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号
外伤伤口处理全攻略

831

当前排名

1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山东省 济南市 济南医院

相锋 外科 科主任

外伤伤口处理全攻略:从清洁到愈合的科学指南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磕磕碰碰,导致外伤伤口的出现。无论是小擦伤,还是较深的割伤,正确处理伤口对于预防感染、促进愈合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外伤伤口处理的相关知识。

一、外伤伤口的类型

  1. 清洁伤口:这类伤口通常没有发炎现象,多为完全缝合的伤口,若有引流,则采用密封式引流,且是非穿刺性的。比如外科手术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制作的切口,若后续护理得当,就属于清洁伤口。
  2. 清洁污染伤口:是指进入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泌尿道等管道,但无特殊污染的手术伤口。像无感染性的胆道、阑尾手术伤口,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污染,就属于此类。
  3. 污染伤口:开放性的、新的、意外性的伤口,或者肠胃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手术过程有明显污染,以及有急性发炎但未化脓的伤口,都归为污染伤口。例如不慎摔倒,皮肤擦破且沾染了泥土的伤口。
  4. 感染伤口:包含有坏死组织的外伤伤口、内脏穿孔后的伤口,以及已经有感染症状的伤口。这类伤口处理起来相对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对待。

二、外伤伤口处理的一般步骤

  1. 初步诊断与紧急处理
  • 检查意识与呼吸:当发现有人受伤,首先要确认受伤者是否有意识,能否正常呼吸。若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步。
  • 止血:如果伤口出血严重,必须马上采取止血措施。压迫法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用干净的布料(如纱布、毛巾等)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施压,直到出血减少或停止。若伤口在四肢,可将受伤部位抬高,使其相对高于心脏,有助于减少出血。
  1. 清洁与消毒
  • 清洁伤口: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水流不要太急,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目的是去除伤口表面的污物、异物,如灰尘、沙石等。对于较深的伤口,可能需要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确保伤口内部的杂质被清除干净。
  • 消毒:在伤口清洁后,用碘酒、酒精或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时,要从伤口边缘开始,由内向外环形涂抹,消毒范围至少要距离伤口边缘 1 - 2 厘米。需注意,酒精对伤口有较强刺激性,一般不用于伤口内部消毒;碘酒不能与红药水同时使用,以免产生碘化汞,对人体造成危害。
  1. 包扎与固定
  • 包扎:根据伤口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如无菌纱布、创可贴等。包扎时动作要轻柔,将纱布或创可贴平整地覆盖在伤口上,确保包扎不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较大的伤口,可能需要多层纱布进行包扎,并用绷带进行固定。
  • 固定:若伤口位于肢体,尤其是关节处,为防止受伤部位活动导致伤口裂开或加重损伤,可能需要使用夹板、绷带等固定装置来稳定受伤部位。比如手腕受伤,可以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简易夹板,固定在手腕处。
  1. 后续观察与护理
  •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定期检查伤口,每天至少查看一次。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若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范围逐渐扩大,或者出现黄色、绿色的脓性分泌物,说明伤口可能已经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 更换敷料:根据伤口渗出情况,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来说,清洁伤口 2 - 3 天更换一次敷料;有渗出的伤口,可能每天都需要更换。更换敷料时,要注意保持双手清洁,避免再次污染伤口。
  • 及时就医:如果伤口出现感染迹象、愈合不良,如伤口长期不愈合、形成瘢痕疙瘩等,或者受伤时伤口较深、面积较大,都应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清创、缝合、抗感染等处理。

三、不同类型外伤伤口的特殊处理

  1. 擦伤:擦伤是最常见的外伤类型,多由皮肤与粗糙物体摩擦所致。伤口通常较浅,有少量渗血或组织液渗出。处理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碎屑,然后用碘伏消毒,待伤口干燥后,可涂抹适量的百多邦软膏等预防感染,最后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
  2. 割伤:割伤一般由锐利物体切割引起,伤口边缘相对整齐。若伤口较浅,出血不多,可按清洁伤口的处理方法进行清洗、消毒和包扎。但如果伤口较深、出血量大,应立即按压止血,并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3. 刺伤:刺伤常由尖锐物体刺入皮肤造成,伤口小而深,容易导致异物残留和厌氧菌感染,如破伤风杆菌感染。遇到刺伤,首先要尽量判断是否有异物残留,若有,不要自行拔除,应前往医院,由医生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取出异物,并进行清创处理。同时,要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4. 撕裂伤:撕裂伤多因外力牵拉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撕裂,伤口形状不规则,常伴有出血和组织损伤。对于较小的撕裂伤,可先清洁伤口,然后用蝶形胶布或创可贴拉拢伤口边缘,促进愈合。较大的撕裂伤则需及时就医,进行清创缝合,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防止感染。

四、外伤伤口处理的常见误区

  1. 伤口上撒消炎粉:很多人认为在伤口上撒消炎粉能加快伤口愈合,实际上,消炎粉可能会与伤口渗出物混合,形成痂皮,影响伤口愈合,还可能导致伤口感染。正确做法是保持伤口清洁,使用正规的消毒和抗感染药物。
  2. 用红药水和紫药水:红药水含有汞,对人体有毒性,且与碘酒、碘伏等含碘消毒液不能同时使用;紫药水虽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伤口愈合有抑制作用,目前已较少使用。在处理伤口时,建议优先选择碘伏等安全有效的消毒剂。
  3. 伤口不包扎,让其自然风干:伤口表面的水分蒸发会形成痂皮,虽然痂皮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伤口,但也会阻碍伤口愈合。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伤口愈合,所以在伤口清洁消毒后,应适当进行包扎,保持伤口湿润。
  4. 频繁更换敷料:过于频繁地更换敷料,可能会破坏新生的肉芽组织,影响伤口愈合。应根据伤口渗出情况,合理安排更换敷料的时间。

总之,正确处理外伤伤口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希望大家通过本文了解到外伤伤口处理的基本知识,在遇到外伤时能够冷静应对,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若伤口情况较为严重或自己无法判断如何处理,一定要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为您提供帮助。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