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疼痛:为什么关节像被“针扎”?科学应对指南来了!
大家好!我是一名康复科医生,经常遇到患者捂着红肿的脚趾冲进诊室:“医生!我昨晚突然疼醒,脚趾像被刀割一样!”这种剧痛,很可能就是痛风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痛风到底是怎么回事,发作时该怎么做,以及如何科学用药和预防。
一、痛风是怎么来的?——尿酸堆积的“连环坑”
1. “罪魁祸首”是尿酸
痛风不是“受风”引起的!它的本质是身体里的尿酸堆积过多,形成尖锐的结晶(像玻璃渣),扎在关节里引发剧烈炎症。
尿酸从哪来?
①吃进去的:海鲜、动物内脏、肉汤、啤酒等高嘌呤食物会分解成尿酸;
②身体自己产生的:正常新陈代谢也会生成尿酸。
为什么排不出去?
肾脏像“筛子”,如果尿酸太多或肾脏排泄功能差(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酸就会在血液里“堵车”,最后沉积在关节、耳朵甚至肾脏里。
2. 痛风发作的“导火索”
尿酸高的人不一定发作,但遇到这些情况容易“引爆”:
大吃大喝后:一顿海鲜配啤酒,尿酸飙升;
关节受凉:脚趾、膝盖温度低,尿酸更容易结晶;
剧烈运动:乳酸堆积会阻碍尿酸排泄;
突然停药:自行停用降尿酸药,尿酸水平反弹。
二、痛风发作时,身体在经历什么?
1.典型症状:疼到怀疑人生
突然剧痛:多在夜间发作,脚趾、脚踝、膝盖最常见;
红肿发热:关节像充气一样肿起来,摸起来发烫;
活动受限:疼到不敢穿鞋、不敢走路,甚至被子碰到都痛。
2.千万别拖!
如果放任不管,尿酸结晶会越积越多,形成痛风石(关节周围鼓起的硬块),甚至导致关节变形、肾结石!
三、痛风发作时,用药记住“三要三不要”
急性期用药——先灭火!
目标是快速止痛消肿,需在发作24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
划重点!
不要用抗生素:痛风是无菌性炎症,抗生素无效!
不要热敷:热敷会加重红肿,应该冰敷(每次15分钟,裹毛巾防冻伤)。
不要按摩:揉捏可能让炎症扩散,加重疼痛。
四、不痛了也别大意!——降尿酸治疗是关键
很多人以为“不疼=好了”,结果反复发作。其实,止痛只是治标,降尿酸才是治本!
1. 降尿酸药怎么选?
注意:
用药期间要大量喝水(每天2000ml以上),帮助尿酸排出;
每3个月复查血尿酸,目标控制在<360μmol/L;
痛风石患者需长期维持在<300μmol/L。
2.生活管理比药还重要!
饮食控制:
✅ 多吃:蔬菜、低脂奶、鸡蛋;
❌ 少吃:内脏、海鲜、肉汤、酒精(尤其是啤酒);
! 慎吃:豆制品、香菇、菠菜(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控制体重:肥胖会加重代谢负担,减肥能显著降低尿酸。
避免诱因:剧烈运动后及时补水,秋冬注意关节保暖。
五、康复科医生的贴心提醒
别等发作才吃药: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420μmol/L)即使没症状,也要评估是否需要降尿酸治疗。
痛风石别自己抠:破溃后易感染,需手术或药物溶解治疗。
警惕“止痛药依赖”:长期吃止痛药伤胃伤肾,规范降尿酸才能减少发作。
结语
痛风是“吃出来”的病,更是“代谢失衡”的信号。它像身体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关注饮食、体重和肾脏健康。记住:急性期科学止痛,缓解期坚持降尿酸,生活管理要贯穿始终。早干预、早治疗,才能让关节远离“针扎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