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脱位正确处理方式
针对骨折脱位的正确处理方式,结合医学规范与急救原则,分现场急救和专业治疗两部分详细说明如下:
一、现场急救(关键:避免二次损伤)
1.制动固定(核心步骤)
◦目的:防止骨折端移动损伤血管、神经或周围组织。
◦方法:
▪用夹板、木板、硬纸板或折叠的杂志等硬物作为固定材料,垫上衣物或毛巾避免皮肤压伤。
▪固定范围需覆盖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如前臂骨折固定腕关节和肘关节),确保稳定。
▪若为关节脱位(如肩关节、肘关节),保持脱位后的姿势固定,切勿强行复位(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
2.控制出血与处理伤口
◦伤口较小:用干净纱布、毛巾加压包扎止血。
◦大出血或搏动性出血:可用宽布条(非细绳)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扎止血带,每30-60分钟放松1-2分钟,并记录开始时间,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伤口有外露骨端:不可回纳,用干净敷料覆盖保护。
3.安全搬运
◦普通骨折:平稳移动,避免扭曲或牵拉受伤肢体。
◦脊柱/颈椎骨折:严禁扶持站立或抱扶搬运!需3-4人用平板或硬木板整体平移,保持头、颈、躯干轴线一致(颈椎骨折需专人固定头部),防止脊髓损伤导致瘫痪。
◦下肢骨折:若需搬运,可临时固定后用担架或多人平托,避免骨折端移位。
二、医院专业治疗(需尽早就医)
4.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X线初步判断骨折脱位部位及类型,复杂病例需CT(观察细微骨折)或MRI(评估韧带、神经损伤)。
◦全身评估:排查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如肢体麻木、苍白、无脉)或内脏损伤(如骨盆骨折可能伴腹腔出血)。
5.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适用于新鲜、简单的骨折脱位(如儿童青枝骨折、关节半脱位),在麻醉下通过牵引、对抗牵引、旋转等手法恢复解剖位置,需在伤后6-8小时内尽早进行。
◦手术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骨折脱位严重(如粉碎性骨折、关节面破坏)、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开放性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械固定。
6.固定与制动
◦外固定:石膏、支具、夹板或外固定架,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术后辅助固定,需定期复查调整松紧度,防止压疮或关节僵硬。
◦内固定:手术植入金属器械(如钢板、钢钉)直接固定骨折端,适用于复杂骨折,术后早期可部分活动,减少长期制动并发症。
7.康复治疗(贯穿全程)
◦固定期: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及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握拳、抬腿),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热敷、理疗、被动/主动活动恢复关节灵活性(如肩关节脱位后练习钟摆运动)。
▪负重与肌力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从部分负重(如双拐)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配合弹力带、哑铃等增强肌肉力量。
◦康复目标: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后遗症(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三、注意事项
8.禁止行为:切勿自行按摩、热敷肿胀部位(可能加重出血),或强行复位脱位关节(尤其颈椎、脊柱)。
9.及时就医:即使看似轻微的骨折脱位,也需经医生评估,避免漏诊(如隐匿性骨折、韧带撕裂)。
10.合并症状处理:若出现肢体苍白、冰凉、麻木、剧痛或无法活动,提示血管/神经损伤,需紧急就医。
总结
骨折脱位的处理原则是:现场制动防损伤→尽快就医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复位固定方式→全程康复恢复功能。具体方案需由骨科医生根据损伤类型、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制定,切勿延误治疗或自行处理复杂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