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4号
被狗咬伤:科学应对与防护指南

1232

当前排名

1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山东省 日照市 日照市中医医院

张治国 关节骨科 副主任医师

 

被狗咬伤:科学应对与防护指南

 

狗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因恐惧、疼痛或领地意识发起攻击。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90万人被狗咬伤,其中儿童占受伤人群的40%以上。正确处理狗咬伤不仅能减少感染风险,还可能挽救生命。本文将围绕预防、急救、后续护理三个核心环节,提供一份科学指南。

 

一、被狗咬伤的危害:不只是伤口

狗咬伤的危害常被低估,但潜在风险包括:

  1. 机械性损伤:犬齿尖锐,可能造成深层组织撕裂、神经损伤,甚至骨折。
  2. 细菌感染:狗的口腔携带超过60种细菌,如巴斯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高达20%。
  3. 狂犬病风险:若咬人犬未接种疫苗,伤者需立即接种疫苗,否则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

案例警示:2021年,某地一名儿童被流浪狗咬伤后未及时处理,三天后因败血症入院抢救,凸显了快速反应的重要性。

 

二、预防:如何避免被狗攻击

大多数狗咬伤事件可通过科学预防避免:

1.读懂狗的警告信号:

耳朵后贴、毛发竖立、低吼、露齿是典型的攻击前兆。

僵直身体、紧盯目标可能预示扑咬。

2.互动原则:

不直视陌生狗的眼睛(狗视为挑衅)。

避免突然动作,如奔跑或尖叫。

儿童需学会“静止如树”:双手下垂,目光看向地面。

3.养狗者的责任:

定期接种狂犬疫苗,佩戴牵引绳。

避免让狗处于过度饥饿、疼痛或受惊状态。

 

三、急救:被咬后黄金1小时该做什么?

第一步:彻底冲洗

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水流需有一定压力(如用注射器冲洗深层伤口)。

实验证明,及时冲洗可减少90%的狂犬病毒载量。

第二步:消毒与包扎

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避免使用双氧水(可能损伤组织)。

开放性伤口需用无菌纱布覆盖,但不要缝合(避免厌氧菌滋生)。

第三步:紧急就医指征

伤口深、出血不止、位于头颈部或手部。

咬人犬状态异常(流涎、攻击性强),或无法确认其疫苗接种史。

提示:即使伤口轻微,也建议24小时内接种破伤风疫苗,必要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四、后续护理:警惕“隐形危机”

  1. 感染监测:若出现红肿加剧、渗液、发热,需立即就医。

2.心理干预:儿童被咬后可能产生恐惧,可通过绘本、陪伴逐步脱敏。

  1. 疤痕管理:愈合期使用硅酮凝胶,减少增生风险。

 

五、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家养狗很安全,不用打疫苗。”  

即使宠物狗,也可能携带病菌,定期免疫必不可少。

误区2:“伤口小,贴个创可贴就行。”  

微小刺伤也可能导致厌氧菌感染,需专业评估。

误区3:“狗摇尾巴代表友好。”  

尾巴低垂快速摆动可能是紧张信号,需结合整体行为判断。

 

结语:责任与关爱并行

狗咬伤的预防不仅是个人安全课题,更是社会文明议题。通过科学养犬、普及安全知识,我们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为动物创造更友好的生存环境。记住:绝大多数狗的攻击行为源于恐惧,理解它们,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