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的预后及诊断指南
一、诊断要点
- 病史采集
◦ 停经史:需明确末次月经时间及月经周期规律性,排除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 流产史:记录既往流产次数、孕周及流产类型(如稽留流产、复发性流产),评估再发风险。
◦ 诱因筛查:询问感染史、外伤史、药物/毒物接触史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
- 症状与体征
◦ 典型表现:停经后阴道出血(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部分患者可见妊娠物排出。
◦ 体征:
▪ 先兆流产: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胎心可存在。
▪ 难免流产:宫口扩张,妊娠物堵塞宫颈口,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
- 辅助检查
◦ 超声检查:
▪ 孕早期:确认孕囊位置(排除异位妊娠)、胎心搏动及胚胎形态(如“枯萎卵”提示胚胎停育)。
▪ 孕中晚期:评估胎盘位置、羊水量及胎儿发育情况。
◦ 实验室检查:
▪ 血β-hCG:动态监测其增长速度(48小时增长<66%提示预后不良)。
▪ 孕酮(P):水平过低(<15ng/ml)提示黄体功能不全,需补充治疗。
◦ 染色体分析:流产物核型检测可明确胚胎染色体异常(占早期流产50%以上)。
二、预后评估
- 影响因素
◦ 年龄:≥35岁女性流产风险显著升高(卵子质量下降及染色体异常率增加)。
◦ 流产次数:
▪ 2次自然流产后再发风险约35%,3次后达40%~80%。
▪ 复发性流产(RSA)需排查免疫、凝血及解剖异常。
◦ 病因类型:
▪ 胚胎染色体异常:预后较好,再次妊娠成功率高。
▪ 子宫畸形/宫腔粘连:需手术矫正,预后与术后恢复相关。
- 复发风险分层
◦ 低风险:偶发流产且无明确病因,再次妊娠成功率约60%~70%。
◦ 高风险:RSA合并抗磷脂综合征、凝血功能异常等,需个体化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免疫调节剂)。
- 处理建议
◦ 完全流产:观察月经恢复情况,无需特殊干预。
◦ 不全流产:及时清宫术,术后预防感染及贫血。
◦ 稽留流产:需药物(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或手术清除,警惕凝血功能障碍。
三、特殊注意事项
- 心理支持:流产对女性心理影响显著,需提供心理咨询及家庭支持。
- 孕前干预:
◦ 病因筛查:RSA患者需评估甲状腺功能、抗磷脂抗体、宫腔镜等。
◦ 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补充叶酸及维生素D,控制体重指数(BMI)。
总结
自然流产的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重点排查胚胎染色体异常及母体潜在疾病。预后与流产次数、年龄及病因密切相关,偶发流产预后较好,复发性流产需针对性治疗。患者流产后应充分休息,定期随访,必要时进行孕前干预以降低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