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1号
生病了该去急诊还是门诊?

350

当前排名

1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中医院

许锦栋 急诊科 无

 生病了该去急诊还是门诊?一篇文章教您正确选择就医方式

 

"医生,我这胃疼两天了,要不要挂急诊?"在发热门诊值夜班时,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咨询。上周接诊的王先生就是典型案例:连续三天间歇性上腹痛,却因为工作忙一直忍着,直到半夜疼痛加重才匆忙赶到急诊。检查发现是普通胃炎,本可以在门诊解决的问题,结果折腾到半夜两点。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医院上演,如何正确选择急诊、门诊或体检就诊,直接影响着就医效率和治疗效果。

一、这些症状出现立即去急诊

急诊科就像医院的"生命通道",专门处理可能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请立即拨打120或前往急诊:

  1. 胸痛伴冷汗:尤其是左侧胸痛伴随压迫感、左臂麻木,可能是心肌梗死前兆。65岁的张阿姨曾把胸痛当胃病,自己吃药耽误了3小时,送到医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后仍留下心功能损伤。
  2. 突发意识障碍:突然倒地、抽搐、口齿不清,可能是中风或癫痫发作。记住"FAST"原则:面部歪斜(Face)、手臂无力(Arm)、言语含糊(Speech),出现任一症状立即就诊(Time)。
  3. 急性失血:呕血、便血、外伤大出血等。去年接诊的建筑工人李师傅,被钢筋刺伤大腿后自行包扎,到院时已失血性休克,经紧急输血才脱险。
  4. 呼吸困难:哮喘急性发作、过敏导致喉头水肿,或新冠患者出现血氧低于93%时。
  5. 高危外伤:高空坠落、车祸撞击等,即使表面无伤也要排查内出血。曾有位骑电瓶车摔倒的年轻人,自觉无碍拒绝检查,6小时后因脾破裂休克被送回抢救。

特别提醒:儿童出现喷射性呕吐、囟门隆起;孕妇突发剧烈腹痛、阴道流血;老年人轻微跌倒后意识模糊,都需急诊处理。

 

二、这些情况适合门诊就诊

 

门诊是处理慢性病和亚健康问题的主战场,以下症状建议预约门诊:

 

  1. 反复发作的不适: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反酸胃灼热、排便习惯改变等。如周女士间断腹泻3个月,门诊肠镜确诊溃疡性结肠炎,规范治疗2周症状明显缓解。
  2. 体检异常跟进: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血糖偏高、肿瘤标志物异常等。体检科一般只做初步筛查,具体诊断需专科门诊深入检查。
  3. 慢性病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糖友血糖控制不佳、哮喘患者需要调整用药等。建议固定主治医生,建立连续诊疗记录。
  4. 可疑感染性疾病:发热低于38.5℃且精神尚可,轻度腹泻无脱水表现,可疑尿路感染等。但婴幼儿发热超过39℃应及时就诊。

**门诊就诊技巧**:

- 提前整理症状日记:记录发作时间、频率、诱发因素

- 带齐既往检查报告:包括血检、影像资料、用药记录

- 慢性病患者建议固定上午就诊:血压、血糖测量更准确

- 善用互联网医院:复诊开药、报告解读可线上完成

 

需特别注意:门诊检查可能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如胃镜要提前预约,CT增强扫描需空腹准备。若在等待期间症状加重,应立即转急诊。

 

 三、健康人群的体检选择

 

体检科的核心任务是"治未病",建议健康人群这样规划:

 

  1. 基础套餐:20-30岁每年一次,包含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胸部X光。就像汽车年检,及时发现亚健康状态。

 

  1. 专项检查:

- 女性:25岁起HPV+TCT联合筛查(每3年),40岁加乳腺钼靶

- 男性:45岁起PSA前列腺筛查

- 肠胃高危人群:40岁开始胃肠镜(每5~10年)

- 三高人群:增加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

 

  1. 体检黄金时间:建议春节后或秋季,避开年底扎堆体检。检查前3天清淡饮食,空腹8小时以上。

 

**体检报告三大误区**:

- 尿酸稍高不用管?→ 可能发展为痛风

- 肺结节都是癌前病变?→ <5mm多为良性

- 肿瘤标志物正常就安全?→ 存在假阴性可能

 

去年体检发现早期肺癌的陈先生就是典型案例:54岁烟龄30年,CT发现8mm磨玻璃结节,门诊随访3个月后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位癌,术后无需化疗。

 

四、特殊情况处理指南

 

**夜间就医**:综合医院通常设有急诊内科、外科、儿科,但眼科、耳鼻喉科等专科急诊可能需前往专科医院。若不确定症状严重程度,可先电话咨询医院总机。

 

**跨科症状**:头晕可能涉及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耳鼻喉科,建议首诊神经内科;腹痛可能需要消化科、妇科、泌尿外科多科排查,首诊普内科更高效。

 

**就医准备清单**:

- 身份证、医保卡、既往病历

- 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包括保健品)

- 症状发生时拍摄的照片/视频(如皮疹、肿胀部位)

- 准备3个最想解决的问题(避免遗漏关键症状)

 

结语:记住这个"就医决策树"——危及生命去急诊,反复不常看门诊,健康管理要体检。掌握这些就医智慧,既能守护健康,又能节约医疗资源。当身体发出警报时,愿您都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