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2号
说说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事

352

当前排名

1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中医院

许锦栋 急诊科 无

  说说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事

 

   一、受伤机制:解剖缺陷与外力作用的双重风险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牵拉肘”“保姆肘”)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关节损伤之一,多发于 1~5岁幼儿,占肘关节脱位的60%以上。其发生机制需从 解剖特殊性 和 外力作用 两方面深入分析:

 

  1. 解剖结构薄弱环节  

  桡骨头发育未成熟:幼儿桡骨头呈扁平状,尚未形成明显的球形膨大,头颈直径几乎相等(成人桡骨头明显大于颈部),这种结构导致其稳定性差,容易滑脱。  

  环状韧带松弛:包裹桡骨头的环状韧带在幼儿期较薄弱,且韧带附着点仅覆盖桡骨头的3/4(成人覆盖4/5),韧带容易在外力牵拉时被挤入肱桡关节间隙。  

  关节囊弹性过强:幼儿关节囊较成人更松弛,对桡骨头的约束力不足,轻微牵拉即可造成移位。  

 

  1. 典型外力诱因  

  纵向牵拉动作:  

    家长突然提拉孩子手腕(如阻止跌倒、过马路时拽手);  

    穿脱紧身衣物时用力拉直手臂;  

    玩耍时成人单侧牵拉孩子转圈。  

  间接暴力:  

    婴幼儿自主翻身时手臂被身体压住后挣扎;  

    跌倒时手臂伸直撑地,伴随旋转力。  

 

损伤本质:外力导致桡骨头从环状韧带中部分滑脱,韧带卡压在肱桡关节内,引发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

 

   

 

   二、治疗手段:精准复位与科学护理  

  1. 手法复位——核心治疗方式  

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无需麻醉,全程约1~2分钟。常用方法包括:  

 

     (1)经典旋后复位法(Supination Flexion Technique)  

  操作步骤:  

  1. 医生一手固定患儿肘部,拇指按压桡骨头(触诊定位);  
  2. 另一手握住患儿腕部,缓慢将前臂旋后(掌心朝上);  
  3. 同时屈曲肘关节至90°以上,听到“咔嗒”弹响即复位成功。  

  优势:符合解剖复位路径,成功率约85%~90%。  

 

     (2)过顶复位法(Hyperpronation Technique)  

  操作步骤:  

  1. 保持肘关节伸直位;  
  2. 快速将前臂旋前(掌心向下)并施加轻度轴向压力;  
  3. 复位成功率与旋后法相当,但疼痛感更轻,适用于抗拒屈肘的患儿。  

  循证依据:多项研究表明,过顶法一次复位成功率可达92%,且操作时间更短(《Pediatric Emergency Care》数据)。  

 

     (3)复杂病例处理  

  反复脱位者:需用长臂石膏固定2~3周,促进环状韧带修复;  

  合并软组织肿胀:冷敷+抬高患肢,必要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1. 复位后护理要点  

  活动限制:三角巾悬吊1周,避免提拉、扭转患肢;  

  功能锻炼:复位24小时后可逐步进行抓握、屈伸手指等非负重活动;  

  复发预防:教育家长避免单侧牵拉手腕,建议托举腋下或双手抱躯干。  

 

   

 

   三、观察复位效果:从症状到功能的全面评估  

复位是否成功需通过 即时反应 和 后续功能恢复 双重验证:  

 

  1. 即时判断标准  

  疼痛消失:患儿停止哭闹,表情放松;  

  自主活动恢复:可主动抬手摸头、抓取玩具;  

  体征消失:肘关节无压痛,桡骨头位置正常。  

 

  1. 需警惕的异常情况  

  复位后仍拒动:可能提示复位失败或合并隐匿性骨折;  

  局部肿胀加重:需排查血管神经损伤或感染;  

  夜间哭闹加剧: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骨裂或软组织损伤。  

 

黄金观察期:复位后48小时内若症状无改善,必须返院复查!  

 

   

 

   四、成长影响:短期保护与长期发育  

  1. 远期预后  

  自愈倾向:6岁后桡骨头发育成熟,环状韧带增厚,复发风险趋近于零;  

  习惯性脱位:反复损伤(≥3次)可能导致韧带永久松弛,需手术修复者不足1%。  

 

  1. 功能影响  

  短期:悬吊期间可能影响精细动作(如握笔、搭积木);  

  长期:无证据表明会导致肘关节畸形或关节炎。  

 

   

 

   五、何时需拍X线?——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虽然X线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半脱位(仅用于排除骨折),但以下情况必须拍片:  

 

  1. 临床“红色警报”  

  高能量外伤史:如从超过1米高度跌落、车祸撞击;  

  局部畸形明显:肘关节呈“枪托样”畸形或异常突起;  

  开放性损伤:皮肤破损、出血提示潜在骨折或异物残留。  

 

  1. 症状与体征不符  

  剧烈疼痛但无牵拉史:需排除病理性骨折(如骨囊肿、成骨不全);  

  广泛瘀斑:可能合并肱骨髁上骨折(易损伤肱动脉);  

  神经症状:手指麻木、苍白提示神经血管束受压。  

 

  1. 复位失败后  

  两次手法复位无效,需通过X线或超声确认是否存在:  

    桡骨颈青枝骨折;  

    尺骨鹰嘴骨折;  

    肱骨外髁撕脱骨折。  

 

注意:超声检查对软组织卡压的敏感性高于X线,且无辐射,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六、避开不良商家的“五大陷阱”  

  1. 虚假宣传类  

  “秘方膏药贴敷复位”:半脱位必须通过手法解除机械性卡压,外用药完全无效;  

  “正骨套餐包终身”:一次性成功复位后无需后续治疗,捆绑销售纯属欺诈。  

 

  1. 过度医疗类  

  滥用CT检查:普通X线即可满足需求,CT辐射量是X线的50~100倍;  

  输液消炎:无感染时静脉注射抗生素属严重违规;  

  推销高价支具:普通三角巾悬吊足够,定制支具(价格>200元)多为智商税。  

 

  1. 技术风险类  

  非专业者暴力复位:可能造成桡神经损伤或骨折;  

  延误治疗:声称“观察几天再处理”可能导致关节内粘连。  

 

    维权建议  

  保留所有收费单据和治疗记录;  

  向当地卫健委举报无证行医行为;  

  通过12315投诉虚假宣传。  

 

   

 

   七、家长必知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避免损伤)  

  正确抱姿:托举腋下或环抱躯干,勿单手提拉手腕;  

  穿衣技巧:选择宽松袖口,先穿患侧衣袖;  

  安全教育:告知祖辈/保姆勿与孩子玩“拉手转圈”游戏。  

 

    二级预防(及时识别)  

  典型表现:患肢下垂呈“假性瘫痪”,拒绝用手取物;  

  家庭自查:轻轻旋转前臂,若引发哭闹需立即就医。  

 

    三级预防(减少后遗症)  

  严格遵医嘱制定;  

  定期随访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补充维生素D促进骨骼发育(需检测后按需补充)。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