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号
药物过敏:不可忽视的用药风险与科学预防

1979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安徽省 滁州市 来安家宁医院

孙玉松 药剂科 主任

 

 

药物过敏:不可忽视的用药风险与科学预防

 

药物过敏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轻则引发皮疹、瘙痒,重则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据统计,全球约5%.10%的住院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其中药物过敏占重要比例。了解药物过敏的机制、识别高危因素并采取科学预防措施,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关键。

 

 一、药物过敏的本质:免疫系统的“误伤”

 

药物过敏本质上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药物本身通常是小分子物质(分子量<1000),无法直接激活免疫系统,但在以下两种机制中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1. 半抗原机制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药物.蛋白质复合物”(即半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入侵者”,进而刺激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时,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发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速发型过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青霉素过敏是此类反应的典型代表。

 

  1. 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反应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激活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导致接触性皮炎、药物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DRESS综合征)等迟发型过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此类反应常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出现,例如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引发的重症药疹。

 

 二、药物过敏的高危因素:谁更容易“中招”?

 

药物过敏的发生与药物特性、个体遗传背景及用药方式密切相关,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1. 药物因素  

   . 化学结构复杂的高分子药物:如生物制剂(胰岛素、单克隆抗体)、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易引发过敏。  

   . 交叉过敏风险: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能引发交叉过敏,例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共享β.内酰胺环,对青霉素过敏者需谨慎使用头孢类药物。

 

  1. 个体因素  

   . 遗传易感性:HLA基因多态性与特定药物过敏相关。例如,携带HLA.B57:01等位基因者使用抗艾滋病药物阿巴卡韦时,重症过敏风险增加80倍。  

   . 过敏体质:既往有哮喘、湿疹、食物过敏史者更易发生药物过敏。  

   . 年龄与疾病状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均可能增加过敏风险;HIV感染、慢性肾病等疾病也会削弱药物代谢,导致过敏概率升高。

 

  1. 用药方式  

   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比口服给药更易诱发过敏反应,因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免疫系统暴露浓度更高。

 

 三、防患未然:药物过敏的预防策略

 

 (一)用药前的风险评估

  1. 详细询问过敏史  

   医生需明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过敏症状及处理方式,并记录在病历中。对于自述“青霉素过敏”者,应区分是真正的IgE介导过敏(如喉头水肿)还是非过敏反应(如胃肠道不适)。

 

  1. 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  

   . 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适用于青霉素、胰岛素等药物,通过模拟微量药物暴露观察皮肤反应。  

   . 体外IgE检测:如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可检测血清中特定药物IgE抗体。  

   . 基因筛查:对需使用高风险药物(如卡马西平、别嘌呤醇)的患者,建议提前检测HLA基因型。

 

 (二)合理选择与使用药物

  1. 避免非必要用药  

   减少联合用药种类,尤其是易致敏药物。例如,普通感冒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1. 优先选择低敏替代药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或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替代;对磺胺过敏者,避免使用磺酰脲类降糖药。

 

  1. 优化给药途径与剂量  

   遵循“能口服不注射”原则,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如化疗药紫杉醇需缓慢输注)。

 

 (三)用药后的严密监测

  1. 观察窗口期  

   速发型过敏多在用药后1小时内发生,迟发型反应可能延迟至数周。注射给药后应留观30分钟,口服药需持续关注皮肤、黏膜症状。

 

  1. 急救准备  

   医疗机构需配备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及气管插管设备,医护人员接受过敏抢救培训。

 

 四、特殊情况处理: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方案

 

  1. 药物替代与阶梯治疗  

   例如,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冠心病患者,可使用氯吡格雷替代抗血小板治疗。

 

  1. 药物脱敏疗法  

   在无替代药物且必须用药时(如梅毒患者需用青霉素),可在严密监护下进行脱敏:从极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浓度,诱导免疫系统暂时耐受。脱敏效果仅持续数日,需在专业机构进行。

 

  1. 患者教育  

   . 佩戴过敏标识手环或卡片,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及反应类型。  

   . 了解过敏早期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总结

 

药物过敏的预防需要医患共同参与。医生需严格评估风险、科学选择药物,患者应主动告知过敏史并遵循用药指导。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与过敏检测技术的进步,精准预防药物过敏已成为可能。通过多维度防控策略,我们有望将这一“隐形杀手”的危害降至最低。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