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与应对方法
什么是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足跟部位出现的慢性疼痛,常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站立或运动量较大的人群。疼痛可能发生在足底(尤其是早晨起床第一步时明显),也可能位于脚跟后方或侧面,严重影响日常行走和生活质量。
常见原因
-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病因。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和脚趾的韧带,因过度拉伸、劳损或老化导致炎症,表现为足底刺痛,晨起或久坐后加重。
- 跟骨骨刺:长期筋膜牵拉刺激跟骨形成骨质增生,但疼痛多由周围炎症引起,而非骨刺本身。
- 跟垫萎缩:脚跟脂肪垫随年龄增长变薄,缓冲能力下降,易引发疼痛。
- 其他原因:跟腱炎、滑囊炎、肥胖、扁平足/高弓足等也可能导致跟痛。
自我缓解方法
休息与冰敷:减少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疼痛时冰敷10-15分钟,每日2-3次。
拉伸锻炼:每天牵拉足底筋膜(如用毛巾勾脚趾拉伸)和跟腱(靠墙踮脚),缓解紧张。
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硬底鞋或拖鞋,选择足弓支撑好、鞋跟稍软的运动鞋,必要时使用足弓垫。
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
何时需要就医?
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夜间静息痛、或伴随红肿发热,建议及时就诊。医生可能通过查体、B超或X光明确诊断,并推荐以下治疗:
药物:口服抗炎药或局部注射治疗。
物理治疗:冲击波、超声波等促进修复。
手术:极少数顽固病例需松解筋膜或去除骨刺。
预防小贴士
- 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增加跑跳强度。
- 女性减少长期穿高跟鞋,居家避免赤脚行走。
- 中老年人可每日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跟痛症多为慢性问题,耐心护理是关键。早期干预可有效避免症状加重,助您重新“脚踏实地”!