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窒息科普指南(2025年更新版)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呕吐窒息是指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导致气道阻塞和缺氧的紧急情况。其核心机制包括:
- 意识障碍:醉酒、脑损伤、昏迷等状态下,患者无法通过咳嗽清除异物。
- 体位不当:仰卧位或平躺时,胃内容物易反流至咽喉部。
- 解剖特点:婴幼儿食管下括约肌未发育完善,成人醉酒后吞咽反射减弱。
二、高危人群
- 婴幼儿:吞咽协调性差,吐奶时易呛咳。
- 老年人:吞咽功能退化,卧床患者风险更高。
- 醉酒/昏迷者:意识模糊导致无法保护气道。
- 消化道疾病患者:剧烈呕吐时风险增加(如肠梗阻、胃炎)。
三、临床表现
- 轻度气道梗阻:剧烈呛咳、声音嘶哑,可自主咳嗽排出异物。
- 重度气道梗阻:
◦ 呼吸异常:喘息声、呼吸困难、面色发绀。
◦ 意识改变:烦躁→嗜睡→昏迷,可能伴心跳骤停。
四、急救处理(黄金4分钟)
- 体位调整
◦ 清醒者:立即侧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腔呕吐物。
◦ 昏迷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
- 解除梗阻
◦ 海姆立克法(适用于1岁以上):
▪ 站于身后,双手环抱其腰部,快速向上冲击上腹部。
▪ 婴儿采用拍背压胸法:15°仰卧位,空心掌拍背5次→胸部按压5次。
◦ 手指清除:昏迷者用压舌板或手指清除口咽部可见异物。
- 心肺复苏
◦ 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启动CPR,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
五、预防措施
- 日常防护
◦ 婴幼儿:喂奶后竖抱拍嗝,入睡时垫高头部15°并侧卧。
◦ 醉酒者:保持侧卧位,避免仰卧,呕吐时及时清理。
◦ 术后/卧床患者:床头抬高30°,鼻饲后维持30分钟体位。
- 饮食管理
◦ 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忌油腻、辛辣食物。
◦ 婴儿喂奶时奶嘴孔大小适中,奶液流速≤2滴/秒。
- 疾病管理
◦ 控制胃食管反流(如使用奥美拉唑)、及时治疗脑部疾病。
◦ 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六、特殊场景处理
- 儿童咳嗽呕吐
◦ 立即清理口鼻,保持坐位或侧卧,轻拍背部助排痰。
- 误吸化学物质
◦ 如强酸/强碱,禁止催吐,立即就医。
七、常见误区
- 误区1:“拍背能缓解所有窒息”
→ 意识不清者盲目拍背可能加重损伤,需先清理气道。
- 误区2:“醉酒者仰卧更舒适”
→ 仰卧易致呕吐物误吸,必须侧卧。
总结
呕吐窒息是可防可控的急症,关键在于快速识别、正确体位、及时清理气道。高危人群需加强日常防护,急救时严格遵循“侧卧位→清理异物→海姆立克/心肺复苏”流程。若4分钟内未恢复呼吸,需立即拨打120并持续CPR至医护人员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