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疼痛机制: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产生疼痛。
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方式:
机械刺激:当机械力大至足以引起紧张,变形或损伤时,激活伤害感受器
化学刺激:当刺激性化学物质浓度足够大时激活伤害感受器。
创伤刺激:是化学刺激和机械刺激的结合。
伤害感受器受化学刺激发生疼痛
感染过程:结核,外科感染,炎症性疾病, 创伤后20天内。
化学性疼痛特点
运动不能减轻疼痛,疼痛不会因体位摆放而消失,如果过度运动影响愈合,疼痛可能持续。伤害感受器受机械性变形发生疼痛:紧张、变形、损伤(无需病理改变)
机械性疼痛的特点(屈曲手指)
任何方向的活动过度或在活动终点位置长时间保持可引起即时疼痛,当外力终止时疼痛消失,无病理改变无化学性治愈过程。
动态间盘模型
脊柱进行某一方向的反复运动时,对于运动节段的椎间盘产生了非对称性的挤压力,使得间盘内容物向挤压的反方向移动。间盘的移动改变了纤维环和(或)神经根的张力,从而使疼痛的部位发生变化,疼痛加重或减轻。麦肯基提出了动态间盘模型的理论之后,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椎间盘的结构
1)纤维环是同心排列的胶原层
水含量78%至70%,后外侧最弱,后纵韧带后外侧无覆盖,是髓核的保护壁
2)髓核是黏液状的半液体物质
水含量88%至70%,主要是凝胶体,椎间盘有压力缓冲作用。年轻时椎间盘含水量高,压力向各方向传递均匀,缓冲作用好。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含水量下降,间盘高度降低。压力向各方向传递不同时,在纤维环内层某点产生相对高的压力,出现由内向外的放射状或环状裂缝,容易引起损伤,髓核由裂缝膨出。当纤维环外层完全断裂时,髓核可脱出。髓核突出挤压神经根,产生疼痛等症状。神经受压越重,症状越重,且症状的部位越远离脊柱;当神经受压减轻时,症状减轻,其部位越靠近脊柱附近。
脊柱运动对髓核的影响
1)节段性运动时髓核发生移动 屈曲时髓核向后移动伸展时髓核向前移动。
2)阻碍髓核运动导致明显的节段性运动减弱。
3)生活中反复屈曲引起髓核向后移动,导致:裂缝/膨出/撕裂
病理状态下脊柱运动对髓核的影响
间盘退化和纤维环裂缝,纤维环壁完整,流体静力学机制完整,脊柱的位置和运动影响髓核的位置,运用体位和运动进行治疗有效。
髓核突出,纤维环破裂,流体静力学机制不再保持,脊柱位置和运动不再影响髓核的位置,运用体位和运动进行治疗无效。
禁忌证
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各种感染;疾病炎症活动期,枢神经受累(脊髓受压体征,马尾病灶等);严重骨骼疾病,骨折、脱位和韧带撕裂等骨关节肌肉系统不稳定因素;血管性疾病;糖尿病晚期。
力学诊断
麦肯基(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方法
从患者的评定开始的。麦肯基方法仅适用于治疗机械性疼痛,而不适合治疗化学性疼痛。在开始治疗之前进行恰当的评定,以确定疼痛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麦肯基根据机械性疼痛产生的病因病理,将其分为三大综合征。通过麦肯基的评测方法,不仅需要确定疼痛是否是机械性的,还要确定是三大综合征的哪一类,才能决定治疗方案。 正确的评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病史采集
一般资料询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日常工作姿势、日常娱乐活动项目等,以了解患者日常活动对脊柱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推测可能的诊断。
现病史,疼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此次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疼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在一天中有无变化,症状变化与时间和体位及活动的关系。推断患者疼痛的性质是机械性的、化学性的、或创伤性的。初步判断该患者是否适用麦肯基方法。
既往史,了解患者既往颈肩臂或腰腿疼痛的发作情况,确定首次发病时间及原因,询问总发作次数,询问既往发病时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询问此次发病是否与既往发作有不同。重点了解患者服用药物,尤其是止痛药的情况,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手术创伤,有无不明原因的体重骤减,有无二便的明显变化,这些问题有助于排除麦肯基方法的禁忌证。
体格检查
在问诊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坐位姿势,不良的坐姿是颈腰疼痛的重要原因。还应检查患者的站立姿势,并观察有无脊柱畸形存在。
运动范围
检查受累节段脊柱各个方向活动范围是否正常,在运动过程中是否有偏移。运动范围的检查除了能够了解患者的活动情况,确定下一步运动试验是否进行及进行的程度以外,还可判定特定方向的运动对患者的作用。
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是麦肯基评定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运动试验来确定患者的力学诊断。运动试验时,在每一个新的运动开始前,一定要明确患者当时症状的程度和部位,以当时的症状为基准,与运动后相比较,才能准确判定每个运动方向对症状的影响。运动试验后症状变化的描述:
加重:运动中原有症状程度加重。
减轻:运动中原有症状程度减轻。
产生:运动前无症状,运动中出现症状。
消失:运动中症状消失。
向心化:运动中症状的部位向脊柱中心区变化。
外周化:运动中症状的部位向肢体远端变化。
变化:运动中原有症状的程度和部位无变化。
好转维持:
运动中发生了减轻、消失、向心化等现象,这些变化在运动后能够持续存在。
好转不维持:
运动中发生了减轻、消失、向心化等现象,这些变化在运动后又恢复至运动前的基准。
加重维持:
运动中发生了加重、产生、外周化等现象,这些变化在运动后能够持续存在。
加重不维持:运动中发生了加重、产生、外周化等现象,在运动后又恢复至运动前的基准。
静态试验
如果各个方向的运动都不能影响患者的症状,需要进行静态试验。静态试验是让患者维持在受累脊柱节段某个方向的终点位置3分钟,观察患者的症状有无变化。
姿势异常综合征
对正常组织终点位长时间牵拉所致,无缩短组织和结构异常
特征:患者年龄30岁以下,坐位工作,缺乏锻炼,疼痛局限,常在脊柱中线附近。有颈,胸和腰椎各部位的疼痛,姿势性疼痛不会因运动引起,也不产生牵涉痛和持续性疼痛。无病理改变,无运动缺失,无阳性体征。
功能不良综合征
有缩短的组织限制了活动,在终点位运动时受到牵拉所致的即时疼痛。
特征:患者通常30岁以上,不良姿势等致组织缩短.疼痛在活动终点发生,无牵涉痛疼痛可能来源于受累节段适应性短缩的韧带、椎间盘、小关节、浅层或深层肌肉及其附着点。疼痛也可能是因为严重的椎间盘膨出而引起的神经根或脊髓膜粘连,但这种情况容易诊断。
移位综合征
髓核移位,为椎间盘突出所致,80%以上的腰痛是此综合征
特征
患者的年龄20-55岁之间。突发的疼痛,可能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可能放射或牵涉至远端,出现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症状。某些运动或维持某些体位,症状可以产生或消失,加强或减弱,可以改善或恶化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运动功能明显丧失,常可见脊柱后凸畸形和侧弯畸形。
治疗原则
(1)姿势矫正 使患者避免产生姿势性疼痛的应力。
(2)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到姿势与疼痛之间的关系,自觉保持正确的姿势,出现疼痛时通过调整姿势来缓解症状。
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1)姿势矫正 : 排除姿势因素引起的症状。
(2)有效牵伸 :对短缩的组织进行牵伸,牵伸时一定要出现瞬间疼痛(牵拉力去除后痛立即消失)。牵伸频度是每1~2小时l组,每组l0次,每天l0组。有规律地重复是有效牵伸的重要因素。
移位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1 .复位
后方移位时需要应用伸展方向的力复位.
前方移位时需要应用屈曲方向的力复位.
后侧方移位时需要应用侧方的力复位。
2.复位的维持
在短时间内,避免与复位相反的脊柱运动,使复位得以维持。如后方移位的病例,通过伸展原则使移位复位,短时间内必须避免屈曲的运动,因为屈曲可能使后方移位复发。
3.恢复功能
在症状消失后,逐渐尝试与复位时方向相反的脊柱运动,使各方向的脊柱运动范围保持正常,且不出现任何症状,防止功能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4.预防复发
通过姿势矫正、适度体育锻炼、日常生活活动正确姿势指导来防止复发,教育患者重视在症状初起时进行自我运动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5.力的升级
出现了症状减轻或向心化现象,则逐渐增加该运动方向的力。一般情况,力的升级是从静态体位、患者自我运动开始,增加到患者自我过度加压、治疗师过度加压,其后再进行松动术、手法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颈椎解剖及生物力学
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
(1)屈曲:
椎体前缘靠近,后缘分开/ 剪切力增大/ 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软组织受牵伸/ 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放松/ 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 椎间盘纤维环前壁放松/ 椎间盘纤维环后壁紧张/ 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椎间孔增大。
(2)伸展:与屈曲相反
(3)侧屈:转向侧上下关节突关节靠近/ 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 同侧纤维环后侧方放松,对侧纤维环后侧方受牵伸/ 髓核移向对侧。
腰椎的治疗技术
一、俯卧位
二、俯卧伸展位
三、俯卧伸展
四、俯卧伸展加压
五、持续伸展位
六、站立位伸展
七、伸展松动术
八、伸展手法
九、伸展位旋转松动术
十、伸展位旋转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