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号
急性心肌梗死:生命的“定时炸弹”

2005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浙江省 杭州市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范文慧 急诊科 主治医生

         急性心肌梗死:生命的“定时炸弹”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被称为“心脏病发作”。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细胞坏死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全面科普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负责将血液泵送至全身各个器官。而冠状动脉则是为心脏本身供血的血管。当冠状动脉因血栓、斑块破裂等原因突然阻塞时,心肌细胞会因为缺血缺氧而迅速坏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根据阻塞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心肌梗死可分为: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心肌损伤范围较大。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冠状动脉部分阻塞,心肌损伤范围较小。

无论是哪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都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必须尽快就医。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当斑块破裂时,会引发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
  2.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
  3. 血管痉挛: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导致血流中断。4. 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性发病率较高)、家族史。

   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胸痛**,但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见的表现:

1.胸痛:

   - 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

   - 性质:压榨性、闷痛或烧灼感。

   - 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 放射痛:可能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或背部放射。

  1. 伴随症状:

   - 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

   - 头晕、乏力、焦虑或濒死感。

 

  1. 不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女性)可能没有明显胸痛,而是表现为上腹痛、牙痛、咽喉不适等,容易被误诊。

 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1. 心电图(ECG):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抬高。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1. 心肌酶学检查:

   - 肌钙蛋白(Troponin):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心肌损伤后会显著升高。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是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1. 影像学检查:

   -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阻塞情况,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损伤范围。

五、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恢复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治疗措施包括:

  1. 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怀疑心肌梗死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驾车前往医院。

   保持安静:患者应平卧休息,避免活动。

   服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含服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

  1.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适用于发病早期(通常<12小时)且无法立即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在阻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恢复血流。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搭桥手术。

  1.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如肝素):预防血栓扩展。

   β受体阻滞剂:减轻心脏负担。

   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

   ACEI/ARB类药物:改善心脏功能。

  1. 康复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心脏康复,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以降低复发风险。

六、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 控制“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定期监测并规范治疗。

  1.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造成负担。

  1. 健康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

  1.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1. 管理压力: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非常重要。

  1. 定期体检:

   尤其是40岁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

七、急性心肌梗死的误区

  1. 年轻人不会得心肌梗死:

   虽然心肌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发病率也在上升。

 

  1. 胸痛不严重就不用去医院:

   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任何不明原因的胸痛都应引起重视。

  1. 心肌梗死治疗后可以高枕无忧:

   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随访,以预防复发。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但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科学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危害。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反应,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记住,心脏健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远离危险因素,拥抱健康生活!

 

 

 

供稿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范文慧

              2025年3月17日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