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无形的杀手,注意肺栓塞的预防
一、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指血栓(通常来自下肢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液流动,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部血液循环受阻。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甚至猝死。由于症状隐匿且进展迅速,它被称为“无形的杀手”。
二、为什么肺栓塞如此危险?
1. 隐匿性强:早期症状(如轻微气短、乏力、下肢肿痛),未出现典型的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易被忽视,或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肺炎、心绞痛、肌肉损伤等),导致延误治疗。
2. 进展迅速:如大块血栓堵塞肺动脉主干时,可能会瞬间引发休克、低氧甚至心跳骤停。
3. 高死亡率:未经及时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高达30%,而及时干预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血管内膜损伤2、血液淤滞3、血液高凝
四、哪些人需要警惕肺栓塞?
肺栓塞并非“随机发生”,以下人群风险较高:
1、久坐/久站族:如办公室白领、长途旅行者(航空、乘车)等,下肢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2、术后或卧床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肿瘤术后等,活动减少导致血液淤滞。
3、孕产妇:妊娠期血液高凝,子宫压迫血管增加血栓风险。
4、慢性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血管内皮易受损。
5、遗传因素:有血栓家族史或携带易栓症基因者。
6、其他需要注意高龄、服用避孕药、激素治疗、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因素
五、预防肺栓塞的五大策略
1. 动起来:打破“静止”小魔咒
久坐族:特别长途乘车、长途航空或办公室白领等,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踮脚尖、踝泵运动(勾脚-绷脚)。
卧床患者:家属协助按摩小腿,或使用气压泵促进血液循环。
长途旅行:穿宽松衣物,途中多喝水,避免久坐超过4小时。
2. 保持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
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降低血液黏稠度。
戒烟: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
均衡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高糖摄入,增加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
3.医学干预:高风险人群的“保护盾”
药物抗凝:术后或高危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肝素、华法林)。
弹力袜:医用梯度压力袜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尤其适合孕妇和术后人群。
定期筛查:高危者可通过D-二聚体检测、超声检查早期发现血栓。
4. 警惕身体危险信号响应
若出现单侧腿肿、疼痛,或突发胸痛、呼吸急促、咯血,需立即就医,排查血栓风险。
5. 特殊人群的针对性防护
孕妇:避免长时间卧床,结合自身情况,咨询医生是否需使用低分子肝素。
肿瘤患者:术后或化疗期间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预防性抗凝。
六、突发肺栓塞: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若出现以下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剧烈胸痛,深呼吸时加重
2、呼吸困难、口唇发紫
3、晕厥或咳血
救治关键:早诊断、早抗凝、稳循环、稳血氧,必要时介入取栓治疗可大幅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七、总而言之:肺栓塞虽凶险,但可防可控。通过调整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医疗干预,我们能有效抵御这一无声的“隐形杀手”。记住:动起来,是对血管最好的保护;早发现,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 为减少肺栓塞引起的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预防深静脉血栓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建议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预防措施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