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需注意什么?
静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感染、血栓、药物反应等风险。以下是静脉注射的关键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守:
一、操作前准备
- 严格核对信息
- 确认患者身份(姓名、年龄、病历号)、药物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及给药途径,避免用药错误。
- 检查药物是否浑浊、沉淀或泄漏,需稀释的药物按说明书操作(如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
- 评估患者状态
- 了解过敏史、用药史及凝血功能(如血小板减少、长期抗凝治疗者需谨慎)。
- 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硬结、静脉炎,避开关节、瘢痕或感染区域。
- 无菌操作准备 - 操作者洗手、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
- 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或酒精棉签由内向外螺旋消毒,直径≥5cm,待干后穿刺。
二、操作中关键步骤1. 选择合适的静脉
- 首选弹性好、粗直、易固定的静脉(如手背、前臂静脉),避免下肢静脉(血栓风险高)。
- 儿童或血管条件差者可选头皮静脉(需专业人员操作)。
- 穿刺技术要点
- 扎止血带:距穿刺点上方6~8cm,松紧以阻断静脉回流且不影响动脉血流为宜。
- 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2mm,固定针柄。
- 控制注射速度
- **推注速度:根据药物性质调整。例如:
- 氯化钾:需缓慢推注(避免心脏毒性)。
- 利尿剂(如呋塞米):快速推注以达最佳效果。
- 输液速度:通过调节器控制滴速,如抗生素需匀速输注,化疗药需避光并按推荐时间输注。
- 药物配伍禁忌
- 禁止混合配伍不明确的药物(如头孢类与含钙溶液混合可能产生沉淀)。
- 需单独通路输注的药物(如胰岛素、血管活性药物)。
三、操作后观察与护理1. 即时观察反应
- 注射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疼痛、灼热感,警惕药物外渗(如化疗药外渗需立即停药并处理)。
- 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输注血管活性药、高钾溶液时,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 穿刺部位护理
- 拔针后按压3~5分钟(抗凝患者延长至10分钟),避免揉搓以防淤血。
- 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或浸泡水中。
- 记录与交接
- 详细记录注射时间、药物名称、剂量、部位及患者反应。
- 交接班时告知异常情况(如局部红肿、过敏症状)。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 药物外渗
- 表现:局部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 处理:立即停止注射,回抽残留药液;抬高患肢;根据药物性质冷敷(如化疗药)或热敷(如血管收缩药)。
- 静脉炎
- 预防: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高渗液后生理盐水冲管。
- 处理:外敷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或硫酸镁,严重时停用静脉通路。
- 过敏反应
- 识别:皮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 处理:立即停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并启动急救流程。
- 空气栓塞
- 预防:排尽输液管空气,密切观察滴注过程。
- 处理: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尽快就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儿童:选择细针头,固定时使用夹板防止活动脱针。
- 老年人:血管脆性高,优先选择小号针头,避免用力拍打静脉。
- 糖尿病患者:避免下肢穿刺(循环差,愈合慢)。
总结
静脉注射需以安全为核心,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精准核对药物、规范操作流程,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任何环节的疏忽均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操作者需具备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