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晚年:老年人预防中风攻略
中风(脑卒中)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病例约200万,其中约70%的患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然而,中风并非完全不可预防,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疾病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中风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帮助老年人远离中风威胁。
---
一、什么是中风?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受损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主要分为两大类:
1.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占所有中风的70%-80%,由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脑血管引起。
2.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占中风的20%-30%,因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无论哪种类型,中风都会对脑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甚至死亡。
---
二、中风的危险信号
中风发作往往突然,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表现为:
- 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 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
- 突发眩晕、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
- 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常见于脑出血)。
牢记“FAST”原则,快速识别中风:
F(Face):面部不对称,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
- A(Arm):手臂无力,抬起时一侧下垂;
- S(Speech):言语含糊或无法说话;
- T(Time):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抢救时间(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期)。
---
三、老年人中风的八大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建议:
- 定期监测血压,理想值为<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需更低);
-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避免咸菜、腊肉等高钠食物。
2. 糖尿病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建议:
- 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 选择全谷物、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甜食和精制碳水。
3. 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建议:
- LDL-C目标值<2.6 mmol/L(高危人群需<1.8 mmol/L);
- 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适量食用坚果、深海鱼。
4. 心房颤动(房颤)
房颤患者心脏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能堵塞脑血管。
建议:
- 确诊房颤后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
5. 吸烟与酗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酒精则可能升高血压。
建议:
- 彻底戒烟;
-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
6. 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肥胖、代谢异常。
建议: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
- 避免突然剧烈运动,需循序渐进。
7. 肥胖与不良饮食
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是中风独立危险因素。
建议:
- 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蔬果、全谷物、橄榄油,少红肉;
- 每日摄入≥500克蔬菜和200克水果。
8. 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或睡眠不足会升高中风风险。
建议:
-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
-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
四、预防中风的四大支柱
五、1. 合理用药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降压、降糖药,不可擅自停药;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动脉斑块。
2. 定期体检
- 每年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
- 颈动脉超声筛查(尤其是有动脉硬化家族史者)。
3. 中医调理
- 食疗:山楂、黑木耳、纳豆等有助于活血化瘀;
- 穴位保健:每日按压风池穴(后颈部)、足三里穴(膝盖下)各3分钟。
4. 家庭支持
- 子女协助记录用药和体检时间;
- 居家环境防跌倒(浴室加防滑垫,夜间留小灯)。
---
六、中风康复:抓住黄金期
七、若不幸发生中风,康复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发病1-3个月:以肢体功能训练为主,如坐站平衡、步态练习;
3-6个月:加强语言和认知训练,如看图说话、记忆游戏;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避免抑郁。
---
六、总结
预防中风的关键在于“早干预、长期坚持”。老年人应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慢性病和定期体检,筑起防病的“铜墙铁壁”。同时,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也能为老年人的健康晚年保驾护航。记住:中风可防可控,行动起来,远离“头号健康杀手”!
参考文献:
1.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2. 世界卒中组织(WSO)预防指南
3. 美国心脏协会(AHA)脑卒中一级预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