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3号
创伤出血科普:关键时刻的自救与互救

1119

当前排名

1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广东省 深圳市 深圳龙城医院

孔维广 骨科 医师

创伤出血科普:关键时刻的自救与互救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意外总是防不胜防,创伤出血便是较为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了解创伤出血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对于降低出血带来的危害、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认识创伤出血。

创伤出血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创伤出血,顾名思义,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致使身体组织受损,血管破裂从而引发的出血现象。导致创伤出血的原因繁杂多样,常见的有交通事故,车辆的碰撞、碾压极易造成人体多处创伤出血;工伤事故,如机械挤压、高处坠落、锐器刺伤等在工厂、建筑工地等场所时有发生;运动损伤,在进行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或是滑雪、攀岩等极限运动时,因意外摔倒、碰撞也可能导致出血;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切割伤同样不容小觑,如厨房切菜时不小心切伤手指,儿童玩耍时意外摔倒擦伤等。

[插入各类创伤出血原因的相关图片,如交通事故现场、工伤事故场景、运动损伤瞬间、日常生活中的小创伤等,图片来源:专业的医学科普图片网站、新闻媒体图片库等]

出血类型及特征

动脉出血

动脉负责将心脏的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压力较大。因此,动脉出血时,血液会像喷泉一样呈喷射状涌出,速度极快,颜色鲜红夺目。由于动脉血富含氧气,这种出血方式如果不及时止血,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大量失血,危及生命。例如,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一旦破裂出血,几分钟内就可能流失大量血液,情况十分危急。

 

静脉出血

静脉的作用是将全身的血液回流至心脏,其压力相对动脉较小。静脉出血时,血液呈现缓慢持续流出的状态,颜色相对较暗,多为暗红色。虽然静脉出血的速度没有动脉出血那么迅猛,但如果出血时间过长,同样会导致失血过多,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比如,手臂的静脉被割破后,若不及时处理,出血也会逐渐累积,对身体造成伤害。

 

毛细血管出血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分布广泛且管径细小。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通常是从伤口缓缓渗出,出血量相对较少,颜色较浅,一般呈淡红色。多数情况下,毛细血管出血在短时间内能够自行止血,如日常生活中轻微擦伤后的出血。但如果伤口面积较大,毛细血管出血的总量也不容忽视,仍需正确处理,防止感染。

 

紧急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止血法

这是最为常用且有效的止血方法之一。当遇到出血情况时,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手帕或衣物等按压在出血部位。按压时需保持足够的压力和持续时间,一般建议持续按压 5 - 10 分钟。在此过程中,不要随意松开查看,以免影响凝血效果。对于毛细血管出血和多数静脉出血,直接压迫止血法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例如,手指被划伤出血,用干净的纸巾按压伤口一段时间后,出血通常能够停止。

[插入一张展示直接压迫止血法操作的图片,图片来源:急救培训教材配图网站]

加压包扎止血法

若出血较多,仅靠直接压迫无法完全止血时,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在直接压迫的基础上,用绷带、布条或三角巾等对伤口进行包扎。包扎时力度要适中,既要有足够的压力来止血,又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包扎后需密切观察肢体末端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等情况,若发现肢体苍白、发凉、麻木或疼痛加剧等,可能是包扎过紧,应及时调整。比如,小腿受伤出血较多时,可先用纱布按压伤口,再用绷带进行环形包扎,注意缠绕的力度。

[插入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步骤的分解图片,图片来源:专业急救培训机构官网]

止血带止血法

在四肢大动脉出血,且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无法有效止血的紧急情况下,可使用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可选用橡胶管、布条等,但不要使用铁丝、电线等质地坚硬的物品,以免损伤皮肤和组织。止血带应绑在伤口近心端,即靠近心脏的一端,上肢一般绑在上臂的上 1/3 处,下肢绑在大腿的中、上 1/3 交界处。绑扎时需记录时间,因为长时间使用止血带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每隔 1 小时应放松 1 - 2 分钟,然后再重新绑扎。同时,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向医护人员说明止血带的绑扎时间。例如,在发生严重车祸导致下肢大动脉出血时,若现场没有其他更好的止血办法,可迅速用一条结实的布条作为止血带进行绑扎,但务必严格遵守使用规范。

[插入正确使用止血带止血的图片,并标注关键操作要点,图片来源:医学急救科普平台]

后续处理与康复

出血停止后,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此结束。对于较小的伤口,在清洁后可涂抹碘伏等消毒剂,然后用创可贴或纱布覆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若伤口较大、较深,或存在污染,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清创缝合处理。医生会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然后进行缝合,以促进伤口愈合。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同时,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伤口的修复和身体的恢复。

通过了解创伤出血的相关知识,我们在面对意外时能够更加冷静、正确地应对,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增添一份保障。希望大家都能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