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9号
外出踏青谨防蛇咬伤 科普与应对指南

1155

当前排名

1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中医院

张丽春 急诊动物致伤科 护士

外出踏青谨防蛇咬伤

科普与应对指南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踏青、登山或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然而,春季和夏季也是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尤其是在草丛、灌木丛、溪边等环境中,遭遇蛇类的风险增加。一旦被毒蛇咬伤,若处理不当,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如何预防蛇咬伤、识别毒蛇以及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一、蛇类活动规律及常见出没地

  1. 蛇类活跃的季节和时间

蛇是变温动物,其活动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蛇类在春季(3-5月)结束冬眠,开始活跃;夏季(6-8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秋季(9-10月)它们会为冬眠储备能量,活动仍然频繁。  

 

蛇类通常在以下时间出没:  

清晨和傍晚:气温适宜,蛇类常外出觅食或晒太阳。  

雨后:湿度高,蛇类活动增加。  

夜间:部分蛇类(如银环蛇、五步蛇)喜欢夜间活动。  

 

  1. 蛇类常见栖息地

草丛、灌木丛:蛇类喜欢隐蔽的环境,茂密的草丛是它们的理想藏身处。  

溪流、池塘边:水源附近常有蛙类、鱼类等猎物,吸引蛇类捕食。  

岩石堆、枯木:这些地方能为蛇提供遮蔽和温暖的环境。  

农田、果园:鼠类较多的地方,蛇类常来觅食。  

 

二、如何辨别毒蛇与无毒蛇

我国常见的毒蛇主要有:  

眼镜蛇:颈部可膨扁,受惊时会竖起前半身并发出“呼呼”声。  

银环蛇:黑白相间的环纹,毒性极强,但性情较温和。  

五步蛇(尖吻蝮):三角形头部,身体有深色斑块,攻击性强。  

竹叶青:通体绿色,常栖息于树上或灌木中。  

蝮蛇:头部呈三角形,身体有褐色斑纹。  

 

毒蛇与无毒蛇的主要区别:

特征

毒蛇

无毒蛇

头部形状

多呈三角形(蝮蛇、五步蛇)

多为椭圆形或圆形

瞳孔

垂直瞳孔(如猫眼)

圆形瞳孔    

毒牙

有明显的前沟牙或管牙

无特化毒牙    

身体花纹

鲜艳或具有警告色(如银环蛇)

花纹较普通   

行为

攻击性强,可能主动攻击

通常胆小,遇人会迅速逃离

注意:并非所有毒蛇都符合上述特征,如眼镜蛇的头部并非典型的三角形,但毒性极强。因此,在野外遇到蛇时,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距离,不要主动挑衅或捕捉。  

 

三、如何预防蛇咬伤

  1. 穿着防护装备

穿高帮靴或长裤:避免裸露脚踝和小腿,减少被咬风险。  

戴手套:如果需要在草丛或岩石中翻动东西,建议佩戴厚手套。  

 

  1. 注意行走方式

避免踩踏草丛:尽量走已开辟的道路,用登山杖或木棍探路。  

不要随意翻动石头或枯木:这些地方可能是蛇的藏身之处。  

 

  1. 露营时的防范措施

选择开阔、干燥的营地:避免在草丛、溪边扎营。  

检查帐篷和睡袋:睡前确保没有蛇类潜入。  

食物密封存放:避免吸引老鼠等蛇类猎物。  

 

  1. 其他注意事项

不要徒手抓蛇:即使是看似无害的小蛇,也可能是毒蛇幼体。  

遇到蛇保持冷静:大多数蛇不会主动攻击人,缓慢后退即可。  

 

四、被蛇咬伤后的急救措施

  1. 保持冷静,减少活动

切勿奔跑或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速血液循环,使毒素更快扩散。  

记住蛇的外形:如颜色、花纹、头部形状,以便医生判断毒蛇种类。  

 

  1. 正确绑扎伤口

适用于神经毒类蛇(如银环蛇、眼镜蛇):  

  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侧)5-10cm处用宽布条或弹性绷带绑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避免过紧导致组织坏死。  

不适用于出血毒类蛇(如五步蛇):这类蛇毒会导致组织溃烂,绑扎可能加重伤害。  

 

  1. 清洗伤口

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减少伤口残留的毒液。  

避免用嘴吸吮:口腔黏膜可能吸收毒素,导致中毒。  

 

  1. 尽快送医

拨打急救电话(120):告知被蛇咬伤,争取最快时间获得抗蛇毒血清。  

避免错误处理:  

  不要切开创口放血(可能加重出血或感染)。  

  不要用冰块或火烤伤口(可能造成冻伤或烫伤)。  

 

五、抗蛇毒血清与治疗

我国常见的抗蛇毒血清包括:  

抗蝮蛇毒血清:适用于蝮蛇、竹叶青等。  

抗五步蛇毒血清:专用于五步蛇咬伤。  

抗银环蛇毒血清:针对银环蛇的神经毒素。  

抗眼镜蛇毒血清:用于眼镜蛇咬伤。  

就医时尽量提供蛇的特征,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血清。若无法确定蛇种,医院可能采用多价血清治疗。  

 

六、常见误区与辟谣

  1. 被蛇咬后要立即砍断肢体

**错误!** 截肢会造成永久伤害,且无法保证毒素不扩散。正确做法是绑扎+送医。  

 

  1. 用嘴吸出毒液

**危险!** 口腔黏膜可能吸收毒素,导致施救者中毒。  

 

  1. 喝酒能解毒

**加重病情!** 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使毒素扩散更快。  

 

  1. 毒蛇咬伤必死无疑

**及时救治可保命!** 现代医学的抗蛇毒血清能有效中和毒素,关键是要尽快就医。  

 

七、总结与建议

1.预防为主:踏青时穿长裤、高帮鞋,避免进入茂密草丛。  

2.遇蛇不慌:保持距离,不要主动攻击或捕捉。  

3.急救关键:记住蛇的特征,绑扎伤口(神经毒类蛇),尽快送医。  

4.科学就医:抗蛇毒血清是唯一特效解药,不要迷信偏方。  

蛇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多数蛇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做好防护,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就能有效降低蛇咬伤的风险。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大家安全享受户外活动!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