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预防与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也是日常生活中导致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常可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发病率约10%~20%,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患者较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
(图片来源:http://mt.sohu.com/20161021/n470910909.shtml)
常见病因
退行性改变 退行性改变俗称“老化”,是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为本病基本病因,也是不可逆、不可抗拒的。腰椎间盘是人体日常生活中承重最多的组织,其退行性改变进展相对要快,同时还承受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其退行性改变也比其他组织要早。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主要表现为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下降,纤维环坚韧度下降,导致向心性裂隙;髓核主要表现为失去弹性,导致相邻腰椎间的结构不稳定。在退变的基础上,加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严重者压迫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
外力作用 长时间久坐、腰部不当用力等都会对腰椎间盘造成损伤,这些都会持续地加重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遗传 年轻患者有家族史,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妊娠 女性在怀孕后,血液循环会发生改变,腰椎间盘供血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导致盆腔、下腰部结构松弛。同时,怀孕后子宫内胎盘、羊水、胎儿等都会增加腰部的负担,可能会使髓核穿过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或脱出。
易发人群
年龄 约70%患者为20~40岁人群。
性别 多见于男性。
职业 长期久坐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职业人群高发,如驾驶员、老师、建筑工人、煤矿工人等。
环境 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及寒冷环境者易发。
妊娠 孕妇发病风险较高。
临床表现
腰痛 腰痛常为首发症状,发生率可达90%,活动时加重,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卧床休息后可减轻。
下肢放射痛 常为下腰向臀、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的传导性疼痛,多为单侧疼痛,少数中央或中央旁髓核突出者会出现双下肢放射痛,打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疼痛会加剧。
下肢麻木 髓核刺激压迫感觉纤维时会出现麻木感。
马尾综合征 常为大、小便障碍,会阴、肛周感觉异常,严重时,会有大小便失控、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
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为基本治疗方法,适用于年轻、初发、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多数患者治疗后可缓解症状。
卧床休息 第1~3周完全卧床,第3周后如需下床,可佩戴腰围后进行轻微活动,注意不能进行剧烈运动,3个月内不可弯腰持物。
牵引治疗 通过骨盆牵引来增加腰椎间隙宽度,促进已突出(或脱出)的腰椎间盘组织回纳,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理疗、推拿、按摩 可减少腰椎间盘压力,舒缓腰部肌肉疲劳,有利于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但需专业人员进行,不正规的理疗、推拿、按摩容易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 甘露醇、激素等药物可减轻神经根水肿,B族维生素等药物可营养神经,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可消炎镇痛。
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主要有开放、内镜手术,开放手术创伤大但适应证范围大,内镜手术创伤小但适应证范围相对较小,应视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如何预防
注意休息 工作及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床垫尽量选择质地较硬的,最好是睡硬板床。
采取正确站、坐姿 工作及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坐姿、站姿,抬头挺胸、两眼平视,维持腰椎生理平衡;久坐或久站时注意稍微活动一下,避免同一姿势保持过久。
正确腰部用力 避免长期弯腰负重动作,弯腰持物时,可屈膝或单腿半跪完成,注意避免腰部用力过猛;注意保持良好腰姿,行走时挺胸抬头,站立时挺直腰背。
加强功能锻炼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低强度、温和的腰背力量训练,但需注意避免过量、过猛锻炼,感到疲劳时应及时休息。
注意腰部保暖 腰背部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受凉,受凉后容易引起腰椎关节僵硬、腰肌纤维化、神经根水肿,所以需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
防止便秘及避免猛烈咳嗽、打喷嚏 饮食宜清淡,进食高纤维的蔬果,避免大量食用肉类或高脂肪食物,以防止便秘。同时,咳嗽、打喷嚏时,应避免用力过猛,以减少腹压的增加。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青少年应注意检查有无先天性或特发性畸形,对于已从事剧烈腰部活动的人,应注意有无发生椎弓根骨折等,如有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应该加强背部保护,防止反复损伤。
常见疑问
倒着走,对腰椎间盘突出有好处吗?
倒着走有以下益处:可有效矫正腰部的不合理姿势;锻炼腰背部肌肉,调整脊柱、肢体的运动功能;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矫正腰椎生理曲度;减轻对脊柱和椎间盘的压力。但是倒着走也有缺点,如容易摔伤,特别是老年人。因此倒着走时必须要保证安全,否则不建议倒着走。
手术后,腿为什么还会痛、麻?
一般来说,手术会快速、有效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术后腰部疼痛缓解很快,但手术难免会刺激神经根,同时受损神经根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术后腿部可能仍有疼痛、麻木或乏力,可复查X片或CT,若没有异常,一般2个月左右症状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