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肌筋膜激痛点
人体筋膜是从头到脚包裹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结缔组织。主要分为三种:浅筋膜、内脏筋膜、深筋膜。而肌筋膜中包含了很多感受器,能够将疼痛、本体感受等各种反馈信号传递给脑。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肌肉疼痛, 临床上,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受限、肌筋膜炎、肌损伤或疲劳等常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关,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原因是骨骼肌内有活化的肌筋膜激痛点。国外肌筋膜激痛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5%的疼痛门诊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激痛点,甚至95%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
近20年来,欧美国家的医生逐渐地对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归类于肌筋膜激痛点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例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炎、肌痛征、肌疲劳综合征等等。美国Janet Travell教授通过40多年来对疼痛治疗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她发现众多的来自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肌筋膜激痛点所造成的。这种激痛点由某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张力带的形成,造成肌内长期的肌力不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其他的临床康复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证实了激痛点的存在和病理生理及神经生理学的基础。近10多年来,欧美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肌筋膜激痛点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性地临床疗效。近几年来,该技术也已经在我国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肌筋膜激痛点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肌筋膜激痛点为导致临床软组织疼痛的最常见病因,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急慢性运动创伤、骨与关节退行性改变、脊椎的无菌性炎症和压迫、内分泌和代谢性缺陷、营养因子缺乏以及局部慢性生物力学失衡等。临床上,肌筋膜激痛点可分为活化激痛点和隐性激痛点两种。活化激痛点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易疲劳和失眠等症状。隐性激痛点在没有机械性刺激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当创伤、疲劳、免疫力降低、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因素刺激隐性激痛点时,它们可以转化为活化激痛点,导致激痛点疼痛区域的大面积疼痛,并经激痛点通路传导致远处牵涉性疼痛和自主神经高度过敏,形成一组疼痛症候群,临床上称其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脑、手机等的普及,现代的人们久坐等原因,肌筋膜激痛点造成的慢性疼痛人群更是趋于逐年增高的趋势,肌筋膜激痛点的产生与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肌筋膜激痛点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起病年龄一般在20~60岁;
(2)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3)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第二个疼痛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点,从而造成远距离牵涉痛;
(4)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激痛点,这些潜在的激痛点仅有局部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致痛后变为活动激痛点而患病;
(5)潜在的激痛点常处于休眠状态,可引起受累的肌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活动受限;
(6)创伤、急性过牵、劳累、受凉和反复感冒等可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