg“组团式”医疗帮扶队长程振宇参加义诊,尽心为患者答疑   

人物简介
 
 
 
 
 
程振宇,温医大1994届校友,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主任医师。挂职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援派时间:2022年5月-2025年5月)

重磅消息:2025年6月27日—29日,"第十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运营|孙悦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

感谢关注《中国医院院长》公众号,每天都有好内容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领导力| 田卢峰:刀刃向内,实在干事
2025年02月08日 12:23
2310 阅读
李航履新中国医院协会院感专委会主委
2023年09月23日 14:35
2242 阅读
范剑:借势发力 区域谋强
2022年02月16日 13:10
3212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