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强直性脊柱炎
一、概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脊椎本身及其附属组织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轴骨,常侵及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关节突及其邻近韧带,引起局部疼痛及进行性关节僵硬,最终导致关节的骨性强直与畸形。
二、病因
尚不明确。遗传因素:1)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2~4∶1)患者亲属发病率比正常人群多20至30倍。3)约90%以上的患者含有血清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环境因素:寒冷潮湿地区。
三、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症状轻微,主要为腰背痛和/或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久坐后活动又不灵活,根据病变发展情况分为上行型和下行型。
上行型AS:较多见,症状始于双侧骶髂关节痛或腰部疼痛。约0.5-1年内病变发展到胸椎,肋椎关节受累时,出现呼吸不畅,胸部感束带状疼痛,发展到颈椎时,头部不易转动,整个脊柱完全僵硬。在病变进展中,椎旁肌肉痉挛导致整个脊柱呈僵硬的圆形驼背,头不能抬起,向前直视受限,仅能看到前面很短的一段地面。
下行型AS:较少见,症状始于颈椎,逐渐向下累及胸椎、腰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
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
1)AS活动期血炎性指标升高(包括红细胞沉降速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
2)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阴性,但RF阳性并不排除AS的诊断。
3)多数患者HLA-B27阳性,但无诊断特异性。HLA-B27阴性者只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符合AS分类标准,亦不能排除AS可能。
2、影像学表现:
多采用X线(起病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变化),亦可应用CT、MRI。
- X线表现:骶髂关节是最早侵犯部位之一,表现为软骨下骨板模糊、关节面锯齿样破坏和邻近骨的硬化,骶髂关节间隙早期因软骨下骨破坏而增宽,后期因骨桥和骨化出现逐渐变窄、模糊。
脊柱改变常发生于骶髂关节病变之后。表现为关节突关节、胸肋关节和肋横突关节的轮廓模糊,黄韧带、椎间纤维环、前纵韧带、棘上韧带逐渐开始骨化。因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及棘上韧带的骨化,正位X线片上可见“两条纵行的致密带”及“单条正中致密带”。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见骨桥形成,脊柱呈“竹节样”强直改变。
- CT比X线片更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结构性改变,比如侵蚀、硬化和强直。
- 与CT、X线相比,MRI可更早发现AS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包含急性炎症性改变(骨髓水肿、滑囊炎、关节间隙液等)和结构性损伤改变(骨侵蚀、脂肪浸润、硬化、强直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仍采用1984年修订的AS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1)下腰痛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而非休息)后可缓解;2)腰椎在垂直和水平面的活动受限;3)扩胸度较同年龄、性别正常人减少。
2、确诊标准:具备单侧3-4级或双侧2-3级骶髂关节炎,加上临床标准3条中至少1条。
六、治疗
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和体征,恢复躯体功能,防止关节损伤,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因病因不明,尚无特效疗法,故以综合性保守治疗为主,手术疗法为辅。保守治疗:
1、一般治疗:
1)教育,正确认识该病,消除恐惧;2)休息;3)戒烟;4)物理治疗;5)适当运动锻炼,定期做背部伸展运动,单杠垂直拉伸运动,关节活动;6)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站--尽量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坐--保持胸部直立,躺--主张睡硬板床,枕头要矮甚至去枕平卧,最好为仰卧或伸背俯卧,避免卷曲侧卧。2、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2)糖皮质激素;3)病情缓解药物(DMARDs)包括:传统合成(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和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和白细胞介素(IL)-17抑制剂);4)中药治疗手术治疗:
适用于晚期严重脊柱强直和畸形,功能受限,影响生活质量,需做矫形者,或因外伤出现AS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